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 201306
文化育人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曾講話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要做好文化育人工作,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用好“工具”,這類工具必須具有良好的適用性、精準性、能實現將目的和手段統合的效果。
大數據應用就是一個這樣良好的工具。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在大學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以支持大數據技術在大學教育領域的應用。我國一些高校也開始了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開發大數據的應用研究。
在大學文化教學和教育方面,美國馬里斯特學院與一家商業數據分析公司合作,開發了一個“開源學術分析程序”,通過收集網上閱讀資料、論壇演講、作業完成時間等,可以預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幫助有問題的學生得到指導。在國內,電子科技大學收集整理大學生的相關數據,涵蓋了大學生進出高校圖書館的記錄、餐廳消費記錄、宿舍門禁刷卡記錄、超市購物卡清單信息和學生選課記錄。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近千名大學生被評為孤獨。這些大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需要學校和家長的關注,使他們健康成長。這是傳統“文化育人”模式無法實現的。
通過分析國內外運用大數據的實際案例,我們可認為,大數據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應用至少有以下功效。
第一,大變局背景下,大數據為大學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基于數據的決策支持。信息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在國內外、校內外復雜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沖擊下,無論是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是課外活動,就連教師、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等高校學生的教學管理都離不開信息辦公技術。這些系統平臺存儲了大量的學生信息,對這些信息數據的分析可以為文化教育考試提供決策依據,更有針對性地指導高校文化教育。
第二,大變局背景下,大數據推動大學文化教育多元化發展。大數據時代,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方向選擇。而且由于內外環境的沖擊和影響,現代大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選擇自己的個性發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也正朝著自由選擇的方向發展。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逐步完善和各種技術手段的不斷應用,大學生形成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成為可能。
第三,大變局背景下,高校大數據推進大學文化教育改革。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解決高校文教資源開發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許多知識、信息和資源都可以通過網絡手段獲取。大學生不僅可以依靠傳統的教師三尺平臺接受教育,還可以通過電腦、手機、媒體等渠道接受教育快速、及時、方便地獲取我們想要的信息。每天,大量的各種信息資源涌入社會的各個角落,這對我們的“文化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路徑方法來進行文化教育,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未來,將是大數據主導的時代。
總之,伴隨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速,數字化生活的進一步發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必然會受到大數據應用越來越深入地影響。
首先,在數據共享方面,大學各部門之間存在彼此獨立,數據共享不暢通的問題。例如行政部門與黨務部門、各學院與上級管理部門、服務后勤部門與教學研究部門等等之間,都存在相當程度的數據交換共享的沖突。而在大學與相關政府部門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數據交流問題。當前大變局影響下,國內外的校際交流更是受到了嚴重影響,安全性和便捷性都受到了國際政治的沖擊。要真正做好大數據應用,就必須在信息共享上做到數據的相互傳遞障礙最小化。
其次,大數據分析還需要一批善于利用數據進行分析、管理和應用的人才隊伍。人力資源的不足,也是大數據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的重要阻礙。每天,通過學生的網絡、手機和學校的教學系統、后勤系統都會產生大量數據。應該由誰負責分析、應用,如何分析、應用,都是一個復雜的問題[1]。
再次,還存在認識不足的問題。一些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沒有意識到大數據對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引入和運用大數據技術為高校學生管理提供決策支持。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復雜,難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生活狀態和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
最后一點,大數據技術運用還存在技術分析問題和大量的數據安全問題。現有的高校技術分析手段僅依靠基礎分析工具對數據量小、相似度高的數據進行處理。對于結構復雜、數量龐大的數據,無法進行系統、直觀的處理和呈現。另一方面,數據的安全存儲、算法揭示出的個人隱私、推送文娛產品的路徑等方面,都存在相當的安全隱患。以不久前的tiktok 被美國強制購買一事為例,字節跳動公司通過國內數億用戶構建出的推薦算法是強依賴訓練集的。如果一旦算法和數據被外泄,那么將有大量中國人的特征數據(行為習慣和社交關系鏈)被他人掌握。這些用戶信息就可以被其他國家的人工智能所應用,投放針對性極強的“洗腦”文化產品,乃至建構虛擬人物進行宣傳,對我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隱患。對于高校來說,沒有一個強健的數據安全系統,這樣被外來勢力滲透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高校必須充分認識文化育人中大數據應用的重要價值,讓大數據服務于我們的育人目標,使得廣大教職工和青年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中得到滋養,增強底氣,堅定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新時代新技術會不斷涌現,我們應當積極開展以下方面的大數據文化育人工作。
第一,在大變局背景下,各相關方要真正樹立好大數據思維理念。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高校文化育人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運行系統。政府、相關社會組織、學校、教師等高校部門要有與時俱進的大數據思維意識,特別是要有面對當前大變局加速演變下,對學校發展、對學生個人、對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變化的預判。大學生也要自覺學習大數據的最新應用成果,積極利用大數據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相應的,在大學教育中涉及的企業、家長、NGO 組織和其他社會各界也必須樹立正確的大數據使用觀。
第二,在大變局背景下,政府和學校要加大大數據人才培養力度。人,作為生產力最活躍的成分,是最需要重視的方面。政府和高校、研究機構應當從長效機制、資金投入和專業職能安排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大數據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一是培養本校的大數據人才,即加強數據應用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注重數據人才的專崗設置;二是引進大數據專業人才,通過大數據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大數據人才研究團隊,為大數據研究與應用提供人才支撐[2]。
第三,在大變局背景下,高校要積極搭建大數據文化育人平臺。構建綜合的文化育人體系,突破平臺類型(兩個微端、實體展館、校報、學校廣播、文化娛樂活動等)之間的壁壘和界限,全面規劃學校的方方面面。以學生語境為背景,以大數據為工具,通過對各平臺信息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和挖掘,促進各平臺的“優化組合”和“有機結合”,構建全面綜合的“新”教育平臺。消滅盲點和斷點,不斷提高科學工作水,開創大學教育新時代。
第四,在大變局背景下,高校要挖掘數據內涵,提高特色品牌。通過大數據平臺上的數據挖掘,對大量的數據資源進行定量分析。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各種線上線下的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找出線上平臺和線下平臺的特點和“結合點”,有選擇地利用廣播、網絡電視等各種線上平臺,與線下平臺進行深度互動和融合,以優質項目和內容的優化形式,創新受眾地最佳方式,與受眾有效覆蓋,綜合運用大數據,開發出特色大學文化教育模式。此外,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要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點,結合自身的大學紅色革命文化,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大數據文化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大數據在文化育人中的優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