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青
河南省安陽縣躍進渠灌區管理局 河南安陽 455133
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實施以來,灌區的灌溉面積得到恢復,病險工程和卡脖子問題得以排除,骨干渠道滲漏問題基本解決,骨干渠道的輸水速度和能力得到提升,項目的實施,還增加了當地農民的就業機會,為脫貧攻堅作出了貢獻。但是,由于受資金條件的約束,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并不全面,絕大部分灌區距離“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用水高效、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仍有差距,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不足,本文即通過觀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1]。
從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廣度來看,渠系建筑物改造和骨干渠道防滲為其主要建設內容,灌區量測水設施、信息化建設、管護道路、安防設施、渠系綠化占比很少,對斗渠、農渠的節水也沒有完整的規劃,不重視灌區的文化價值,對渠系建筑物和骨干渠道沒有進行系統的文物保護。從設計的深度來說,個別項目設計工程量與實際工程量數額差距大,影響合同的履行。
施工過程是把設計藍圖化為工程實體的過程,現場管理尤為重要,也是一些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短板。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掛證”是建筑行業普遍存在的歷史性問題,監理單位總監理工程師、施工單位項目經理及其他技術人員缺崗缺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和個人的利益驅動,另一方面也有建設單位的默許甚至縱容。因此需要建立常態機制,保證執業人員到崗履職。建議在堅持打擊“掛證”行為的前提下,把執業人員到崗履職納入合同進行管理,依合同規范其行為,根據合同履行情況與資質審批、項目投標掛鉤,對于建設單位,則在項目申報審批、資金撥付等方面予以制約。
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渠道線路長,材料消耗量大,交通運輸不便,物料儲存場地小。以消耗量最大的混凝土材料為例,一些項目的材料管理制度假大空,不符合現場實際,缺乏可操作性。具體表現在材料采購無計劃,要么料場材料斷貨或不滿足正常使用量,要么在料場亂堆亂放,卻又以保證生產為由即收即用,嚴重違反材料未經檢驗合格不得使用的強制性規定,存在嚴重的質量安全隱患。解決材料的質量管理問題并非難事,只要按規范制定符合項目實際的管理制度并執行到位,問題即可迎刃而解[2]。
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現場管理基本上還是人工管理狀態,現場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起著決定性作用。由于灌溉渠道線路長,交通不方便,可能造成管理缺位,或者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形成現場管理問題。因此,現場管理需要在加強制度建設、應用現代管理方法的同時,與灌區信息化建設結合起來,利用信息化的立體感知體系采集現場信息,實現現場管理信息化,提高現場管理水平。
灌區運行幾十年來,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后,渠道沿線由大集體變成了眾多的社會個體,國家的安全標準、環境標準多次修訂,人民群眾對安全環保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因群眾訴求未能得到合理解決,迫使變更設計、人為阻工時有發生,因而影響項目工期和投資目標。因此,在項目實施前,必須充分做好前期調查,將外事問題解決到位,并將可能發生的其它問題制定應急預案,以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影響面控制到最小。
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灌區渠道大多沒有安全防護網等裝置,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項目大多也未能全封閉施工。如果說通過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大多風險可防可控的話,因第三者誤入造成安全事故的可控性最差,事故也時有發生,需要加強防范。如設置簡易圍擋,懸掛警示標語、警示牌,重點部位專人值守。進一步的話,如能將灌區永久性安全防護裝置列入工程建設內容同步實施,則既能保證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防護,也能保證灌區今后的運行安全[3]。
以現行的驗收規范為標準,工程質量是合格等級。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外觀質量得分率低主要表現在渠道襯砌立面垂直度、表面平整度、輪廓線以及混凝土表面缺陷等方面。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認為工程外觀不影響質量;其次是操作不規范,如模板的清理、安裝與拆除、混凝土振搗成型與養護。實際上渠道外觀質量不僅影響美觀,也影響水流通過能力,因而必須提高認識、加強管理,改善外觀質量。
混凝土澆筑成型后的養護,對實現混凝土性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裸露在野外,自然環境條件更差,養護工作顯得更為重要。部分施工企業對養護的認知有限,甚至為了所謂節約控制成本,更加無視養護工作。不按既有方案進行混凝土養護,特別是養護持續時間不符合規范要求。造成的后果是混凝土表面起砂、裂縫、混凝土強度低,還會造成混凝土的耐久性變差。解決混凝土的養護問題,首先要提高質量意識,認識混凝土養護的重要性;其次要制定符合工程實際的養護方案,經批準后按方案實施。第三,加強對養護工作的監督。
渠底襯砌常見的質量問題有表面起砂、裂縫,強度不足。造成這些質量問題主要還是施工管理造成的。具體情況有渠道清淤不徹底,回填土壓實度不滿足設計要求,混凝土未按要求配料,混凝土攪拌不均勻,混凝土振搗方法失誤,不按規定進行混凝土收面,不按規定進行混凝土成型后養護。這些因素單獨或聯合作用,造成渠底襯砌質量問題。
渠道的混凝土襯砌,設計時有抗凍防滲要求,但在質量實體檢測時,沒有抗凍防滲的檢測內容,混凝土的耐久性得不到證實,需要增加耐久性方面的質量檢測指標。
無論續建配套還是節水改造,工程內容不外乎砌體工程、混凝土工程、金屬結構工程,灌區引水量確定后,渠道斷面和閘門規格型號是確定的,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時可能的。若能使用裝配式施工,對縮短建設工期,減少環境污染、運行維護管理都將有非常好的效果。
水源是灌區賴以生存的基礎,水源取水量是節水絕對量的基數,因此,必須考慮水源問題,具體有如下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對于同一河流多個引水灌區取水量不公平時,行政手段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2012年,水利部海委漳河上游管理局制定了《濁漳河水量分配意見》,有效化解了河南河北兩省歷史上的水事糾紛。漳河兩岸和諧用水,共同發展,躍進渠灌區從此改變了多年來無水可引的局面。
由于河流來水的不穩定性,灌區在修建的同時配套了水庫、坑塘等中間調蓄設施,卻管理不到位,使得一些水庫、坑塘、蓄水功能喪失,因此需要新建和改造中間調蓄設施,實現水資源的聯合調度,發揮調蓄功能。
礦井廢水屬于地下水,其污染程度小,處理費用低,有些礦井廢水甚至不經處理即可用于農業灌溉。開發礦井廢水資源,與中間調蓄設施聯合使用,增加灌區灌溉用水資源量。
在一些灌區,由于灌區給水無法滿足農業灌溉,灌區群眾通常打井取水以滿足灌溉需求。創建井渠結合灌區,在于整合灌區范圍內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科學規劃井點井位,聯合調度井水、渠水,在豐水時以渠道引水補充地下水,在欠水時以地下水保證農業灌溉,從而提高灌區的水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灌溉用水保證率,實現灌區的可持續發展。
洪水是災害,雨水在一定程度上卻是資源。在汛期,大量的雨水無法有效利用而流失,甚至形成洪水造成洪澇災害。開發雨洪資源,就是在保證防災減災的前提下,盡量使雨洪水資源化,為灌區提供水量補充。
“新安江”模式是“以生態補償為核心,以生態保護為根本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其量化指標為河流斷面水質量。借鑒新安江模式,則以斷面水流量為量化指標,鼓勵上游地區保護生態,涵養水源,節約用水,為下游地區提供更多的下瀉流量,建立補償機制,實現上下游和諧發展。
灌區是一個系統,需要以系統的觀點整合灌區資源,規劃輸配水系統;灌區現代化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不斷提高灌區服務水平,以灌區現代化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