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晶
【摘要】文章通過對紅楓初級中學的具體案例設計,從多方面入手對當代校園空間模式設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校園空間模式;學習中心;復合校園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6.037
孔子的“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林旁”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以自然為課堂、在其中講習的理想場景。傳統(tǒng)書院在選址上多選擇山林勝地,力求與風景環(huán)境融為一體。在總體布局上采用中軸對稱,多進院落的形式,結合游廊聯(lián)系景觀和庭院,表達出禮制與知識的敬畏之心,同時也強調(diào)人與建筑、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
紅楓初中選址位于風景優(yōu)美的紅楓山腳,以“觀山書院”作為設計概念,引入軸、院、廊的空間模式,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華,山景與建筑群互為借景,打破俗套的行列式中小學建筑布局,構建出以現(xiàn)代書院為凝聚中心,親近自然,多層次多交流空間的中學教育新空間模式。
1、在本項目中,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空間和教育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嘗試
1.1 Stream學習中心
STREA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 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shù)學(Mathematics)五門學科以及閱讀(Read)的英文首字母的縮寫,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問題需要應用多種學科的知識來共同解決。在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藝術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如果要了解它們,尤其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就不能獨立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只有在交互中,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實現(xiàn)深層次的學習、理解性學習,也才能真正培養(yǎng)兒童各個方面的技能和認識。2016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chuàng)空間”建設,探索STREA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我們在教學區(qū)設置了“STREAM學習中心”,結合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和信息、美術、音樂教室,通過中庭、庭院和多重平臺整合成自由流動的交互式空間,促進學科之間的互相交融。中心內(nèi)部設置大量開敞式自習空間,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利用全天中的碎片時間學習和輔導的去處。
1.2 復合校園多層平臺
打造復合型立體校園,模糊傳統(tǒng)建筑“正負零”的概念,通過延續(xù)的連廊、多層次的架空平臺、屋頂花園等手法將建筑功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提高了空間的使用效率,節(jié)約交通時間,為寶貴的課間10分鐘提供了更多的活動可能。
復合校園最大限度的引入自然,強化建筑與景觀,室內(nèi)與室外的融合。復合空間的豐富性直接激發(fā)學生對立體空間的感知,鼓勵使用者在當中漫步、玩耍、相遇,潛移默化中陶冶性情,促進學生們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1.3 彈性離校地下接送
彈性離校的舉措可以極大的緩解部分學生家長接送的時間問題,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STREAM中心和地下接送系統(tǒng)設置為實現(xiàn)彈性離校提供了便利的平臺。結束日常學習之后,學生可在STREAM中心參與感興趣的課外課程、社團活動或在公共區(qū)域自由學習討論,為初中實現(xiàn)“彈性離校”提供便捷。
在車庫設置200個社會停車位和地下接送系統(tǒng),安全高效,避免學生放學時大流量交通對城市道路的影響。學生放學后經(jīng)由庭院內(nèi)大樓梯進入地下接送大廳等候區(qū),等候區(qū)還設有自修室。家長車輛由場地東側機動車出入口進入地下車庫,停車后進入接送大廳家長等候區(qū),學生通過閘機刷卡與家長會和后一起離校。
2、本項目的方案設計圍繞以上三點創(chuàng)新,結合具體的功能需求和場地進行設計
2.1 功能需求
紅楓初中辦學規(guī)模為14軌42班,根據(jù)學校“以高效率的教學活動為核心”的功能分區(qū)原則,我們對校園功能進行了梳理,分成了四個功能組團:
——教學組團,包括初一至初三教學用房及科學藝術綜合樓(STREAM中心);
——行政組團,包括行政辦公以及報告廳、會議等功能;
——體育組團,包括室內(nèi)外球場及操場等場地;
——生活組團,包括食堂、教工宿舍、生活服務以及車庫等其他輔助用房。
2.2 場地分析
道路交通:基地西北兩側的道路級別均為40米的城市主干道,東南兩側道路為24米寬城市次要道路。地塊西側有軌道交通2號線/4號線的延長線。
機動車出入口:主干道不得開設機動車出入口,沿東南兩側的城市次干道上可設置相應的機動車出入口,確保城市交通運行的順暢以及師生出行的安全。
噪音影響:基地西北兩側為城市主干道,根據(jù)《中小學校設計規(guī)范GB50099-2011》4.1.6:學校與高速路、地上軌道交通線或城市主干道的距離不應小于80m。當距離不足時,應采取有效的隔聲措施。因此主要教學用房宜設置于東南角。
日照影響:場地南側為限高80米的商住地塊,根據(jù)現(xiàn)有商住樓方案進行日照計算,場地南側受遮擋較為嚴重,教學用房和室外活動場地應盡量避免在南側陰影區(qū)設置,以滿足教學用房冬至日滿窗日照至少2小時的規(guī)范要求。
豎向設計:紅楓片區(qū)位于山腳丘陵地帶,場地高差較大。根據(jù)本區(qū)域道路豎向規(guī)劃圖,東南角道路交叉點為16.0米標高,西北角為10.7米標高,兩者相差5.3米。在本項目中,可將場地分為兩塊臺地,利用錯層、操場看臺等建筑手法巧妙消化場地高差,合理組織出入口交通及建筑布局。
景觀視廊:場地位于紅楓山東側,距離主峰不到兩公里。北側主干道兩側其他地塊限高為35米,從本項目場地內(nèi)可以直接看到山景。在設計中可運用“借景”的傳統(tǒng)園林設計手法,將山景納入學校景觀,同時也要重視學校第五立面的設計。
3、本方案在空間布局、交通流線、功能布局、造型設計上也緊扣主題進行設計
3.1 空間布局
空間設計上,我們從宏觀角度(城市角度)和微觀角度(使用者角度)兩方面切入,最終空間布局既能夠有機的融入城市肌理,又能在各個空間功能、形態(tài)和氛圍上滿足使用者。
出入口設置:基地西、北均為城市主道路,不可開設機動車出入口;南側面對商住區(qū),車流人流復雜。且有80米高的住宅陰影遮擋,故設置為校園次入口,供行政和后勤出入。東側為城市次干道,設置人行主入口以及機動車社會車輛出入口,同時還有家長非機動車停車區(qū),合理組織交通,避免對城市交通造成不利影響。
噪音及日照影響:基地西北兩側均為城市主干道,根據(jù)規(guī)范,教學建筑應距離交通噪聲源80米,所以教學區(qū)應偏于東南側。南側為80米高商住區(qū),其陰影遮擋了場地南部區(qū)域,最終我們將教學區(qū)設置在場地東側,利用最佳朝向及日照條件。
空間布局:由于有觀賞紅楓山的視線通廊的天然優(yōu)勢,我們將開闊的活動場地設置在校園西北側,為欣賞山景提供空間。也為城市打開界面,方便展示校園主要形象面。一條觀山長廊將校區(qū)內(nèi)所有功能緊密聯(lián)系起來。校區(qū)東側為教學組團及入口廣場,南側設置次入口廣場、行政樓組團和體育館,體育館臨近運動場地,底層為食堂。另外,我們還為教師配置了教工公寓,位于場地東北角,相對獨立,和日常教學活動沒有干擾。
豎向設計:場地呈現(xiàn)南高北低的走向,最高點與最低點高差為5.3米,為了順應地形,我們將場地分為兩塊臺地:操場和教師公寓位于西北側的低區(qū),地面標高為11.30米,教學、行政、體育館食堂位于東南側的高區(qū),地面標高為14.90米,兩者相差3.6米,兩塊臺地之間利用操場東側的綠化看臺和南側的臺地式景觀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其中看臺下方還可作為非機動車停車區(qū)加以利用,行政和食堂下方負一層布置地下停車庫,標高與操場一致,更有利于采光通風、人員疏散,并大大節(jié)約了工程造價。
3.2 交通分析
機動車流線及消防流線:實現(xiàn)嚴格的人車分流。東側主入口大門是最重要的入口,只允許人行、非機動車和緊急情況下的消防車進出。東側設置了社會車輛機動車出入口,允許家長車輛刷卡進出。南側為校園次入口,供行政及后勤人員車輛出入。地下車庫設置于行政及食堂下方,設有兩個雙車道出入口。地下車庫設置于行政及食堂下方,設有兩個雙車道出入口,一個供社會車輛進出,一個供教工車輛進出。共設有機動車位298個,其中98輛為校職工使用,200倆為社會停車位。
人行交通:學生人行主要由東大門進出學校,進入學校后沿廣場到達教學區(qū)。觀山長廊所在的天橋系統(tǒng)將所有重要建筑物全部連接起來,并形成從入口大門到各個建筑物的“風雨廊”,在惡劣天氣下為師生到達各個建筑遮風擋雨。
接送:校園設有地下接送系統(tǒng)供開機動車的家長接送學生。在校園東側圍墻外還設有家長非機動車停車區(qū)供家長使用。
安保管理:平時,安保管理東入口的人流和南入口的教師及后勤車流。在接學生時通過道閘刷卡管理家長車輛進出東側地下機動車出入口。校園西側靠近運動場設置了臨時出入口,節(jié)假日和晚間可以通過臨時管理來實現(xiàn)體育場館和操場對社會開放。
3.3 功能布局
教學組團:位于校區(qū)東側,采用內(nèi)聚型的書院模式,強調(diào)精神性與歸屬感。盡量減少教室層數(shù),運用大平層的概念,節(jié)約不必要的純交通時間。每層教室均為雙廊道,使得學生的活動路線更為便捷自由,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可能性。首層、二層及屋頂層均設有開放型活動平臺,每層的學生只要上下一層即可到達開闊的活動場地。每層均設有年級教師辦公輔導等教學功能,解決學生課后答疑空間的矛盾,以及教室距離遠導致的通勤效率低等問題。
STREAM中心位于主入口北側,每層均設有廊道與教學樓相連。中庭面向西側山景打開,景觀極佳。首層設有討論觀演區(qū),圍繞中庭每層均設置自習閱覽空間、教師輔導室及休閑討論區(qū),開放性的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行政組團包括行政辦公以及報告廳、會議室合班教室等功能。正對南側次入口廣場,位置上與其統(tǒng)領學校的功能相匹配,且緊鄰教學組團。
體育組團包括室內(nèi)外球場及操場等場地。位于場地西側,東側教學區(qū)的師生能便捷地通過連廊達到體育設施,縮短了行程時間。體育館位于場地西南側二層,體育館北側即為戶外運動場地,體育館和戶外運動區(qū)抬頭即可眺望不遠處的棲霞主峰,視野開闊,景觀極佳。
生活組團包括食堂、教工宿舍、生活服務以及車庫等其他輔助用房,位于體育館下方及場地最北側。
3.4 景觀設計
校園景觀系統(tǒng)由“一軸兩心、一廊四院”組合而成。
一軸兩心:禮儀之軸從東側入口大門開始,穿過入口的禮儀廣場,西側山景一覽無遺。兩心一個指入口的禮儀廣場,一個指南側的行政廣場,兩個中心廣場以硬鋪裝、幾何花池和成列的紅楓組織成禮儀性較強的景觀序列,呼應不遠處的紅楓山風光。
一廊四院:當我們游覽園林時,時常流連于園中曲折回環(huán)、亦實亦虛的景觀。這種造園手法也被應用于校園空間設計中,一條曲廊加多層次的架空平臺將校園各功能和景觀系統(tǒng)串聯(lián)起來,營造出虛實相間、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室內(nèi)室外融合相間的空間形態(tài)。
3.5 立面造型
建筑造型以吳冠中先生的江南水鄉(xiāng)畫作為靈感,人字型斜坡屋頂與粉墻黛瓦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印象,形成連續(xù)而富有韻律的整體界面。從城市角度來看,四層的建筑體量適中,錯落有致,觀山書院屋面延綿起伏,一氣呵成,粉墻黛瓦,簡潔清雅,與傳統(tǒng)水墨畫蘊含的清凈禪悅的審美境界相契合,呼應了悠久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鄭葳.中國STEAM教育發(fā)展報告[M].科學出版社.2018.
[2]陸金明.教育建筑規(guī)劃與設計——中小學[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