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棵樹上的仁是甜的
哪一棵樹上的仁是苦的
平時,大家都關在園中
各人的那個心事
誰也不知道
不過
誰個一紅
誰個一抬身子探出墻外
就全都知道了
[李漢超賞讀]?“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宋代葉紹翁的七絕《游園不值》中的后兩句。而短詩《杏》另辟蹊徑,雖也描寫紅杏,但跳出古意,從生活出發(fā),賦予紅杏新的蘊含,給讀者以閱讀的愉悅和啟迪。詩人抓住杏仁的甜苦特征,寫的卻是人世間的炎涼冷暖。關注生活、關注現(xiàn)實,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寫作者的自覺行動。高凱立足于生活,用質(zhì)樸的敘述語言寫出了生活的本真。全詩構思獨特新穎,運用擬人和對比的寫作手法,形象生動鮮明。杏樹,乃自然之物,本無情無義,詩人將其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感悟和行為,表面寫樹,實際寫人,以物喻人,借物寄情。詩的第一節(jié)寫杏的心事沒人知道,第二節(jié)寫杏一“出墻”都能知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對他人心靈的痛楚漠不關心,卻對“冒頭和出格”異常敏感。一反一正的比較之中,無不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他扎根隴東高原,常用來自民間生活源頭的表達和直逼人性的樸素保持著生活原汁原味的真純,借鑒民歌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簡潔準確質(zhì)樸的筆觸常能直抵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