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偉紅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遼寧遼陽 111000
在我國教育布局不斷調整與教育體制變革的大環境下,國內諸多中職院校或經過和其他院校合并,或直接升格為高職院校。在祖國與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及政策支撐下,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生力量,充分貫徹我黨的教育方針,適應高職院校辦學及教育事業發展態勢,切實遵從高職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有效克服以往中專教育階段的招生難及教育難等困境,在近年來獲得迅速發展。然而,必須關注的問題是雖然短期內辦學層次有所提高,辦學規模與辦學成本有所增加,但教育模式、管理觀念及管理水平等和國內其他辦學時間較長、發展較佳且具有專屬辦學特點高職比較,仍存在明顯差距,特別在師資隊伍建設層面。授課教師普遍為中專院校,其思想觀念、學歷職稱架構以及教育水平導尿管層面體現出的問題,均約束著高職院校發展以及人才培育質量,因此亟待改善與提升。
產教融合是一種教學模式,即工學交替、工學結合。通過產業、企業與學校的互通共融來共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應用和推廣且處于領先地位的主要有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尤其是德國雙元制更成為世界職業教育的典范。具體來講,產教融合是指高職院校通過優化專業及專業群,將產與教結合起來,互相促進、互相協作、互相支撐,學校功能主要體現在技能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應用與轉化、職業技能服務與社會產業一體化方面,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產教融合的辦學理念與辦學模式。其師資隊伍的培育具有雙重聯合培養屬性和特點,在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下,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等各個教學環節全方位融入產業與企業的職業能力要素,轉變教師傳統教學觀念,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
師生比例、專兼職教師比重以及雙師型教師比例,通常是用于權衡高職院校師資團隊建設水準的主要指標。據研究證實,國內多數升格高職院校當中,充分滿足各類型師資比例要求的學校數量較少。師生比、專兼職教師比重以及雙師型教師比例缺乏合理性的問題,始終在升格高職院校中存在。以某高職院校為例,自升格近兩年以來,該高職院校利用人才市場積極引進高等院校專業畢業生,以及從其他院校調動新師資力量等途徑招錄專業教師,在一定限度上解決了中職院校升格為高職院校之后的師資團隊數量不足的問題。
全國范圍內,高職院校任職教師的學歷水平與本科院校存在顯著差距。多數地區高職院校任職教師多為本科學歷,多數教師是后學歷教育,且具有碩士研究生教育背景的教師數量較少,即使經過再教育得到相應學歷,亦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渠道跳槽改變工作環境。現階段,多數高職院校盡管高度注重任職教師個體學歷層次提升以及高學歷教育人才引進,且高學歷教育人才在師資團隊中所占比重亦逐步提升,但是與教育部所規定的目標仍有一定距離,即新升格高職內具備研究生學歷的任職教師比重需達到35%。加之部分院校地處老區,與省會城市距離較遠,在高學歷人才招錄層面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師資學歷普遍較低的問題在短時間內無法有效轉變。
伴隨招生數量迅速增加,我國新升格高職教育工作者所承擔的教育任務逐漸加重,還需面臨學歷層次難以順應院校升格后的多樣化要求而不斷學習的繁重任務。因此,升格高職的教育工作者無論在精神層面,還是身體層面均需承擔過大壓力和負擔。
地方政府要健全相應幫扶政策,推動新升格高職的健康發展,特別是我國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應積極協調有關機構,如人事局、教育局以及財政局等等,為升格高職供給全方位的辦學和發展支撐。伴隨新升格高職招生數量持續遞增,師資數量短缺的問題愈發顯著。有關政府部門應合理增加升格高職學校內部人員編制,讓學校可有效招錄到自身需要的專業人才,從而擴大師資團隊規模。政府應按照升格高職自身專業特征,助力學校構建實訓實習中心,為高職內部教師、學生群體供給優質的實踐活動空間。高職院校作為培育具備創新能力及精神的勞動者,而這便要求學校教師既要具備夯實的專業理論,同時還應掌握較強實操水平,若想滿足該要求,需要高職教師定期參與相應實踐活動。政府應切實發揮其主導作用,呼吁學校和企業搭建合作關系。除此之外,政府應增加面向升格高職的經費投入,幫助升格高職優化其辦學條件。實際上,盡管高職院校自身具有一定經濟收入,但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采購任務相對繁重的背景下依舊難以支撐,因此財政部門應提供專項經費。為幫助升格高職實現師資隊伍建設任務,就要適當提升教師薪資待遇。
綜上所述,伴隨高職院校不斷發展,學校師資團隊建設工作將會持續出現各種問題,對于社會發展與進步所提出的要求,高職院校應結合其辦學實際狀況,持續創新改革,健全師資團隊建設,唯有如此才可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