柏 瑩 沐衛萍 馬道珍
(1.揚州科技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2.揚州職業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青春健康教育,即對10至24歲的青少年進行青春期教育。我國的相關教育與研究雖然起步晚于國外,但發展迅速,且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青春健康教育體系。[1]高校的青春健康教育對象是正值青春后期的大學生,在“青春健康項目”[2]的推動下,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現已受到廣泛關注,相關研究也成為國內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在《留學中國計劃》①、“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請進來”帶動“送進來”,留學逆差不斷縮小;據教育部2019年4月對2018年來華留學人員的統計,僅該年度就有近50萬留學生在我國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千余所高校學習②。面向各類外國留學人員的漢語二語、專業與技能、課程思政等教學與研究成為焦點,教育和管理者的視線和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亦應投向在校留學生的青春健康教育。本文以就讀于高職院校的“一帶一路”國際學歷生為考察對象,分析其青春期身心發育與我國大學生的共性與差異,以及對該特殊群體進行青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提出構建面向留學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青春健康教育體系,將思政向度、地域文化和社會實踐融入其中,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幫助,使他們健康、順利地渡過后青春期。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我國的教育也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不斷發展,國內在校留學生的人數逐年上升。國際學歷生入讀預科時年齡最小16歲,最大24歲,他們與中國的大學生一樣處于后青春期,隨青春期而來的生理、心理上的困惑與迷茫,需要得到正確引導和調適,這一階段也是青年人的價值觀、婚戀觀形成的關鍵期,因此青春健康教育不可或缺。
本課題組圍繞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問題,對揚州職業大學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老撾、印尼、柬埔寨、剛果、馬爾代夫、孟加拉國等十多個國家的2017—2019三個年級二百多名國際學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與個體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就讀于該校的留學生渴望得到應有的青春期指導和幫助,包括生理心理衛生與自我保健、異性交往與戀愛等。筆者通過對留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人員的訪談可知,無論是學生還是管理者均迫切需要得到專業人員的指導。然而對預科及其后專業階段課內教學、課外實踐的調研結果表明,面向該特殊群體學生的教育教學體系中缺少必要的、科學的、系統的相關內容教育。
雖然一些師范院校和醫科大學率先關注到高校留學生青春健康教育的需求,并以講座形式開展了相關教育,但比起日益增長的留學生人數,這種單一的方式顯然不能滿足校內國際生在青春健康方面的教育需求。加之目前留學生后青春期教育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專業性,使青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更為凸顯。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來我國本??聘咝>妥x預科、攻讀專業獲取學歷,他們在各自國度高中畢業,少數人已獲得本??莆膽{,年齡在16—24歲之間,與中國的高校生存在著客觀共性,如步入青春后期、思想變化、交友戀愛、價值觀塑造等,每個環節產生的迷茫都需要安撫、疏解與引導。因此,同我國大學生一樣,對其實施青春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但必須根據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差異性,選擇正確、恰當的方式和途徑。
根據現代高等教育理念與模式,在思政同向同行教育理論引領下,我國高校對留學生要實施趨同化管理和教學。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教外〔2018〕50號)③規定,留學生的培養和要求與中國學生一致,均需符合其所在學校和專業的教育教學標準與規范;此外,還對來華留學生提出了熟悉和理解中國的要求,其中包括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道德觀,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
留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一個以完成預科和學歷必修課為核心的立體的教育體系,它實施的學歷教育,以漢語二語、專業理論與實踐、體育與藝術、職業素養等課程為載體,蘊含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規范等思想政治元素,培養出畢業于我國高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國際學歷生,使其成為促進人類共同體發展、技術進步的職業者和文化交流的使者。
青春期健康教育內容包含青春期保健知識、性道德教育、兩性與婚姻,以及價值觀的正向引導與教育,它們和留學生的漢語與文化、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課程思政、德育教育[3]均同向同行,共同對留學生在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法律意識、公德意識等精神文明方面產生影響。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一名高校學生完成學業的前提和保障,中外學子同理。青春期的身體和心理突變、交友的迷惑和失戀的煩惱,都會對大學生活和學習產生較大干擾。因此,要在國際學歷生人才培養體系中設立青春健康教育,給予身處青春后期的留學生必要的呵護、指引與教導,實施留學生的思想與規范管理、漢語言和專業教學、課程思政、第二課堂實踐等協同發展、多方面教育管理,構成立體保障。青春期心理健康正向助力留學生的在校成長,它在留學生教育統一體中,同管理、教學互相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統一體的各方面形成協同效應[4],相輔相成,目的是使留學生遵紀守法,有著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礎上提升漢語水平,扎實專業知識、能力,最后如期畢業。
我國學者構建了有中國特色的青春健康教育體系,它包括性道德宣傳、健康知識傳授、倡導體育鍛煉和審美能力培養四方面。[5]面向“一帶一路”國際學歷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青春健康教育,既與我國高校生的教育有共性,亦有其獨特之處,我們提出對高校留學生實施以德育為先,以美育為內核,融入思政向度、地域文化等要素的青春健康教育,涵蓋健康知識、性道德等素質教育內容,培養其良好的公德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戀愛觀、婚姻觀。
要根據受教育者的主客觀因素選擇內容。我國高校留學生處于后青春時期,有別于青春朦朧期的中學生;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中國——核心內容是道德規范和公德意識,使其思想、行為與中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合拍。
1.融入思政向度,德育為先,重點是道德教育
通過青春健康教育,培養留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道德觀(性道德)和公德意識。核心內容包括社會公德、性健康、性道德內涵與規范(并向學生宣傳與性相關的法律知識,諸如性犯罪及其具體處罰條例,保護他人隱私等)、異性關系的正確建立和兩性的交往規范,以及健康的戀愛觀、婚姻觀;涵蓋上至國家法律法規,下至學校規章制度,微至宿舍管理條例的遵守等,杜絕一切因性道德問題而傷害自我、他人、社會的思想與行為,使受教育者成為符合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規定的合格留學生。
2.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以美育為內核,感受地域文化熏陶,培養審美能力
內容包括性與生殖健康及營養保健知識、中華體育、地域文化。傳授青春期營養健康知識,突出中華養生理念,引導學生欣賞進而模仿、趨同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適應中國高校生活作息,保障課堂尤其是晨課的出勤;倡導體育強身健體理念,以武術、太極拳、乒乓球等中國項目調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灌輸“健康即美”的思想,防止和糾正盲目減肥等有礙健康的錯誤行為,制止吸煙、酗酒等不良行為習慣;通過我國傳統文化和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使學生領略古典詩歌、民間音樂、水墨書畫等文學藝術之美;宣傳中國的傳統美、古典美,宣傳注重內在美與外在美統一的審美標準,提倡社會性倫理、男女交往禮儀規范等,培養守正含蓄,尊重盡責,內外和諧,人格健全的留學生“君子”風范。
1.突出素質教育
留學生青春健康教育實質為開展與素質教育密切聯系的性道德、性健康的品德教育,通過融入思政內涵的青春教育,正向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健康的戀愛、婚姻價值觀,使其與我國社會精神文明的國情合拍,自覺以性道德觀、公德意識約束行為舉止。
2.地域文化陶冶性情
融入了養生、體育、文學藝術、傳統儀禮等富含我國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陶冶性情,如從“入鄉隨俗”這個漢語成語的習得,認知中國人的作息日常、飲食習慣、社會禮儀、文學藝術。在接觸、了解、習得、掌握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使其自覺地“入鄉隨俗”。
3.注重協同發展
青春期教育并非孤立地實施,它注重性心理健康教育與國際學歷生的教育管理、語言及專業教學、課外社會實踐協同展開。學生在漢語語言工具和漢文化習得中,在與中國學生同課堂學習時,在參與高校所在地及社區的社會活動中,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我國社會習俗,恪守兩性交往禮儀,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健康的婚戀價值觀。
以“線下課堂—校園活動—社會協同”多平臺為載體,實施多元化的教育,即以課堂為主的課內課外結合,以校內為主的校內校外結合,以線下為主的線上線下結合實施教育。
校內線下課程體現系統性與科學性,通過課程的頂層設計使教育達到制度化、規范化。
首先,進行課程設置,寫入“一帶一路”國際學歷生在高校所攻讀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將青春健康教育設為公共必修課,給予額定的學分,制定教學標準。其次,啟動師資儲備、教材編寫與資料匯編。再次,實施教學并構建效果評估體系,對師生的反饋及時作教學反思,不斷改進。最后,配置激勵機制。
雙語教學是校內線下課程順利進行的首選,學生母語是課堂的最佳輔助語,教師適當使用可事半功倍,因此,儲備具有雙語教學能力的師資,編寫雙語對照的教材是重中之重。
課外教育作為輔助手段,鞏固和拓展課內的教學,當以體現趣味性為特色,形式豐富多彩,以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校內的課外教育可通過課外主題講座及相關社團、文體活動等實現集體教育,也可通過心理咨詢室、電話/線上咨詢,網絡開放課程、手機App與小程序等實現個體教育;實施教育的實體與虛擬平臺并存,不僅可以施教于受教育者,而且能服務于受教育者;課外教育是線下課內學習的補充與延伸,為學生提供即時解惑釋疑、心理疏解等幫助。
校內課外教育靈活多樣,不受時空限制,不但為學生呈現了碎片化、顆粒化的學習資源,還為學生提供了充分體現差異化、具有個性化的教育,能夠較好地契合和滿足學生主觀上對個人生理、心理私密保護的需求,學生也愿意在這種輕松、安全的氛圍中接受相關指導。
校外教育側重的是整合多方面資源協同育人,以領域專業化、載體多渠道化為特點。
高校主動聯系地方計生協會[6],并在其領導下、幫助下,與校外各層級部門和機構建立合作,協同各方組成團隊,開展留學生青春健康項目,實施多領域參與、多渠道協同的育人實踐。校外教育擁有業務技術專門性、資源全面性的優勢,打破校內教育的局限,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有效改善校內師資的短板。整合校外社會資源,提供多元化的社會實踐,使留學生的后青春健康教育路徑更加豐富多樣,形式更加輕松靈活。
留學生可得到醫生給予的生殖健康與預防艾滋病指導、心理專家給予的咨詢乃至治療服務、法律顧問及警員等專業人士傳授的法律知識和案例預警;可參與諸如體育賽事、城市/企業/社區活動、景點旅游等各種社會實踐中,身心愉悅地接受教育。著力引導留學生投身社會實踐,接觸高校所在地百姓的文化與生活,培養情感,促進人際關系良性發展,使其成為熱愛本地文化、遵紀守法守禮的“編外”公民之一。
在教育過程中,要立足于中外大學生青春期共性而展開教育,關注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與個體差異性?!耙粠б宦贰眹H學歷生離開父母親友,遠道來華求學,應得到青春期生理上、心理上的關愛和呵護;此外,要尊重來自不同國度留學生的民族風俗習慣,尊重其宗教習俗。
本文以我國“一帶一路”的高職國際學歷生為研究對象,構建中國特色的留學生青春教育體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度對其進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從樹立正確道德觀、健康婚戀觀的教育,到中華文化傳統的宣傳和具體校紀校規的遵守與管理,把學生的常規管理與青春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培養他們成為敬重中國文化情感的、具有正確三觀、守國法公德、守校紀校規的身心健康的留學生。
注釋:
①②③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http://www.mo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