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彥
(山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13)
在巖土地質工程建設過程中,最為基礎的部分是建設地基基礎。地基基礎建設對巖土地質工程建設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地基基礎能對后期巖土地質工程建設質量和結構穩固性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就常規情況來講,建筑地基基礎主要起到承重作用。因此,在巖土地質工程施工中,施工管理人員必須對地基基礎的建設給予足夠重視,確保地基基礎每項施工流程都具有規范性和合理性,以便為后期巖土地質工程項目奠定優質化的基礎條件。巖土地質工程項目通常有自然地基和人工加工地基,自然地基是建筑施工區域原有的地質結構,無須有任何形式上的加工。人工地基則是對已有的地基根據巖土地質工程建設要求做出適當改變。
在巖土地質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光地基地施工極其重要,樁基的施工也非常重要。樁基施工具體是指在巖土地質工程施工現場找到最佳的樁基位置。通常情況下,需要在樁孔中添加適量的混凝土材料,以便能提高樁基結構的強度。樁基結構主要是由基礎樁結構和頂部結構共同組建而成,基礎樁結構主要發揮的作用是固定作用。樁基的基本功能是對巖土地質工程施工現場的土壤結構起到優化作用。繼而提高巖土地質工程項目的綜合性能,尤其是在某部分地區是軟土地基,必須要用樁基來改變原有結構,確保該區域的結構強度能符合巖土地質工程項目建設要求。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因而不同地區間的地質條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施工現場難免會受到施工現場條件的影響。例如,在我國沿海地區,因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的水分,致使土壤顆粒間的密度相對偏低,而且土壤結構在穩固性方面極低,這樣就增加了施工難度系數。在東北地區由于氣候嚴寒,長期處于低溫環境中,導致土壤中含有很多的凍土。若是溫度發生變化,那么凍結的土壤必然會融化,致使地基基礎結構出現不均勻沉降的現象,進而對地基基礎結構造成影響,如圖1 所示。

圖1 樁基打造
在巖土地質工程施工中是首要便是挖深基坑,建筑基礎不但要具有足夠的深度,而且還要與建筑結構強度相符,以便增強建筑的抗荷載能力。隨著地基深度的增加,在整體巖土地質工程施工中難免會挖出很多的地下水,特別是在雨季進行巖土地質工程施工,雨水侵蝕將會嚴重影響地基施工的有序推進。若是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那么深基坑中存在的水必然會對后期造成嚴重影響,進而降低巖土地質工程整體地基施工的質量。
由于巖土地質工程施工具有周期長、規模龐大的特點,在巖土地質工程施工中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對施工環境造成相應的影響。尤其是在展開特殊施工期間,地基和樁基施工與經濟效益息息相關。部分施工企業為節約施工成本,經常會采取偷工減料的方式,提高巖土地質工程建設企業的經濟效益,雖然此種能在某種程度上節約成本,但是必定會致使巖土地質工程施工質量難以得到保障。或者是部分巖土地質工程建設企業并未按照規范標準要求開展施工建設,使不管是分層,還是分段都不符合工程建設要求,最終形成很多施工規范標準要求只停留在書面文件上,即便是在施工中并未出現任何安全事故,在巖土地質工程施工結束以后的使用中依然難以得到安全保障。
3.1.1 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地基基礎和樁基礎建設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必然會對總體基礎建設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施工人員需要在技術正式采用以前為施工做好各個方面的準備,以保證巖土地質工程項目能有序地推進。首先,施工人員需要對施工現場開展全方位的勘察,并對各項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建立巖土地質工程建設數據資料庫。其次,在采用技術以前,需要對施工現場做好綜合性的清潔處理,確保表面能始終處于整潔和光滑的狀態。最后,施工人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巖土地質工程結構和特定位置的要求,避免建筑結構、電纜、其他設施的建設缺乏合理性,進而對巖土地質工程建設造成影響,如圖2 所示。

圖2 樁基打造水平面
3.1.2 確保施工現場放線的精確性
巖土地質工程施工人員要按照施工計劃,對施工現場開展放線定位處理。構造網格主要發揮的作用是制定相應的控制線,以保證有關的尺寸和位置能符合工程建設要求。在預定位相關工作結束以后,施工人員要做好反復的核查,以便降低樁位出現誤差的概率,繼而使樁位定位結構無論是質量,還是效率都能在可控范圍內。此外,施工人員還要根據施工標準明確水平點的位置,并準確無誤地記錄施工中各項參數,進而為后續規范化的提供有利條件。
3.2.1 高壓注漿地基施工
在鉆探鉆機以前,必須做好相應的平整場地處理,將鉆桿垂直于地面,并將偏轉角偏差控制在1.5%。在全部準備工作結束以后,便開展注漿施工處理。依照土壤的客觀條件,選取合理的成孔施工工藝[1]。通常情況下,應該先采用鉆孔工藝做好施工打孔處理,然后適當地插入注入管。若是標準土壤的滲透值N<40 時,那么則可以采用鉆頭直接插入注入管。在鉆孔構造結束以后,再開展注漿處理。在施工以前,需要對噴嘴和注入管做好全面性的檢查,檢查注入口是否存在堵塞的現象,各管是否存在滲漏的現象。
3.2.2 強夯地基施工
首先,在展開動壓施工期間,應該提前做好動壓試驗,詳細觀察動壓施工期間的振動率,確保其不會對建筑物結構穩固性造成任何影響。若是地基施工期間對周邊建筑物造成影響,則必須通過減少震動以保持建筑物結構的穩固性。在建造動力夯實基礎以前,需要對施工現場做好清潔處理,并確保施工現場處于平坦的狀態,以便有利于存放動態夯實的建筑設備。其次,需要選取相適宜動態壓縮位置,并與附件建筑物保持在15m 以上的距離[2]。若是距離不足,則要設置相應的隔振帶。在準備動態壓縮設備以前,必須做好安全保護措施,確保在動態壓縮期間,起重臂不會出現漂移的現象,而且電纜也不會出現晃動的現象。最后,要準確無誤地按照設計數據開展動壓施工,在符合動壓深度以后,需要精確地測量動壓水平。
3.2.3 攪拌樁基施工
攪拌樁基礎施工通常是應用在含水量相對較少的土壤和沙質土壤中,攪拌樁基礎施工主要有兩種方法:①干法施工;②濕法施工。干式建筑方法主要是應用于粉末噴涂,而濕式建筑方法主要是應用于深層攪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采用何種方法,都需要根據施工現場條件和土壤質量特點做出合理化的選取[3]。在攪拌混凝土以前,需要做好清潔處理,并調平攪拌設備,全面檢查施工中的安全措施,以及各項設備的準備工作,確保全部情況無異議以后,再開展科學化的施工。攪拌樁基礎的施工要求,則要將樁基的垂直度誤差控制在1°以內,位置誤差應該控制在0.05m 范圍內。在灌漿施工結束以后,要做好攪拌機管道清潔處理。此外,在施工過程后,要及時關閉攪拌機,在此種狀況下,攪拌機要暫停3h 以后,再展開清潔處理。
3.2.4 置換土質法
置換土質法能有效解決基礎結構強度不足問題,不但有利于提高基礎結構的強度和穩固性,而且還能增強基礎強度的承載能力,確保地基能始終處于穩定狀態。該方法的應用不僅穩定性強,而且還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4]。在運行過程中,必須對軟土層做好清除處理,然后按照部分施工規范標準要求去除軟土層。并且需要選取合適的材料做好填充處理,確保填充材料和原始土壤能相互融合,繼而有效提高基礎土壤的強度和硬度。
綜上所述,要想保證巖土地質工程施工質量和安全,則必須確保地基基礎和樁基礎能符合建筑物要求。因此,在地基基礎和樁基礎施工期間,要根據巖土地質工程施工地質的情況,以及巖土地質工程建設的要求,做好各個方面的防范措施,進而使巖土地質工程建設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