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云
鹽池縣花馬池鎮人民政府 寧夏吳忠 751500
鄉村振興是順應我國新時期國家發展要求的重大戰略,集中解決了我國社會在農村方面的矛盾。其中,農業經濟管理作為鄉村振興中的重點工作,需要我國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合理分工、共同協作,通過集中力量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宣傳教育、優化基層組織的管理方式等途徑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從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與發展。
重視并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首先,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科學化、體系化開展,有助于將農村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及合理調配,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科學、高效利用,而且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其次,在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指導和引領下,有助于提高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科學性以及可行性,并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盲目性,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規避能力,而且可以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及鼓勵措施,進一步激發農戶的工作熱情及對農村經濟發展工作參與的主動性,對農村經濟活力的提升以及健康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
構建城鄉居民保障體系以及完善農村基層對農業經濟管理的服務項目,能夠調動農村居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且社區在相關科學技術層面的培訓,提升了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城鄉資源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我國現階段城市與農村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城鄉二元化趨勢加重,而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可以進一步完善農村的各項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且隨著我國對城市與鄉村發展政策的頒布,縮小了兩者發展的差距,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使兩者可以共同進步,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
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全面加強統籌規劃,從長遠的戰略發展角度對農村地區發展情況進行全面摸底,以此為基礎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政策要求等,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循序推進各項目標的有效落實。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評估機制,注重綜合效益的考核,引導廣大農村干部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避免過度關注經濟發展指標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完善基礎保障系統,加強基礎管理建設,在要素配置、科學利用以及綜合評估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體系,強化過程監控,及時總結農村經濟管理取得的經驗以及存在的不足等,進而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管理取得更大的成效[2]。
我國在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后,雖然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給予了政策傾斜和經濟支持,但是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和建設存在缺陷,使農村公共服務的建設與發展落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首先,在基層組織管理方面,創新并健全管理機制,以提升農業生產主體自我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農民自治管理組織,充分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最后,在農業生產配套設施方面,要滿足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生活需求,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考慮到鄉村地區的特性,并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與糾紛,優化基層組織在農業經濟中的管理和建設方式。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發展,是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成效的有效途徑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從建立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平臺入手,借助農村經濟發展平臺不僅可以搭建起連接農村經濟與社會資金的橋梁,實現農業發展資金來源渠道的拓展以及資金的整合,而且有助于提高對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除此之外,還可以將農業扶持新政策以及新技術上傳到農業經濟發展平臺中,方便農戶隨時隨地對相關資訊進行瀏覽,并為農戶和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搭建起更加方便、快捷的溝通和交流通道,從而提高農戶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了解和支持程度,保證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3]。
只有從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全面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不斷推動“三農”工作實現更大的突破,積極探索科學發展之路,才能更好地夯實農村地區發展基礎,解決農村地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或問題,持續提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成效。同時強化農業經濟管理,筑牢農業發展基礎,也有助于更好地引導廣大農村建設者不斷聚焦技術、知識以及技能等資源,進而更好地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或困境,讓農村經濟建設實現更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