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璽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水利局 福建龍巖 364300
水土資源作為我國發展的基礎,作為我國人民維持生存最依賴的資源,是現階段我國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可以說水土資源是我國人民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界中的水土資源條件,水土保持不僅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處在生態環境建設的前沿。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才能減輕水、旱、風、沙災害,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賴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但是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很多時候地方政府都忽略了水土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沒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導致水土資源的流失,不僅惡化了周邊環境,還對生態旅游的開發造成嚴重的阻礙。下面主要探討水土保持措施與生態旅游開發的關系,結合武平縣生態保護成效,研究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態旅游開發措施。
生態旅游國際上的標準定義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正常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簡要來說生態旅游就是一種兼顧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開發的目的帶動旅游業發展,但是在開發過程當中要重視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并且做到以人民的生活不受到影響。也就是說,生態旅游的主要目的是開發旅游產業,次要目的是保護環境。
水土保持是對于水土流失采取的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為了改善生態問題。這意味著水土保持工作都是圍繞著如何防治水土流失開展的,目的是從防止水土流失入手,逐步改變周圍生態環境。
總的來說,生態旅游和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因為生態旅游開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環境,對當地環境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而水土保持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周邊環境。兩者的作用基本相同,都對生態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兩者具備較高的統一性,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基本相同,都對生態環境起到保護作用。
但是雖然生態旅游和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很高的相似程度,具備較高的統一性,但是這兩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不能把這兩者視為一種,不能混淆兩者的關系和重要性。在實際開展工作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到水土保持工作是主要的,而生態旅游開發則是以水土保持工作為基礎的次要工作。這是因為生態旅游開發工作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為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那么就很難進行生態旅游開發。并且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創造一個完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夠更好地為生態旅游開發提供良好的環境資源,讓生態旅游景區能夠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進行后續開發[1]。
武平縣是習近平總書記親手抓起、親自主導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發源地,是全國林改第一縣,是福建省首個“中國天然氧吧”,是“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國十佳生態旅游城市”,是第五屆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全縣森林覆蓋率79.39%,城區綠化覆蓋率42.24%,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出的“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尊重自然,注重預防,強化治理,打造綠水青山,提升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為目標,強化責任擔當,狠抓工作落實,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縣旅游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三五”期間,通過實施精準治理、深層治理,武平縣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4.81萬畝。水土流失率由2015年的6.05%下降至2020年的5.29%。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培育一批主導產業突出、鄉村環境優美、農民生活富裕的水土保持生態村,如萬安鎮捷文生態村、桃溪鎮新礤生態村。推動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加速“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生態旅游景區以梁野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梁野山國家森林步道、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主的重點生態旅游景區都取得了良好的發展[2]。
因地制宜、打造典型、提升品牌、示范帶動作為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創新治理模式,堅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結合。生態旅游開發區通過實施土壤改良、林分改造和森林群落穩定等綜合提升工程,使生態旅游區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植被群落朝正向演替發展,使我縣生態旅游區林分的闊葉林比例穩步提高,生態質量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如開發建設旅游項目云寨水庫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通過實施陡坡地“小穴播草”、針闊混交、低效茶果園坡改梯等科學治理措施,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來加快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積極示范推廣 “竹節溝+園種樹”、“坡改梯+草覆蓋”、“整梯面+種綠肥”等技術模式,發展生態循環模式。
一是縣水保辦加強多部門的聯合依法履責作用,齊抓共管防治人為水土流失,多個部門加強之間的聯合和信息交流溝通。二是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對任何危害水土資源的人都嚴格懲罰;對非法取土、取砂、洗砂、采石、采礦等違法行為采取大型機械拆除全部設備及設施,切斷供電線路的方式,實施關閉取締。
一是充分利用環保日、普法日、水保宣傳日等宣傳活動的有利契機,深入開展水土保持宣傳“六進”活動。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相關知識,不斷提高廣大市民依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識。二是進一步暢通廣大群眾參與水保監督的渠道,在新聞、網絡等公眾平臺公布水保違法行為舉報電話,實現舉報、反饋、獎勵一體化,促進水土保持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一是健全領導掛鉤責任制,要求各單位和鄉鎮將治理措施落實到具體項目和山頭地塊、林班及茶果園等水土流失區,每月安排專人將治理進度及完成資金上報至縣水保辦,同時還將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情況列入縣對縣直機關、縣對鄉鎮年度目標管理考評,嚴格獎懲,同時納入年度生態環保攻堅戰役任務及河長制年度考核,確保治理任務按序時進度推進。二是成立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隊,嚴格項目審批,確保新上生產建設和資源開發項目依法編制水土保持規劃方案。三是積極探索生態水土保持工作新路子,在武平高新園區、工業園區等功能區,推進實施工程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區域評估有關工作,專門成立了工業園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以進一步加強園區水土保持與流失治理工作[3]。
一是加強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打造專業的水土保持隊伍,利用“天地一體化”積極開展人為水土流失衛星遙感常態化監管,實時的匯報監測工作進程和動態。二是采取“互聯網+監管”相結合的方式,及時掌握人為和自然造成水土流失的動態和信息,對武平縣內部所有的重點生態環境區域做好信息平臺建設、信息同步更新、實時分析工作,對任何突發情況做好及時的把控,同時實時的信息同步更新能夠更顯而易見的掌握地區生態真實情況,方便對后續的一系列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態旅游開發工作進行開展[4]。
綜上所述,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很多時候地方政府都忽略了水土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沒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導致水土資源的流失,不僅惡化了周邊環境,還對生態旅游的開發造成嚴重的阻礙。進行水土保持工作,不僅可以更好的保護水土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生態旅游的開發建設工作,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完善和發展。近幾年來武平縣認識到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采用了很多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法,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如此,武平縣基于水土保持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態旅游開發措施,以梁野山自然保護區,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主的重點生態旅游景區都取得了良好的發展。相信在未來武平縣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上,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能夠取得更好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