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香
平度市蓼蘭鎮人民政府 山東青島 266000
當前,農村的建設對我國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人力資源對農村人員進行管理,能夠提高農村人員的素質,讓其掌握更多的技術,再加上搭建合理的技術團隊,對農村的人員、工作模式以及環境進行改善,從而實現農村的建設,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總人口數的47%左右。這些農村人口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但是農村人口往往素質水平不高,文化程度較低,無法在快速發展的非農業產業中發揮作用,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剩余,引發農村人力資源在開發和利用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我國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并不樂觀,根據數據顯示,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存在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現象。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人數每年增加五百萬人左右,這導致了農村出現大量人力資源閑置現象,大量剩余勞動力不得不離家外出打工,不僅會造成農村人力資源流失,還會增加城市的壓力。
我國的農村人力資源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大部分人員從事以勞務為主的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比較少,產業結構單一,使得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無法順利地發揮作用。相關部門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部門仍然以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進行工作,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沒有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作為公共服務中的一環給予相應的財政補充,使得農村現行的人口壓力無法有效地轉化為人口優勢,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得不到有效發揮,阻礙整體農村的發展。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對工作開展質量影響極大。相關部門要通過提升薪資待遇、改善工作環境等方式,來吸引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負責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同時,要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有效地保障村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和村集體的收益不被不法分子所侵占。同時,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不能停滯,相關部門要定期舉辦培訓班,將國家所發布的最新、最權威的管理辦法和政策對這些人員進行培訓,聘請專家向這些人員培訓相關的農村經濟管理知識,確保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第一,高等院校可以圍繞農村政策、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大學生基層就業等主題,利用演講比賽、校外實踐、征文活動、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向在校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端正擇業觀,并有機會了解農村基層,了解農村就業政策。其中,演講比賽或者征文活動可以圍繞農村扶貧工作、農村基層就業等話題展開進行;主題班會應考慮邀請那些正在農村基層工作或者曾經深入到農村基層且工作突出的回鄉大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給大家,也可以通過面對面交流方式幫學生答疑解惑;社會實踐活動則需要利用暑假、寒假等,組織學生到農村地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二,發揮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積極宣傳農村基層就業的相關情況。依托互聯網平臺發布農村經濟管理人才招聘計劃、招聘流程以及工作服務期限、薪資待遇等,激勵更多的大學生積極投身于農村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對于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崗位工作成績突出或者表現優秀的大學生,要給予獎勵,除了由當地政府頒發榮譽證書之外,還要以文字或者紀錄片形式記錄其先進事跡,并通過微信公眾號、新聞媒體等進行宣傳,號召更多外來優秀人才投身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
人力資源體系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導致農村人員流失較大,人力資源體系無法得到完善。因此,就需要完善人力資源體系,在人力資源體系中建立招聘、培訓等部門,為農村工作人員提供相應的福利,如五險一金以及節假日福利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招收人才并且吸引人才。有了人才就會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完善人力資源體系,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為了實現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需要對傳統的制度進行創新,建立起全新的人力資源自由流動的機制。通過人力資源的流動,可以將知識和技能“帶活”,促進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區域間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還能有效解決區域人員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改善農村勞動力過剩現象,以此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已無法滿足當前經濟發展需求,因此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明確未來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以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體做法是,相關部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資金和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扶持是首要任務,不僅能解決農戶的實際困難,而且能幫助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同時,要加大利用自身的優勢招商引資。根據自身的特點為外商提供生產場地和原材料供應,依據土地狀況、氣候特點等合理安排農業種植,以吸引城市企業或大型農業企業投資。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帶動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我國農村地區范圍遼闊,農村人口基數龐大,且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造成了農村大量的人力資源限制狀況。為了解決農村人力資源過剩的問題,需要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開發與管理,提升農民的個體積極性,進而推動新農村的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