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茜
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 遼寧大連 116000
國有企業想要在這種形勢下實現做強做優做大,勢必要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改進,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加強內部制度建設,有效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質量,為企業營造一個穩定的運營環境[1]。
一方面,現有的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監督機制落后,與國有企業的發展實際情況不相符,難以形成權力制衡的局面,導致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監督管理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另一方面,未建立起完善的監督機構,部分企業即使有,也多為應付上級的任務要求,形同虛設,且多數情況下還存在推卸責任的現象,無法發揮監督作用,形成不會管、不敢管、不愿管的監督工作局面。
首先,內部控制的目標不明確。很多國有企業及其下屬企業缺乏對內部控制管理的正確認識,無法發揮內部控制管理的有效作用,從而導致企業管理者在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時缺失正確的目標指引,容易將內部控制制度簡單理解為績效考核,最終導致內部控制的內容空洞、浮于形式,與企業實際執行存在很大差距。其次,治理架構不健全。很多國有企業還未建立起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缺少對重大事項決定的約束機制,導致很多國有企業內部個人權力過大,一旦管理者的個人素質和專業能力跟不上,就很容易引起企業內部治理混亂,難以形成有序的治理環境。最后,管理體系分散,缺少協作溝通。在很多國有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職權過于分立,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難以發揮企業的整體凝聚力,也很難落實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
由于企業內部領導班子決策流程不夠完善、議事制度亦存有漏洞,極少數負責人怠于履職盡責,熱衷于搞一些神秘化的“暗箱作業”,使領導班子其余各成員無法正常投身于決策參與之中,一旦弄不清決策的具體要點,開展有效監督就無從談起。國企紀檢監察、工會等專司監督的機構,由于普遍疏于了解企業自身在運營、管理等重大問題的途徑,其應有的監督職責和作用難以有力發揮。另有一些國企的廠務公開制度執行不力,尤其在事關企業自身發展和職員權益的重點難點問題上,采取半公開甚至不公開的處理方式,以職工代表大會為重點形式的內部監督開始形式主義化。
對于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而言,內部監督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實是推進相應內控工作的最好保障,只有有效落實了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國有企業所制定的一系列內部控制規范才能夠得到有效地實施與運用。而目前,存在一部分國有企業對于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有著較強的抵觸心理,認為內部控制制度制定得過于詳細,或監管過于嚴格會對企業的生產以及業務發展能力造成阻礙,該錯誤認知導致企業缺乏內部控制相應的監管制度,亦或擁有監管體系的企業,其相應的監管工作開展得不到充分落實,導致內部控制工作所制定的標準得不到有效落實,為國有企業相關工作的開展提升了難度與工作量的同時,也加大了日常運營過程之中的風險。
國有企業人員較多,往往難以形成系統完善的管理制度,一般多是發現一個問題便出臺一個具有針對性的制度措施予以解決,但是時間久了,制度多了,就會出現分散性和交互性。表面看來,制度多且涉及面廣,但是諸多的制度之間缺少關聯性和延續性,很多制度內容不是多有涉及、相互沒有涉及,就是存在矛盾性內容,使得管理制度缺陷較多,制度機制不夠健全,不利于執行推進和長久使用。而且新出臺的制度多以原有制度的內容基礎為本,對制度管理實務或工作沒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更沒有經過實地調研,存在制度設計不合理、可操作性差的問題。員工們在工作之余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了解和熟悉每一項制度,使得制度的存在如一紙空文。同時,制度在執行和落實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制度建設完成后,企業對于制度的宣傳普及工作做得不足,制度的宣傳氛圍不夠濃厚,很多制度僅僅是表面文章,更沒有第一時間讓員工了解企業的發展策略,直接導致制度的內容流于形式,真正可以派得上用場的不多。而且在制度的執行過程中,還存在選擇性執行問題,對一些人執行嚴格,對另一些人執行不嚴格,監督管理部門責任缺失,沒有必要的執行監督辦法[2]。
對國有企業而言,其要更加重視對企業領導干部權力的制約監督,應加強和完善權力監督的制度建設工作,實現有效制約和監督,保證國有企業領導干部權力行使有據可依,與制度規范相適應,如此才能夠避免企業內部各種腐敗行為發生。另外,國有企業也要不斷加強內部管理,提升內部人員的監督意識,使其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開展的監督領導干部權力行使的工作。同時也應完善監督機構的權力,使其能不被領導影響,切實發揮自身的監督職責,從而強化對領導干部的制約和監管。
2.2.1 國有企業要加強內部控制目標的宣傳推廣
企業內部控制目標是內部控制良好運行的方向,管理者要加強對員工內部控制意識的培養,進一步向各個部門宣傳內部控制的運行有效是企業生產經營、獲取利益的基礎,引導各個部門、各個員工履行內部控制規則,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2.2.2 國有企業要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發展競爭十分激烈,為了應對市場競爭和經濟下行的壓力,國有企業必須優化自己的決策機制,建立以董事會為首的決策機制,提拔年富力強、具有綜合性管理能力的人才進入管理層崗位,并且進一步優化企業組織架構,完善總經理責任制和監事會制度,形成相互約束、相互監督的聯動機制,保證企業各個部門和崗位能夠各司其職,共同創造良好的控制環境。
首先,要完善內部監督報告審議制度。通過推動頂層設計,提升所議監督事項的科學化程度,在事項執行上要注重成效。借助內部監督報告審議制度,有助于國企對內部監督事項及時提出指導意見,并將最終審議的結果匯編成建議方案,使監督事項得以快速、有效的整改。與此同時,通過整改事項督查督辦制度的落實,過程監督得到凸顯,由信息管理系統所構筑的整改追蹤機制亦能有效發揮作用,有助于國企把整改的問題同負有主要責任的部門相對接,進而在整改落實上更能管控得力;其次,要設立內部監督事項對賬銷號制度,注重整改結果查證,以便完善績效考評。針對整改的事項和問題要建立專門臺賬,用以記錄發現問題,提出指導意見,落實整改建議,最終到問題對賬銷號這一整個過程,以便提升問題整改成效[3]。
健全的職責分離制度是內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實施,監督管控工作得以落實的最大保障。首先,應當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獨立于其他職能部門的內部審計委員會,且由管理層直接進行相應管理,該組織主要負責對企業內部工作流程與相關管理規范進行梳理,并結合法律法規以及自身經營環境,制定一份適用于企業自身的內部控制規范。并且由該組織負責相應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細則,并運用系統規范方式定期進行內部控制風險評估與治理工作,幫助企業實現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其次,應當由內部審計委員會規范內部各崗位權責分離制度,明確內部控制工作執行標準與規范,加強內部控制工作的力度,以確保后續評價工作能夠順利開展[4]。
國資監管機構盡量不向國有企業委派經營類干部,而是派遣出資人代表,如董事、監事候選人,減少任命總經理、副總經理的做法。這正是《公司法》要求的,也是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所以市場化選聘經營類高管的改革有助于完善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對市場化選聘的高管應按市場化設定薪酬。大多數的國有企業都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很多的管理制度的設計都不夠合理。因此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中,國有企業對于管理人才的聘用也顯得尤為重要,要引入環節專業人員,多考慮成本效益,將資金利用最大化,專業化制定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內部還應成立制度體系建設管理領導小組,本著分權分離的原則,將制度的立項、審核、批準等過程實現環節分離。制度動議部門提交制度立項申請,領導小組依據企業整體的發展戰略,經過統籌協調,把握制度建設的適宜性和系統性,制定出制度內容以對之前的內容形成銜接和補充。經過同意后通過立項研究,由職能部門起草具體制度,草擬后領導小組可邀請業內專家進行專業性審核,確保適應性與可操作性,最后經審核通過后形成制度發文施行,進而確保環環相扣,穩步推進。
第一,針對國有企業部分管理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準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以管資本為主重點規范對外投資(控股公司及參股公司)管理,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第二,針對國有企業內控與制度建設存在主體不明確、重點不突出等問題,準確把握防風險促合規的定位,以規范管理為主重點開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內控與制度建設,落實主責部門職責,防控重大風險;第三,針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內在制約不足問題,要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重點加強完善企業法人治理、與形成合理的人員流動機制和薪酬分配機制等相適應的內控與制度建設,推進國有企業決策執行監督機制更加完善,提高激勵約束力和激發活力,完善現代企業制度[5]。
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具有深厚的發展歷史和管理文化,提升國有企業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是提升國有企業管理工作的必然選擇。針對國企這一龐大國家機器,可以借鑒私企的成功管理機制和方法,對其進行股份制或者公司制的改革,以推動內控與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運行,踐行依法治企,確保國有企業規范運作、資產安全和協調發展,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持續促進國有企業戰略目標落地和高質量發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對國有企業管理制度未來發展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加強國有企業制度執行能力,進而有效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實現國有企業發展的持續性、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