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萌

10月22日,布倫特原油價格漲至85美元/桶,逼近3年前的高點,隨后國內95號汽油也重新進入每升8元時代。而去年11月,國內95號汽油價格還徘徊在每升6元附近,不到一年的時間上漲了近30%。但這個漲幅相比起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卻“不值一提”。
自2020年4月底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向北”狂奔可謂勢不可擋,至今漲幅已達5倍以上。伴隨著國際油價逐漸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整個油氣產業鏈均重獲生機,位于這一鏈條生產端的油服行業也開啟了復蘇之旅。
不僅如此,為了切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國不止一次地強調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國家能源局更是針對油氣增儲上產出臺了“七年行動計劃”,在各項利好政策的疊加下,國內油服企業迎來了新的景氣周期。
在全球加速擁抱“脫碳”的時代,作為傳統化石能源生產的服務商,油服企業又該如何面對這場機遇與挑戰呢?
利好政策疊加,油服開啟復蘇之路
“多煤、少油、缺氣”一直是中國能源格局的真實寫照。由于受資源條件所限,中國早在1993年便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但當年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僅有6.7%。
可從2001年起,中國石油進口量開始逐年增加,對外依存度也隨之走高。2011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2%,首次超過美國。此后繼續攀升,于2018年突破了70%,遠超國際安全警戒線。
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的發布,能源安全被納入國家安全戰略,鼓勵油氣開發的有關政策隨之增多。如2020年底,國務院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指出,在推動能源供給革命方面,要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推動油氣增儲上產。
此外,在國家能源局的號召下,國內石油生產企業紛紛量體裁衣制定了符合自身發展的“七年行動計劃”,在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持續加大油氣勘探與生產的資本開支。其中,中石油在《2019—2025年國內勘探與生產加快發展規劃方案》中表示,將進一步加大風險勘探投資,2019年至2025年,每年安排50億元;中海油則在《強化國內勘探開發未來“七年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25年勘探工作量和探明儲量翻一番。
《法人》記者查閱“三桶油”財報發現,2019年,3家石油公司資本支出合計為4589.54億元,相當于歷史最高水平2013年5766.76億元的80%。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公司的資本支出與油服行業的市場規模息息相關。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全球油服市場規模占全球油氣資本開支的比例基本穩定在55%到60%的水平。而“三桶油”大幅增加資本開支,不僅將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從政策落實到了行動,更助推國內油服產業規模開啟了新一輪上升周期。
縱觀國內油服產業,參與者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國有石油公司下屬的油服企業,第二類是民營油服企業,第三類是國外油服企業,而上述三者在我國油服市場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5%、10%和5%。因此,“三桶油”資本支出的數額直接影響了其下屬油服企業的業績。
梳理2021年上半年“三桶油”的資本支出不難發現,其遠未達到全年計劃的一半。如中石油的勘探與生產板塊全年計劃資本支出1752億元,上半年僅完成了31%;中石化該業務板塊下半年計劃資本支出428.35億元,是上半年的1.8倍;中海油則原計劃2021年資本支出900億元至1000億元,而上半年僅為360億元,相當于全年計劃中位數的38%。
這意味著,下半年“三桶油”的資本支出將加速集中釋放,在勘探與開發項目上的投資也會隨之增加,而相關油服企業則有望進入業績爆發期。
國際油價上漲,油服產業方興未艾
2021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有所減弱,全球經濟復蘇動力逐漸增強,而在新舊能源交替的情況下,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成為了各國爭先購買的“香餑餑”,其價格更是翻著跟頭上漲。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0月22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報收85.77美元/桶,較年初上漲了65.8%,創3年以來新高;NYMEX天然氣價格收在5.30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較年初上漲了108.3%,處于7年多以來高位。
對于全球化石能源價格接連創出階段性新高,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分析師余小麗在10月2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油氣開采行業中,從原油價格到油服企業業績具有清晰的傳導路徑,原油價格變化—油氣公司的業務收入變化—油氣公司資本開支變化—勘探與開發項目的增減—油服企業的業績變化。
而這一傳導關系,在本世紀的三輪油價周期中的體現十分明顯。如2001年至2008年7月,為第一輪油價周期的上漲波段,布倫特年均油價從25美元/桶攀升至99美元/桶,石油公司逐步擴大生產規模,新增勘探計劃,全球主要石油公司的資本開支從890億美元增加至2990億美元,而全球油服市場的規模也從1710億美元迅速攀升到3190億美元。
但對比國際油價與代表油服業務活動的陸地鉆機數量來看,兩者之間呈正相關性,但并非同步波動,鉆機數量的變化會滯后于油價的波動。“從過往油價周期分析,油服行業的復蘇一般滯后于油價4到5個月,而鉆機數量想要恢復至前高則大約要經歷21個月。”余小麗認為,在
本輪油價周期中,油服行業目前仍處于恢復周期,并有望在2022年中達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高位水平。
增產勢在必行,油服勇當開路先鋒
在化石能源價格不斷走高之際,多國能源庫存略顯捉襟見肘。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組織(GIE)數據顯示,9月底,歐洲天然氣庫存僅為總儲存能力的75%,遠不及近5年的同期平均值89%,尚有400億千瓦時缺口無法修復。
此外,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美國中西部原油庫存跌至2018年9月以來最低水平,汽油庫存降至2019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
隨著能源庫存的降低,以及冬季需求的逼近,油氣增產勢在必行。從國內油氣生產情況來看,今年早些時候,國家能源局在《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指出,2021年目標全國石油產量1.96億噸左右,天然氣產量2025億立方米左右。
但依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前三季度油氣生產數據計算,預計2021年中國生產原油1.99億噸,略高于全年計劃,但天然氣產量未達目標,估算值為2024億立方米。
因此,無論是歐美國家能源庫存下降,還是中國力保能源安全,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完成今年預定生產目標,都將促使油氣鉆探作業激增,從而帶動油氣服務產業需求。
油服企業轉型帶來的啟示
當前,一場轟轟烈烈的碳中和行動正在席卷全球,原油公司陸續進入低碳市場,而作為油氣產業排頭兵的油服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近日,全球最大油服公司斯倫貝謝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而這番豪言壯語的轉型恐難一蹴而就。
挪威能源咨詢公司睿咨得能源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油服公司的轉型可立足于原有優勢技能,為可再生能源市場提供服務,使服務多元化。在未來全球油服前50強公司的營業收入中,約有900億美元(40%)可能被清潔能源相關項目所取代。
在國際油服企業謀新求變的同時,中國相關企業也在緊鑼密鼓地布局。如上市油服企業通源石油,7月中下旬在四川成立合資公司開展井口天然氣回收業務,正式切入清潔能源行業。
10月25日,通源石油董秘張志堅對記者表示,新增的天然氣井口區回收業務是公司進入清潔能源行業的突破口,也是公司戰略轉型的方向,未來會在此方面持續發力。
對于油服行業的轉型路徑,近日,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規劃與支持研究所所長黃洪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油服企業要實現碳減排,僅靠減少能耗遠遠不夠,應大力發展與碳減排相關的清潔能源新業務,并開展高端裝備、綠色生產、節能節水循環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等前沿技術研究。可見,在全球碳中和的目標下,油服行業轉型的路徑并不平坦,成本、技術、品牌如同一道道門檻,橫在油服企業面前。
(責編 惠寧寧 美編 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