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培富
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世行辦 陜西漢中 723600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黨在“十三五”與“十四五”重要歷史交匯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處理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辯證關系,對于各級各部門準確理解和把握當前鄉村振興工作定位,明晰工作思路、重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筑牢鄉村振興工作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只有抓好“鞏固”,才能實現“拓展”。5年過渡期內,繼續實行“四個不摘”,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剎車”,無論是幫扶資源和幫扶力量要總體保持穩定。要健全防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解決好“監測誰”、“誰監測”、“怎么監測”、“如何幫扶”、“如何銷號”的問題,堅決守住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堅決守住全面小康的底線。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和發展脫貧產業,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完善帶貧益貧機制,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打造區域特色品牌,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鏈;加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消費扶貧,拓展銷售渠道,創新流通方式,促進穩定銷售。二是持續開展脫貧人口穩崗就業,發展社區工廠,做好轉移就業、就地就近就業、公益崗位托底就業,促進弱勞動力、半勞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決就業。加大對脫貧人口扶貧扶志扶技力度,因人因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三是深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落實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完善集中安置區公共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在搬遷地發展產業,在集中安置點支持創建社區工廠,多措并舉幫助搬遷群眾自主發展產業、協調解決就業、促進安居樂業,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四是健全扶貧資產運營管護機制,用好確權登記成果,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向鄉村延伸,確保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經營性資產不流失。五是強化社會保障和臨時救助,對無勞動能力的家庭,因戶因人分類落實低保、醫療、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筑牢低收入人口的社會保障防線[2]。
打勝脫貧攻堅戰之后,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要求,不僅要鞏固成果,還要拓展成果,這是有效銜接的重要基礎。既要防止返貧,又要防止發生新的貧困,特別是要防止發生規模性的返貧現象。一是千方百計鞏固“兩不愁三保障”,通過防返貧動態監測預警和幫扶機制,開展常態化監測預警。二是把發展產業和擴大就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關鍵舉措。三是把脫貧的有效模式和業態轉變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模式,轉變為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模式。接續和拓展產業、教育、科技、消費、電商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模式,發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作用。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必須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是項目規劃銜接,制定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項規劃,從項目規劃上將鞏固、拓展、銜接有機統一。二是政策措施銜接,“十四五”時期要認真落實五年過渡期政策,保持脫貧政策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內生發展動力[3]。三是產業就業銜接,要繼續加大對脫貧地區的產業扶持,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培育產業集群,促進產業提檔升級。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產業集群,形成穩定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對有勞動能力的家庭,確保至少有一個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四是鄉村建設銜接,著力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往自然村、往戶延伸,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和農村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農村改革。五是人才培養銜接,選派縣級以上機關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干部到鄉鎮任職掛職,鼓勵人才向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建功立業,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探索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縣管鄉用、下沉到村”機制,支持涉農院校、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機構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服務,在職稱評審等方面向脫貧縣傾斜,鼓勵引導各方面人才向基層流動。六是鄉村治理銜接,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落實鄉村治理制度,完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結合的治理體制和機制,提升脫貧地區的基層服務能力。七是工作體系銜接。建立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小組辦公室具體落實、督導考核,行業部門各負其責、接續推進的工作組織體系。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選派一批優秀干部駐村,帶領廣大農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搞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