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斌
平原縣水利局 山東平原 253100
將供水管理有效的轉向需水管理的有效措施可以從宏觀層面進行,相關部門要將需水管理作為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在開展的過程中必須深入的考慮其是否有效的改善民生,進而將需水管理作為有效管理水資源的發展策略。在進行需水管理的過程中,相關領導必須將其理念有效的貫徹落實到水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在利用水資源的過程中也要嚴格遵守相關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有效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1]。與此同時,相關部門要及時的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以及管理制度體系,使需水管理逐漸變得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以及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并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供水執法監管體系,以此不斷加強監管的力度。
相關部門要積極地將產業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以及完善,并不斷的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在進行國民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的過程中,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以此有效促進我國城市水資源的有效建設。相關部門要不斷地完善我國各個產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有效實現和實施國家宏觀調控。相關部門必須加快實施相關的經濟發展政策,將市場的重要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進而不斷加強對水資源管理和調控的相關設施。相關部門在改進和完善水價制度的過程中,可以從我國的農業廢水處理、工業用水、工業廢水處理以及生活用水等各個方面進行水價制度的制定,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水價制度。在實施需水管理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完善投資保障制度,建設市場監管機制,并建立健全行業技術指導體系,使得需水管理變得規范化和科學化。相關部門要將需水管理的工作進行細化,明確每個工作人員的相關責任以及職權,進而建立一個科學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在水資源管理從中觀層面上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流域,第二是行政區[2]。在流域方面,其水資源的管理目標主要是有效地調節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的關系,將社會各個產業生產的工業廢水進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采取各種各樣有效的措施:首先,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水資源的具體情況,并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以便能夠明確水資源的總量以及其可再生能力的高低;其次,積極地改進和完善水資源用水總量的監控指標;最后,加強對水資源總量的監控力度,將水資源的總量以及污水總量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處理,不斷完善調度體系以及保障制度,并及時的建立健全企業排污標準,一旦發現違反規定的行為,必須給予嚴重的處罰。這些都是從中觀流域層面出發采取的有效措施。
中觀行政層面對水資源的管理目標主要是為了有效提高水循環的利用效率,進而有效的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能夠和諧統一,其具體關鍵措施是要科學合理的將水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從而有效的加強對水資源的效益管理以及總量監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采取各種各樣有效的措施:第一,將各個區域的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并不斷地調節和優化各個區域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各個行業之間的水資源配置關系,進而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被充分的發揮到最大化[3]。第二,加快調節和優化各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將它們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第三,加強公共區域的水資源配置管理以及節約管理,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區域之間水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而有效地減少了不必要的水資源浪費現象。第四,建立區域用水以及企業排污定額管理體系,在科學合理的標準體系中,各個行業以及相關企業在進行排污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制度,建立健全廢水收費標準制度以及獎懲執行制度,一旦發現違反相關制度的行為,就必須給予嚴肅的處理。第五,加強群眾對水資源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不斷增強群眾對節約水資源的意識,鼓勵群眾積極地參與到水資源保護建設活動中。
從微觀層面上來說,水資源管理可以從社會用水層面進行監控,需水管理的目標主要是能夠有效的提高社會各個組織在用水過程中的用水效率。需水管理強調了社會用水必須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以內,在需水管理的過程中,其管理關鍵主要是能夠有效的識別出用水過程的重要環節,能夠將水資源科學合理的使用,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減少了社會各個組織內部水資源的損失及浪費現象,進一步使得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
在微觀層面上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采取各種各樣有效的措施:首先,相關部門要嚴格的實行社會規范性用水計劃,在使用水資源過程中,增加一個水平衡的測試,建立健全水資源統計管理體系以及考核評價體系;其次,在水資源利用的重要關鍵環節中進行有效的監控,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水資源在循環過程中以及利用過程的具體情況,利用信息技術將水資源利用流程繪制出來,進而有效的將其把控[4]。最后,積極的引進現代化的節水技術,不斷提高社會節水建設,加快更新節水設備,從各個方面有效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綜上所述,我國相關部門必須及時的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解決水資源日益短缺的問題。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以及微觀層面上進行研究和探討,將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和利用,進而在有限的水資源情況下給予社會最大程度的服務以及創造出更大的效益。相關部門要積極地轉變供水管理方式,逐步向需水管理方向發展,進而有效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