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額爾德尼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我國在過去的四十年以來,以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方式發展工業化,單純的追求經濟效益,造成環境污染很嚴重,由于我國目前多行業多領域綜合發展,不同的產業規模也不同,因此十分有必要對產業結果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促進我國工業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
產業結構是指在社會的生產過程中,國民經濟在各產業部門間的生產、技術、經濟聯系及數量比例關系。該概念最早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目前其主要指產業構成部分的類型,組合方式,以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聯系,技術關系,發展水平和經濟地位和作用。
環境污染是指當污染物進入環境時,以有毒物質的形式對人類或其他生物造成傷害,或以化學物質的形式破壞自然環境。污染物可以是自然產生的物質或能量,但當其超過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水平時就被認為是污染物。環境污染的發生,一方面是因為自然環境難以分解非自然產生的元素即人為的污染物,另一方面,人類對于如何人工分解部分污染物缺乏必要的知識,需要依賴大自然對其緩慢分解。這一過程持續時間通常較長,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最糟糕的情況之一就是放射性污染物的分解,可能需要長達數千年的時間才能完成[1]。
經濟的發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是多方面的。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環境的輔助,生態環境中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設備等都是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首先,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資源,同時也是廢物廢氣的排放地。其次,在許多工業領域,自然資源是主要的生產原材料,而生產過程排放的廢物廢氣也容易加劇對環境的污染。與此同時,惡劣的自然環境會導致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下降,從而導致工業生產的效率因為缺乏合適的生產原料而減緩,影響經濟增長。而作為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以及排放廢棄物的主要因素,產業結構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它直接決定了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2]。
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環境保護的考慮而進行結構化轉變,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前期主要依賴第一產業的發展即農業的發展,其對環境污染較小,但經濟效益較低以及對國家的社會發展貢獻不大。隨著工業化的逐漸推進,以制造業,電力,鋼鐵等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產業將會占據國家工業中的主要地位,其雖然可以極大的改善國家經濟水平,促進技術發展,但也帶來了對自然環境的巨大破壞。在工業發展后期,為了滿足人民對于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質量的追求,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將會逐步占據更大的比重,其具有對環境污染較小的優點。
作為邊境口岸,內蒙古自治區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窗口的作用。因此,內蒙古自治區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1539.1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7212.53億元,人民可支配收入獲得了顯著的提高。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內蒙古地區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2013年,內蒙古地區工業廢氣排放量達到了31128.44億立方米,位居全國前列,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目前,要想緩解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環境危機,只有三個產業協調發展,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生產工藝,才能有效減少工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改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傳統的第二產業例如電力,化工,機械等都屬于高污染產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浪費資源等問題。隨著我國工業化的進展,雖然第二產業涉及我國的基礎建設,無法被完全取代,但應該以第三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穩步降低第二產業在生產總值中的占比。此外,積極使用先進的新型環保技術進行生產,優化生產步驟以及工藝,減少企業的污染排放,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在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環境的承載力。過去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污染的發展模式應該被摒棄,做到環境保護以及經濟建設同步進行。政府應該積極制定環保政策以及嚴格的排污標準等,從法律層面上限制企業的排污量,最大程度上實現將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此外,加強環保知識的宣傳,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力爭發展出產業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道路。
產業結構的升級必然依賴相關生產技術的創新和優化。利用先進的新型技術,實現在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綠色經濟的轉型。同時,科技的進步依賴于高水平的人才,企業以及政府應該開展各類培訓,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充分挖掘社會上的可用人才,推動綠色產業的科技創新,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總而言之,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該注意環境保護的問題,給人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內蒙古自治區也應該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加快突破庫茲涅茨“倒 U型”曲線拐點,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