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山西誠達公路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晉中分公司 山西晉中 030600
軟土地基在道路施工中較為常見,需要配合相應的施工技術進行施工處理,保證道路的穩定性滿足要求,確保道路的使用安全。各個城市的地理環境各不相同,所以道路的施工位置也有較大的差異。通過對軟土地基施工技術的有效應用,保證道路質量,避免道路出現變形、開裂等問題,確保道路的地基穩定,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相關施工人員需要重視地基中的水分處理,在施工過程中,明確軟土地基的含水量,并加以控制,通過合理運用軟土地基施工技術,減少軟土地基對道路施工質量的影響,滿足城市發展需求[1]。
軟土當中包含了大量粘土與粉土,土質較為松散,有機質土孔隙比較大。從電荷角度來分析,軟土地基當中的負電荷比較多,呈現多孔隙狀,特別容易吸水,水分能夠長時間保留在土體當中,增加軟土路基含水量。同時,因為軟土路基含水量較高,會降低土體承載力。
軟土路基具備較強的流動性,經過長時間的承載負重,特別容易出現推移現象。由于軟土路基出現移動變化,會影響公路路基的穩定性,當外界荷載較大時,路基容易發生坍塌破壞。
軟土地基結構復雜,結合其組成特點得知,軟土路基的抗壓與抗剪能力均比較弱,同時,軟土路基屬于多孔隙結構,承載能力較差。在公路工程施工過程當中,如果上部行車荷載過大,超出軟土路基承受范圍,特別容易出現大面積的坍塌與下陷,嚴重的還會引發大規模施工事故。
對于處理含水量過大但土質較好的軟土路基,一般采用表層排水法。表層排水法是通過在路基兩側,挖設一定深度的排水溝,在溝內回填透水性好的碎石,形成盲溝,來排除路基范圍內所含的地表水,降低路基含水率,通過重新固結,提高路基的承載力,保證后續道路施工質量。
軟土置換地基處理技術是將原來的軟土挖出,使用力學性質較好的土料進行換填,從而提高地基土層的各項性能,使其達到路橋工程建設所需的各項要求。在對土層行換填施工時,應對置換土層的透水性、密實度和含水量等性能參數進行試驗檢測,從而保證換填的土料能夠符合施工規定,確保不會對工程整體的施工質量造成影響。當軟土地基面積相對較小時,利用挖土機將軟土挖出并利用碎石進行換填。在此過程中,由推土機配合檢平,隨后用振動壓路機對其進行碾壓。根據現場的試驗效果調整壓實層的厚度和進行碾壓的次數,在壓實過程中,對于一些縫隙要及時使用碎石進行填充。完成以上操作后,由監理工程師進行檢驗。路基填筑施工中,需在路基的兩側使用片石進行砌筑,使邊坡達到密實要求。每一層填筑施工都要進行隨時填充、鋪展、檢平和碾壓。另外,為了有效排水,避免水的聚集,還要設置約3%的橫坡[2]。
粉煤灰碎石樁加固施工技術,通過將水泥、碎石和粉煤灰進行完全攪拌,然后利用攪拌設備,將固化材料有序的注入軟土路基內部,形成強度較高的樁體,達到提升公路路基穩定性的目的。由于此項軟土加固處理技術具備良好的操作性能,可以形成穩定的樁體結構,施工流程較為簡單,無需使用較多施工材料,所以,在公路軟土路基加固處理中,被廣泛運用。
雖然此項軟土路基加固處理技術存在諸多優點,但是,也存在一定缺陷,在實際加固處理施工環節,容易出現堵管,主要是因為混凝土泵送期間,泵送的軟管彎曲半徑較小,會對混凝土輸送速度產生一定影響,從而發生堵管現象,因此,施工人員要加強處理力度。為了保證粉煤灰碎石樁加固施工技術在公路軟基處理中得到良好運用,施工人員要嚴格控制粉噴樁的轉速,并加強材料控制力度,不斷提高公路軟基加固效果。
首先,可采取表層排水。在遇到含水量很高的軟土地基時,只要將降水量控制到一定標準時,才能進行道路橋梁施工。因此,地表排水處理的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先要對軟土地基做砂層鋪墊,由于砂層本身具有強排水性,可以使其含水量得到有效地控制。萬一鋪設砂層后仍有更多的水,則需要通過挖掘排水溝的方式將水排出,以此降低含水量。在之后填埋水溝的過程中,強透水材料的應用必須被使用以確保排水達到需要的標準。
再次,填料法。在公路施工過程中,軟土地基一旦出現位移或沉降問題,說明地基中存在著土層不均勻的現象。此時需要墊層材料來提高地基的承受力和通行能力,這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軟土地基的坍塌,提高軟土地基的承受力。其中鋪墊的材料則主要以玻璃纖維格、無紡布等為主,有助于提高地基的承載力。
最后,排水砂墊層施工技術。在施工中遇到地基土層薄、其含水量較大問題時,便需采用砂墊層技術。應該注意的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將砂墊層設置在土層頂層之上,砂墊層厚度應保持在20~100cm左右,使地基上部的土得到有效固化和有效排水,最大限度提升其承載力。鋪設砂層不僅可以大大縮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還可以使砂墊層作為地下排水的一個渠道,進一步疏干水流。
通過利用加載法可減少沉降問題的出現,比如,在加載法中地基固結沉降方法是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施工技術,在大氣壓力的作用下,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在處理軟土地基過程中,上部砂層地基可減少地下水的出現,施工人員利用鋼板對其進行處理,降低地下水位,保證不會影響周圍的環境。在施工過程中填土加載法與沉降時間、重量之間具有相應聯系,這種方法主要可控制路面質量,減少沉降問題。如果無法保證地基平穩,應采取緩速加載法對其進行施工,避免破壞地基[3]。
石灰的特性決定了它能有效地改善地基的穩定性。在該技術的應用中,先在軟土表面鋪設砂、礫石,再利用相關設備對砂、礫石進行破碎,使砂、石灰有效結合,提高砂、礫石、石灰與軟土的粘結程度。砂和石料的量是由軟土地基的含水量決定的,因此在正式采用深層石灰攪拌技術之前,相關技術人員應將與軟土地基含水量有關的數據信息整合起來,確定砂石和石灰的用量,從而進一步提高該技術的應用效果。深層石灰混合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地基的穩定性和強度,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軟基加固各項作業技術當中,現澆混凝土管樁作業技術屬于常用技術手段。合理應用現澆混凝土管樁作業技術,可確保振動的沉管樁及預應力管樁各項技術優勢得以有效發揮,且具備著良好防滲墻優勢。當前,選用1.5m管徑現澆混凝土管樁,具備較強強度特性,軟基松軟區域加固深度為25m,技術員可通過施工組織的合理優化,簡化處理現澆混凝土管樁作業工藝。在一定程度上,現澆混凝土管樁作業技術手段適宜在各種不同軟基松軟區域當中應用,適用性相對較強。公路項目建設施工期間,借助現澆混凝土管樁這種軟基加固的技術手段,能夠強化軟基密實度及固定性,提升項目總體的施工質量。
對于不同的地質條件,或同一工程、同一工況,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案供選擇。采取什么樣的方案,首先要根據工程現場的情況來確定。綜合考慮地下軟土地基、場地周圍建筑物、可用機械、材料選擇等方面的條件,綜合比較和選擇后,選擇最佳方案。
不同的處理方案對軟土地基處理的效果和造價有很大影響。應緊密結合現場條件,采用處理效果好、工程經濟性高的方案。我們不能把經濟放在一邊只考慮效果,不能只考慮效果而忽略項目的經濟性。方案選擇應進行比較。
處理方案應考慮生態環保因素,選用的建筑材料應便于使用。在施工過程中,要注重保護周邊生態環境,避免施工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施工過程中,要始終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保護周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
綜上所述,軟土地基的施工技術對公路的穩定性、安全性以及施工效率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因此,一定要先認識到軟土地基的本身特征及其在公路中產生的危害,然后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施工技術來規避施工中可能產生的任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