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珣
杭州市西站樞紐開發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100
多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生態系統格局、質量和規模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硬化比例顯著增加。在此背景下,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可解決城市中的內澇和水資源利用問題,避免城市受干旱、洪水等災害的影響,降低城市經濟損失。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設計,不同于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需要城市設計人員充分了解海綿城市理念的內涵,明確海綿城市的建設意義,提高城市建設水平。
海綿城市即建設城市過程中完善公園、道路、綠化及建筑等設施后,在排水系統中使用新型材料、方法,使建筑結構具備滲水、蓄水、凈水功能,吸水效果和海綿相似,獲得最佳治理水資源效果。城市道路雨水累積較多時,排水系統無法充分發揮功能,影響人們出行和城市安全。海綿城市可很好地適應自然天氣變化,秉持現代社會城市治理理念,使城市、生態系統保持穩定狀態,對水資源進行再生、反復利用,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災害能力,有效控制雨水和洪水,加強對城市環境的保護。比如,吸水、蓄水和排水等,能夠最大限度的在城市環境發生變化時提升城市的適應能力與反應能力,將外界環境對自身的建設發展影響降到最低點,不斷強化城市的彈性[1]。這種新型的城市發展理念,不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帶動城市的經濟增長,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城市的綠色生態發展,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水平,發揮出城市綠地建設、道路規劃和水循環建設等對雨水等自然生態的吸納、蓄滲與緩釋作用,在解決城市水資源問題方面彰顯著尤為顯著的效果。因此,現階段城市面臨的難題就是應該如何科學、高效的進行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對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設計分析與研究力度,有效促進我國城市區域發展與建設規劃水平。
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設計工作,應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做到因地制宜,根據城市的實際發展狀況、城市環境的特征、地域特色,進行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在此基礎上引入海綿城市理念,明確城市所在區域的雨水資源情況,嚴格控制城市的水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以保障城市設計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2]。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城市設計,應遵循規范性原則。明確海綿城市設計目標,科學制定海綿城市規劃方案,并融入生態平衡觀念。全面分析城市的水力資源狀況,了解其水文條件,選擇適宜的海綿城市設備,提高海綿城市功能性,加大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資金投入,做好相關維護工作。
進行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實施動態化管理,不以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城市經濟,應及時發現城市區域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解決,以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的作用和價值,保障城市發展的穩定性、安全性、生態性[3]。
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到城市建設的多個領域,在進行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城市的雨水與排水等自然人文特征因素,綜合水資源利用以及水體環境的生態保護等進行海綿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方向明確,從城市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統籌、經濟效益和目標導向等多個方面出發有效貫徹落實海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與原則。現階段,綠色生態城區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需要借助于海綿的獨特性質,將城市建設中的道路綠化、公園綠地和河流水系等對雨水的滲水、蓄水、凈水用水與排水等多元化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有效減少城市開發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對現存的自然水溫生態以及水系造成的破壞與影響,將“慢排緩釋”與“源頭分散”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理念深入到城市建設規劃設計中的方方面面,有效推行低影響開發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
與傳統的常規化城市規劃建設相比較,綠色生態城區的海綿城市用地規劃更具規范性與科學性,重點表現在城市規劃與綠地系統設計等方面,有效保證城市的各項功能發揮。通常情況下,再對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進行實施劃分時,需要依據城市用地的主要功能對其展開規模式劃分,主要包括的類型有城市居住區、公共建設區、彈性區、道路廣場區、工業園區、市政區和綠地建設區等。在此環節中,不僅要將城市的區域劃分與城市的排水系統進行有效融合,還需要注重對雨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在綠地建設環節中,應加強紅線外綠地和綠化帶設計,結合相關標準設計雨水濕地、下沉式綠地,例如:設計道路綠化帶生物滯留帶時,應利用雨水徑流存儲,對機動車道雨水徑流進行嚴格管理,為收集道路雨水奠定基礎。為達到設計要求,應計算污染去除率,根據計算結果進行設計。道路綠化帶設計過程應重視分車綠帶處理,將綠化帶頂面設置在路面以下,以實現道路中心截留徑流效果。應設置綠化帶滲溝收集雨水,運用路面滲透、反向路基滲流等方法確保雨水收集效率、雨水處理效率,降低城市內澇發生率,有效利用雨水資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種新興的現代化城市建設理念在綠色生態城區規劃建設與發展進程中被廣泛應用,并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有效調節城市內澇的效果,減輕城市的排水負擔,有效完善城市地表生態水系環境,還能夠有效滿足綠色生態城市的實際發展需求,對優化城市水資源整合協調與統籌再利用創造良好的先決條件,進一步完善與服務民生,推動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