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
青島瑞源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5000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設十分迅速,興修水利工程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同時也導致很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我們要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和后續運行過程中進行生態修復,從而遏制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進而提升水利工程的成效。因此,就需要從生態修復技術的運用方面進行分析,做好協調與平衡工作,做好經驗分析和技術的應用,做好管理,最終為水利工程的長期穩定發展做出貢獻[1]。
提高大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需要最大化地發揮生態修復的作用,這樣能夠提升大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充實相關生態知識儲備,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從根本上減少人們的不良行為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質量。②提升環境修復管理質量。植被保護程度不達標會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因此,在水土保持的生態建設中,需要加強環境修復管理工作,增加植被覆蓋程度。應用生態修復技術可以達到明顯保土減沙的效果。分析各個時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數據可知,利用生態修復技術能夠使水土流失范圍大大縮減,促進整體工作效率提高,進而使土壤侵蝕得到控制。③有效緩解水土流失。通過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不但能夠使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而且能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通常情況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生物多樣性與植被覆蓋率較低,因而阻礙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要想對水土流失問題進行管理控制,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得以恢復,便要采用生態修復技術正確利用周圍的自然資源,提高地區的經濟效益,不斷推動區域發展進步[2]。
目前國內對路塹的防護措施有干噴植草防護、客土噴播植草防護、混噴植草防護、高次團粒噴播植草防護等。使用單一植草防護時,由于草種屬淺根性植物,其根系一般只能分布于建植層的表層,對邊坡惡劣環境的抗逆性弱,后期經雨水沖刷及風蝕作用侵蝕,防護基層容易脫落,且生物群落穩定性差,往往經過3-5 年就出現植被退化現象,達不到預期防護效果。為有效恢復植被,道路路塹邊坡采用復合式生態植被支護方案以恢復山體原始地理地貌,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取得較好環境景觀效果,兼顧長效防護,避免發生次生災害。復合式生態植被支護是集巖石工程力學、生物學、土壤學、肥料學、園藝學、環境生態學等學科于一體的綜合環保技術。該技術遵循“生態防護和美化兼顧”原則,采用“鍍鋅鐵絲網草纖維客土混噴植生護坡+植物纖維毯護坡+裸根栽植落葉灌木護坡”的形式,利用客土(基質)和錨桿加固鐵絲網技術,運用特制噴混機械將土壤、植物種子、肥料、有機物質、保水劑、黏合劑、土壤固化劑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噴射到巖面上,形成5-6cm 厚具有連續空隙的硬化體,在硬化體上鋪設植物纖維毯,然后在坡面間隔50cm間距栽植灌木,形成灌草結合的穩定立體復合生態體系。該體系能有效解決單一草本植物群落易退化的問題,既保水,又具有透水性、透氣性,適于植物生長,同時可有效抵抗雨蝕和風蝕,防止水土流失,防水固坡、減噪降塵、四季常綠,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形成自然美。該技術在增強坡體穩定能力的同時,可構建穩定立體復合生態體系,很好地解決單一草本植物群落易退化問題,在短期取得綠化效果的同時兼顧長效防護,有效地避免次生災害發生,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坡面垮塌,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及生態效果。
在當下的生態修復的工作中,土壤資源的修復與保護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土壤作為重要的植物載體,成為了重要的生態修復質量的影響因素。在以往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設中,傳統的粗放方式,使得土壤的破壞的程度比較高,在施工后進行土壤的回填工作,原本地表的植被已經遭到了破壞,后續也無法進行后期的植被種植的工作。因此,在水利工程中進行土壤保護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在技術層面進行土壤破壞的程度分析和后期修復措施制定,減少施工廢渣對于植物的影響。因此,地表土壤的保護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保證減少水土流失的現象出現[3]。
針對過渡開發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需要退耕還林。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和政策的規定,對于25 度以上的坡地,都應當退耕發展生態林草,嚴格控制坡度大于25 度的農田的開墾,做好坡地的生態保護工作。對于15 度以下的坡地,根據坡地周圍的環境,在靠近人、村和路的地方進行改造,在保證農民基本需要的情況下進行水土保持耕作。針對由于樵采導致的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的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對遭到破壞的地區進行一定時間的封閉,封閉時間一般可以為3 年、5 年或者8 年,具體需要封閉的時間參考生態系統類型、氣候、地區等因素綜合確定。除此以外,封山育林還可以輔以補種植被等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較大的生態破壞,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因此,需要特別重視水利工程對周邊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針對不同原因產生的生態環境破壞,應當選用不同的生態修復技術,保持水土資源平衡,防止出現大面積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