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懷場 劉艷艷
濟寧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山東濟寧 272000
在生態化理念深入實施的新形態下,我國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整體方向都發生了偏移。在城市的實際建設以及發展過程中,道路景觀是重點內容,與城市形象有著緊密關聯。因此,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一定要將綠色生態理念與設計結合起來。
所謂的生態綠化,主要是指在對城市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改善,融合自然的生態游憩空間以及穩定的綠地構建基礎上,利用生態學原理以及技術,借鑒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以及結構特點等,將植物群落作為綠化的主要單元,科學且藝術的將地帶群落特點再現出來。從城市綠地系統的角度上分析,具體的布局以及規模,需要對城市景觀結構的脆弱以及薄弱環節進行綜合考量,合理的進行彌補,并對功能區以及人口密度等加以全面考慮,有針對性的進行布局,并將人工要素與自然要素合理的整合成綠色生態網絡[1]。
在道路設計中,路線選形非常重要,要踐行環境保護原則,應確保路線選擇的合理性。首先,要對道路路線和城鎮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在路線與城鎮距離較近的情況下,極易對道路線形的順暢程度造成影響,并且道路通行會導致噪聲污染和廢氣污染,沿線拆遷工作也非常嚴重。反之,若距離城鎮較遠,很難發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其次,道路路線應與沿線文化遺產等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對原有狀態造成破壞,應密切聯系當地政府和相關文化保護部門。再次,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采用繞行措施進行農田保護,并防止對水資源的破壞。
針對公共道路設施的設計工作,道路路燈放置中分帶,高度需要控制在十米,每間隔三十米放置一展。路燈的造型應該簡潔大方,可以將“發芽的綠葉”作為設計原型。在對路沿石設計期間,可以借助蘑菇面花崗石當做路沿石,并在設計期間對田園的粗獷風格綜合考量,保證道路的整體感官上能夠相對協調,從而將田園的氣息更好彰顯出來。
在整個道路設計規劃初始階段,應將生態道路理念和設計規劃相融合,在道路建設的每個環節都處理好發展和自然生態的關系。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規劃最短路線,降低成本,節約資源,降低土地占用率,從而將自然環境破壞降到最低。在道路路線設計中,合理優化各條主干路、次干路的分配,讓車輛能夠有序分流,減少繞路和降低交通堵塞,從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在外觀設計中,將生態保護與美相結合,在道路兩旁種植樹木,提升視覺感官,能凈化汽車尾氣,減少空氣污染,設計中應考慮到日常施工材料的再生利用。道路建設需要用到很多資源材料,有些材料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釋放有害氣體并且產生很多廢氣垃圾,造成空氣污染。在設計中應充分利用可重復使用的材料,變廢為寶,降低工程造價,有利于自然環境保護[2]。
城市中的市政管道基本依附于道路進行鋪設,其與城市道路存在著共生共榮的關系。但市政管網的反復維修不但影響了道路的正常通行,而且在維修過程中對道路實施的刨銑和切割勢必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粉塵,從而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市政綜合管廊系統是指在城市道路下方采用盾構頂進或大開挖的形式,先行建設一條矩形和圓形的地下管廊,而各類市政關系則按照規劃要求在管廊內進行布設。由于地下管廊系統通常由大型混凝土構件拼搭而成,其相對于各類市政管網外部的金屬保護管或覆土層而言,其保護性上產生了質的飛躍,即使是城市道路受到內部車輛荷載所碾壓,管廊內部的管線均不受任何影響。同時,各類市政管網存在定期維修、新增或封閉接口等作業行為,市政綜合管廊內所布置的管線在進行管道維修和割接作用時,工作人員也無需對道路進行開挖,直接在綜合管廊內部便可開展各項日常作業,不但減輕了工人的作業強度,而且避免了重復開挖城市道路而造成的生態污染。
在道路施工過程中,由于挖填作業的開展,會對邊坡的穩定性產生很大的影響,并且邊坡的出現對原自然環境產生了很大的破壞,所以,要構建安全的道路邊坡環境,應進一步踐行環境保護原則,加強生態邊坡防護的應用。對于生態防護,主要是對植被涵水原理進行應用,提高邊坡的穩定性,借助植被的根系,將坡體的孔隙水壓力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并防止土粒流失問題的出現。基于環境效應視角,不僅可以對道路車輛噪聲等污染進行控制,還可以使行車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同時不斷提高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效率,滿足空氣凈化需求。
傳統的雨水管網是通過埋設在道路下方的管道組織排水,由于其埋設在地下日常清理維護難度較大,大量垃圾和樹葉經常堵塞管道。在采用植草溝、生態渠道等形式組織道路雨水排放時可利用植草溝或生態渠道內的植物對地表徑流起到初步的過濾作用,其流速也會得到一定的遲滯。與此同時,部分地表徑流也會在流經植草溝、生態渠道時產生一定的下滲和吸收,進而達到削減地表徑流總量的目的。植草溝與生態渠道通常裸露在地面上,只需定期對其內部的垃圾進行清理并對其中的植物長勢情況進行修剪。上述清理工作的機械化程度較高,清理養護工作較為便利。
綜上所述,要保證道路工程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必須先綜合考慮對環境保護的要求,積極踐行環保要求和理念,既要確保道路工程設計任務的順利進行,也要維護周邊環境的生態,防止環境破壞等不良行為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