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杰明
武山縣水務局 甘肅天水 741300
在灌區開展節水灌溉,節約用水,是進一步改善灌區農業生產條件,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需要,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1],挖掘農業增產潛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有效措施,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灌區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內容。
東順灌區始建于1962年,地貌類型為川區,水源工程類型為堰閘,灌區主要功能為農業生產灌溉供水,設計灌溉面積1.95萬畝,干渠全長21.85km,干渠襯砌16km。東順灌區由武山縣東順灌區水管所負責管理,該管理所為準公益性事業單位,現有管理人員18人,其中定編人數16人,年核定管理人員經費57.60萬元,實際落實37.80萬元,核定工程維修養護經費40萬元,一直未落實到位。灌區受益區域為洛門鎮、城關鎮2鎮11村,受益農戶2600戶,受益人口1.17萬人。
灌區工程設施老化,缺少維修資金,工程帶病運行,管理粗放,渠系水利用系數只有0.50,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
灌區缺少水利服務體系,每逢農時都會出現爭水搶水現象,而且灌水方法也很落后,基本都是大水漫灌,不僅因為灌水量過大造成深層滲漏,而且不利于保持土壤結構和肥力。
一是基層缺少水利服務人員,能合理調控農作物產期與灌溉用水量的技術人員更是稀少,難以保證灌溉的適時性和適量性。二是農民對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根深蒂固,節水意識比較淡薄,認為農業節水只是農業灌溉少用一點水,沒有認識到節水工程節能、省時、節地、增產的經濟效益,沒有認識到節水有利于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的社會、環境效益,對未來的水危機,尤其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缺乏足夠的認識,片面追求低投入的傾向嚴重,而實際的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很低。
水源及各個分水口及干渠關鍵部位沒有安裝自動化控制設備,不能對水源、分水口進行實時監控。
對已有的水利工程設施加以維修,能利用的充分利用,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為減少滲漏損失,應積極發展管道輸水等工程設施。管道輸水能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還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和滲漏;由于管道輸水管道埋于地下,對耕地的占用面積較少,使農田的可用面積增大,進而更好地增大了農民的利益;管道輸水灌溉可以解決農村土地散戶種植的灌溉問題,農民可以單戶進行灌溉,不涉及其他農戶,農民易于接受這種灌溉模式;工程管理簡單方便,易于操作、維修,節水效果好。
要加大對小型水利設施的管理探索,創新管理模式,促進工程長期良性運轉。要繼續加大對小型水利設施在經營權上的改革力度,落實經營權與管護責任的有機統一。灌區水管所應協調各村委會,對區域內現有的小型水利設施逐個進行調查摸底,建立臺賬,落實管理人員,制訂管理制度;對管理人員實行“定灌溉任務、定報酬、定獎懲”的三定管理辦法,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加大蓄水設施建設,保障農田灌溉。雖然近年來該灌區水資源比較豐富,但從抗大旱和農作物的需水長遠情況考慮,水源還是遠遠不足的,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在渠首建立蓄水工程,增加渠道引水量,另一方面還要在灌區范圍內修建蓄水設施,增加蓄水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灌區目前現狀,改變年降雨量在時空上分配不均的現象。
灌溉試驗站的試驗研究要與灌區農業生產的實際相結合,要結合灌區種植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的實際,不斷完善灌溉制度,改進灌水技術,為實現旱澇保收提供科學依據。在渠系配套中,要設置各級渠道量水設施,便于計量,逐步做到計劃用水。管理處和基層各站要在灌區內抓好灌溉增產樣板村建設,總結灌溉高產典型經驗,用增產的事實教育引導群眾,科學灌溉,改澆“救命水”為“增產水”。推廣先進的灌溉技術,開展節水灌溉,克服大水漫灌,普及小麥畦灌和玉米溝灌,蔬菜噴灌、滴灌。
對水資源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加強水費的計收管理,依托項目加快推進水價計價方式改革,不斷完善農業供水計量設施,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步制水價,實行定額管理,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促進科學用水,節約用水,確保水費征收足額到位[2]。
實施計量、監測、遠程控制、工程巡查等基礎設施設備配套,完成對水源、分水口的監控,不斷提升灌區管理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