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遼

近日,中國證監會與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于依法開展證券期貨行業仲裁試點的意見》(以下簡稱“試點意見”)。試點意見提出,支持、推動在證券期貨業務活躍的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仲裁機構內部試點組建證券期貨仲裁院(中心),并明確了仲裁院(中心)的仲裁范圍以及仲裁員選聘條件等。社會各界對試點意見的出臺反響熱烈,認為依法開展證券期貨行業仲裁試點對于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升仲裁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
涉證券期貨案件數量增多
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涉證券期貨的爭議和糾紛也日漸增多。而證券期貨類案件普遍具有標的高、類型新、化解難、訴訟周期長、輻射范圍廣、執行難度大、個別案件法律關系復雜等特點。這不僅加大了行業監管難度,也使司法實踐變得復雜繁瑣。
2020年5月15日,在中國證監會批準下,中證資本市場法律服務中心在上海成立。這是目前國內唯一跨區域、跨市場的全國性證券期貨糾紛專業調解組織。該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中心共登記糾紛19137件,受理13244件,成功調解9560件,爭議金額為86.54億元。在證券期貨糾紛訴調對接方面,中心累計接受法院委托(委派)案件3667件,投資者獲賠金額9700余萬元,累計接受19家法院涉及32家上市公司的損失核定委托,委托人數超2萬人,核定損失總金額超28.14億元。
“證券期貨的糾紛案件數量驚人,如果都尋求司法訴訟來解決,可以想象法院的壓力將有多大。”近日,中國仲裁法學研究會會員、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柏高原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些證券期貨類案件,案情和交易結構復雜,產品和業務具有創新性,訴訟解決爭議并不見得是最佳途徑。”
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認為,當下證券類案件數量大,一些投資者的訴訟無法及時進入司法程序,而已經進入法院的訴訟很多得不到及時判決,“試點意見的發布非常及時和必要,不但能極大緩解法院的壓力,也為我國金融行業法治建設開創出一條新路”。
仲裁程序更靈活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試點意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兩部法律同頻共振的產物,將使仲裁的專業性、民主性、保密性和科學性得到充分體現。
他表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審理案件是兩審終審制,一審6個月,二審3個月,遇到法定特殊情況可以延長。而仲裁一裁終局,有效提升了證券爭議解決效率。”仲裁具有保密性,這是機構和投資人尤其看重的。“法院是公開審理,仲裁是不公開審理,保護了各方的隱私權以及商業秘密。”一位匿名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相對于訴訟,仲裁程序更靈活,當事人可以自主選擇仲裁機構、仲裁員、仲裁地、仲裁規則,雙方還可以共同找尋一位首席仲裁員,“而這些在訴訟程序中是無法實現的。”劉俊海說。
仲裁無疑是一條為投資者解決糾紛的突破路徑,但許峰表示:“目前看,仲裁費用比走訴訟要高,希望有關部門認真調研,切實做好行業標準和成本評估。”他舉例說明,“我們曾經手一個涉證券案件,標的金額約150萬元,法院一審訴訟費約2萬元,后法院認為此案應該走仲裁程序,仲裁則要花費約8萬元。”
仲裁員需具備專業能力
自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實施以來,我國共設立了270多家仲裁機構,涉案標的額5萬多億元,中國已成為運用仲裁方式解決民商事糾紛最多的國家之一。這表明,近年來中國的仲裁事業發展迅速。
就證券金融領域而言,仲裁與調解的過程不僅相對復雜,也更為專業。對此,試點意見要求,試點仲裁委員會建立專門的證券期貨專業仲裁員名冊,證券期貨行業協會和證券交易場所,向試點仲裁委員會提出符合條件的證券期貨專業仲裁員推薦名單等。柏高原對“專業仲裁員”的提法高度認同。他認為突出專業性要求,有利于發揮市場專業人士的積極作用,“以這樣的方式誕生的仲裁員隊伍將會非常專業,對于解決專業性極強的證券期貨爭議,是極有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
的《關于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以及今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中,也都提出了要吸引專業人員作為陪審員,與人民法院共同審理相關糾紛的要求。對此,柏高原認為,這反映了國家對政法系統培養金融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視,也給公檢法司系統出了一道題:如何培養和引進金融專業人才,并讓這些人才在司法實踐中發揮作用。
將專門設置仲裁機構、人員和規則
此前,在證券期貨領域,糾紛發生后,有調解、仲裁和訴訟三種方式可供當事人選擇,但并不具備專門的仲裁機構、人員和規則。柏高原稱:“根據試點意見的方案,在試點城市,仲裁機構、人員和規則都將專門設置。”
“下一步還需加強證券期貨仲裁相關的制度建設。仲裁院章程的起草,仲裁員名冊的制定以及廣泛的宣傳教育,迫在眉睫。”
試點意見規定了仲裁范圍,基本上涵蓋了證券期貨糾紛的主要類型。“仲裁院成立以后應當采取開門立案、凡訴必理的理念,全面受理證券期貨市場當事人約定的提交仲裁機構仲裁的各類商事糾紛案件。”劉俊海表示,“當事人可通過合同約定仲裁或事后達成仲裁協議,申請仲裁解決。”
許峰則認為,仲裁解決糾紛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比如,過去A股糾紛只能起訴,而H股糾紛必須仲裁”。因此,仲裁只是多了一種選擇,而非任何人都可選擇。
(責編 惠寧寧 美編 趙佳)
閱讀鏈接
多年來,為完善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有效保護資本市場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國家出臺了多項與仲裁相關的政策:
2004年,國務院法制辦和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依法做好證券、期貨合同糾紛仲裁工作的通知》。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到“發揮第三方機構作用,開展證券期貨仲裁服務,培養專業仲裁力量。向中小投資者提供救濟援助,豐富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維權內容和方式”。
2016年,為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完善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糾紛解決機制,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強與仲裁機構的對接。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見》。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提到推動建立開放、動態、透明的證券侵權案件專家陪審制度,全面推動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工作。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指出“開展證券行業仲裁制度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