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賢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無錫 214000
自2016年公司創建首個創新工作室工作以來,4年時間,公司創新工作室開展工作順利,取得一定成效。截止目前公司有股份公司級創新工作室2個,集團公司級創新工作室1個,有限公司級創新工作室2個,項目級創新工作室3個。2016年集團公司工會在我公司“張寶利創新工作室”開展創新工作室現場推進會,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活動載體,完善管理辦法;2017年完善了公司《中鐵十九局集團有限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勞模(先進職工)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2018、2019年深入推進創新工作室工作,對公司所屬工作室指導、考核不斷規范工作室運行工作,對創新成果多、工作開展好的創新工作室推薦至集團公司工會;2020年配合集團公司工會對公司所屬3個集團級以上創新工作室進行“紅、黃、藍”牌考核,公司3個集團及以上創新工作室均取得最好的“藍牌”的成績,獲得集團公司工會資金扶持。
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為加強領導,穩步推進,公司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領導小組。通過對股份公司《創建勞模(先進職工)創新工作室指導意見》的系統學習,我們深刻理解了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內涵,明確了創建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領導小組研究確定了“試點選樹,重點指導,典型 引路,以點帶面”的創建活動思路。通過對全公司勞模先進情況的分析,確定常州中鐵城建構件有限公司張寶利團隊作為首個創新工作室創建對象,取得成熟經驗之后再在全公司廣泛推廣。按照 “抓好示范、樹立樣板”的要求,張寶利創新工作室從2016年5月起醞釀,經過組織、運作,逐步建立和成熟起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于2017年7月28日獲得了集團公司工會授牌。截止目共完成20余項科研課題,其中列入股份公司課題1項,集團公司 A 類課題4項、B 類課題5項。申報30多項國家專利,授權專利28項,其中發明型專利4項,實用型專利24項、獲得江蘇省工法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項。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魯班獎2項。
在創新工作室籌建過程中,公司工會與科技部門緊密合作,對工作室創建進行了全程指導扶持。首先幫助基層籌建團隊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了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目的和意義。其次,明確了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的“七 有”原則:即“有帶頭人、有創新團隊、有工作條件、有經費保障、有創新機制、有創新目標、有創新成果”,并以此要求進行創建和完善;在兩級工會組織的幫助指導下,工作室建立起一套相對完整的工作制度、活動制度和激勵辦法,做到了管理有規可依,并能有效激發各類人員的積極性。 最后,明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實施技術改進、承擔技術改造、負責技術難題攻關、培養后備技術力量等方面承擔的主要任務和目標。集團和公司兩級工會先后資金支持,公司科技開發部也多次到現場給予指導和咨詢,近年來集團公司工會投入我公司創新工作室共16萬元,公司本級工會投入資金28萬元作為必要的活動經費,幾年來工作室共申報30多項國家專利,授權專利32項,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魯班獎2項,獲得江蘇省工法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項。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張寶利創新工作室取得一定創建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認真總結他們的經驗成果,通過加強新聞宣傳、召開會議交流、組織實地考察等方式做好創新工作室的推廣工作。宣傳方面,先后在股份公司、集團公司、工程公司網站、報紙、微信公眾號上對該工作室進行了多次宣傳報道,形成了“典型效應”,公司上下營造了濃厚的創建活動氛圍。在后續創新工作室的建立過程中,嚴格執行了創建活動的“七有原則”,并初步建立了組織保障、目標管理、日常運行、團隊培訓、考評獎勵等機制。2017“劉國強創新工作室”獲得股份公司命名成為公司第二個獲得股份公司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同時推動為全公司勞模創新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召開創新工作室經驗交流會1次,組織現場觀摩3次[1]。
我們把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與勞動競賽、技術改造等活動有機結合,把分散式的個人創新轉變為集群式團隊創新,使創新工作室成為企業發揮團隊創新精神的一個平臺。創新工作室不僅破解生產難題,還將更多的人聚攏到創新行列中來,釋放了職工攻關克難的激情與智慧。各工作室的帶頭人都是公司勞動模范和各級先進骨干,他們身上的個人魅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激勵工作室成員務實創新、銳意進取、甘于奉獻,扎實工作。各創新工作室普遍推行了“傳幫帶”、“名師帶徒”、“師徒結對”等機制,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學習促團隊、培訓促提高、交流促思想、宣傳促文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通過專業授課、核心技術討論、典型創新案例分析、崗位練兵、考察觀摩等方法,使團隊成員專業水平迅速提高。在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沃土培養下,類似于張寶利團隊的孔祥林、郝連武、董延龍等一批技術骨干快速成長起來,在各項創新攻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經過4年來的摸索,在創建工作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勞模創新工作室作為各級公司黨政領導下、工會牽頭組織,科技部門引領搭建的創新平臺,必須緊緊圍繞生產經營中心開展工作,才不會跑偏,才有生命力,才能長遠發展。所以要積極爭取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拓寬活動經費渠 道,將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列入工會工作重要議事日 程,并將其納入企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規劃中,最終形成“黨政支持、工會組織、部門配合、勞模掛帥、職工參與” 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格局。
整體創建氛圍不濃,創建工作經驗缺乏,這是創建團隊 初期不可避免的。工會組織要全過程的參與、幫助和指導籌 建團隊制定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創建方案、管理制度、組織機構、職責、分工等相關制度和架構,積極推動勞模創新工作開展。注重引導工作室的創建與本單位或本項目的生產管 理、技術革新、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規劃目標相結合,相 互促進、相互補充、統籌協調,才能避免“兩張皮”、“走不 遠”的問題,形成長效創新機制。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是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存在的價值在于創新,在于能夠解決生產現場的難題,這是工作室的方向和目標,所以必須要增強創新工作室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 此在創建過程中,創新活動必須圍繞破解技術難題、推動降 本增效、培養新型職工的三個實效性上下功夫,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2]。
目前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雖然邁開了可喜的一步,但也還存在很多問題,整體看在全公司范圍內普及度還不夠高、影響力還不夠大、科技成果轉化速度還不夠快、帶動能力還不夠強,這些都亟待進一步解決和完善。今后,我們打算重點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是繼續大力宣傳推廣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好經驗、好方法,充分發揮示范性創新工作室的輻射效應,使先進經驗轉 化為工作實際,確保創建活動目標的實現。
二是加強勞模創新工作室之間及企業內部的技術開發、生產管理部門的聯系聯合,立足企業難點、重點,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技術攻關,積極破解難題,技術共享、人才共享、成果共享,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技術支撐。
三是在總結推廣創新成果、推薦申報創新先進人物時給予勞模創新團隊更多的關心和扶持,在考察交流、培訓學習和進修深造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關心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的成長進步,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的創新創造熱情,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通過創建工作,深深體會到,勞動模范和先進職工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今后我們要繼續認真貫徹股份公司、集團公司關于創建活動的文件精神,進一步加 強創建活動的領導力度,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和管理,把勞模創新工作室打造成為新時期勞模工作、職工創新工作以及工會工作的重要品牌,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實現強企富工的“鐵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