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梁啟超與楊度的爭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明論視野下的民族與國家(下)
——章太炎、梁啟超與楊度的爭論

2021-11-25 05:48:22干春松
現代哲學 2021年4期

干春松

20世紀的開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逐漸嶄露頭角,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主的政治勢力就未來中國的社會走向和政治體制的變革方向和方式等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在這個時期,出身于湖南的楊度因其犀利的文風、獨特的思考,逐漸成為輿論界引人注目的人。就政治立場而言,楊度與梁啟超比較接近,這導致他們一度商議聯合建立政治團體。而他對民族、國家等問題的思考與革命派的主張可謂針鋒相對,章太炎等人就楊度《金鐵主義說》一文所體現的文明觀念、民族觀念和國家觀念提出批駁。本文通過楊度和章太炎之間在現代國家建立之際的思想爭論,梳理20世紀頭十年中圍繞這些問題的多層次理論展開,這對我們今天思考現代世界的國家觀念和國際關系等問題有諸多啟示。

一、楊度與梁啟超:開國會與設議會

1906年在清廷頒布預備立憲的上諭之后,康有為和梁啟超就決定把保皇黨改名為帝國立憲會。與此同時,在日本的立憲派開始了組織政黨的準備,其中梁啟超、楊度、蔣觀云、熊希齡、徐佛蘇等人商量聯合成立政黨。在這期間,梁啟超給康有為的信中提到楊度,并給予高度評價:“東京學界人數日眾,近卒業歸國者,亦遍布要津,故欲組織政黨,仍不得不從東京積勢。東京中最同志而最有勢力者莫如楊晳子度(湘潭人,孝廉頃新捐郎中)。其人國學極深,研究佛理,而近世政法之學,亦能確有心得,前為留學生會館總干事,留學生有學識者莫不歸之。數年來與弟子交極深,而前此以保皇會之名太狹而窘,且內之為政府所嫉,外之為革黨所指目,難以擴充,是故不肯共事。今聞我會已改名,距躍三百(東京一部分人皆然)。”(1)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3頁。梁啟超說,因為楊度有所改變,所以他邀請楊度和熊希齡等人到神戶商議一起組織政黨事宜;而為了避免國內各種勢力對康有為的異議,只是請他做精神領袖而不擔任具體職務。政黨在東京建立,但本部要設在上海。這個政黨以君主立憲為宗旨,以建立責任政府,所以要聯絡國內政壇有影響的,旨趣相同的人士,比如張謇、湯壽潛,并請袁世凱、端方、趙爾巽等人暗中贊助。梁啟超認為這個新政黨的最大敵人是革命黨,而改造政府是第二目標。

梁啟超與楊度的關系比較復雜。從政治立場看,他們在主張以“君主立憲”來建立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方略上趣味相投。因此,當楊度等創辦《中國新報》之后,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中專門撰文予以推介。他根據楊度所作之《中國新報》敘文說:“此報之宗旨,全在喚醒國民,使各負政治上之責任,自進以改造政府,成完全發達強有力之立憲國家,以外競于世界。”(2)梁啟超:《新出現之兩雜志》,湯志鈞等編:《梁啟超全集》第6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5頁。這里,梁啟超先是批評革命派的“種界革命論”,認為這種主張不考慮中國的歷史沿革和國民程度,煽動了人民的“好亂”“破壞”性,并迎合一部分人的心理,要壓制富裕階層和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這其實也是對《民報》的主要立場的批評。接著,他說《中國新報》持君主立憲主張,認為當下中國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政體”問題,不應只考慮理論的純粹性,而要立足于中國現實。梁啟超說,他曾主張中國不能實行民主立憲的理由包括“國民程度不相應也”“曰無歷史上之根據”等;而《中國新報》“謂就令漢人之程度可以為民主,而滿、蒙、回、藏之四族決不能,不能焉而我新民主國之勢力,又未足以馭之,其勢必解組,以釁中國,而彼又無自保障其獨立之實力,則必為強國所并,以召中國之瓜分,此實最博深切明之言,而予排滿革命派以至難之返答也”(2)梁啟超:《新出現之兩雜志》,湯志鈞等編:《梁啟超全集》第6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5頁。。

可見,在對民族和國家的理解上,梁啟超和楊度有許多共同點。比如,他們都從文化和歷史結合的角度,認為中國的民族是由漢族和滿、蒙、回、藏諸族一起構成的“國民”,而中國的國土除了所謂的本土“十八省”之外,還包括東北三省、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所有領土的總和,國際上所有國家都承認這些區域為中國的領土。又如,他們對“種族主義”的反對是共同的。在梁啟超看來,固然有一種民族國家的理論強調“單一民族”組成國家,如日本,但一個好的政治家不應將一直在這個國土上生活的不同民族的人排斥出去,而是應該以民族融合為其政治綱領,“斷無挑之使互相排之理”(2)梁啟超:《新出現之兩雜志》,湯志鈞等編:《梁啟超全集》第6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5頁。;漢族的排滿主張和滿族的排漢論,都是出于“私利”而誤“大局”。所以,梁啟超贊成《中國新報》提倡的“民族的國家主義”,認為革命派的民族國家理論容易導致中國各民族的互相對抗,最終導致國家分裂,難以抵抗西方列強的壓制。

梁啟超還說,世界上的確有通過民族主義而導致國家富強者,比如德國和意大利,但他們是利用“民族主義”將國土內的不同族群凝聚在一起,而非如中國的民族主義者要把一個大國分裂為許多小國;所以應該確立“國民”概念,而不必強調“民族”觀念。“若吾黨之持國家主義者則異是。‘民族’二字,在政治上不成問題,能支配者惟有國家,所支配者則為國民,而所謂某族支配某族、某族支配于某族之說,皆謂之不詞。”(2)梁啟超:《新出現之兩雜志》,湯志鈞等編:《梁啟超全集》第6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33頁,第134頁,第135頁,第135頁。也就是說,不能肯定某一民族對別的民族的支配性地位,主張國內各民族的平等,但這個平等的前提是他們皆為“國民”之一分子。這與章太炎主張主體民族的觀念有很大分歧。正因梁啟超和楊度在政治立場上的接近,他們一度謀劃共同成立政黨來推動立憲政治。

前文已述,康、梁在1890年代初期所建立的強學會就有政黨的雛形。在戊戌變法失敗后,為了凝聚政治力量,康有為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保皇會,推行“尊皇、變法、救中國、救黃種人”(3)參見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67頁。的宗旨。保皇會在美洲、亞洲都設有分會,也有諸如《清議報》等輿論機構,聲勢隆盛。然隨著1903年后革命派勢力的興起,保皇派逐漸失去其號召力。甚至革命派的興起本身就造成保皇派內部的意見分歧,梁啟超、歐榘甲等一些康有為的弟子在政治觀念上接近革命派的主張。1902年4月,梁啟超在給康有為的信中說:“今日民族主義最發達之時代,非有此精神,決不能立國,弟子誓焦舌禿筆以倡之,決不能棄去者也。而所以喚起民族精神者,勢不得不攻滿洲。”(4)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189頁。他認為不該對清政府抱有幻想,而應以“討滿”為最適宜的主張;并勸告康有為說,盡管光緒皇帝有厚恩于他,但他對皇帝已仁至義盡,現在應該考慮保皇黨內部多數人的意見,改變政見。

對此,康有為專門寫兩封信強調他的政治主張,一是《復美洲華僑論中國只可行君主立憲不可行革命書》,二是《與同學諸子梁啟超等論印度亡國由于各省獨立書》,目的是反對一部分弟子對革命派立場的“認可”,并強調革命派的主張有可能導致中國的分裂。他以法國大革命為例,說明革命可能導致的政治動蕩。這兩封信曾在《新民叢報》第16號以《南海先生辨革命書》摘錄發表,引發章太炎的長篇駁論《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系統駁斥保皇派對民族、革命和排滿等問題的立場,章太炎亦因在《蘇報》刊發直接攻擊皇帝的言論而入獄。從客觀效果看,章太炎因此案入獄,進一步擴大了革命派民族革命理論的傳播(5)章太炎和康有為關于民族和國家、革命的辯論,參見干春松:《再論〈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保教立國:康有為的現代方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第137—197 頁。。

康有為的責斥之信對梁啟超觸動很大。他一方面考慮到康有為的態度,另一方面亦是未能完全確定自己立場,因而在給另一個康門重要弟子徐勤的信中說“長者此函責我各事,我皆敬受矣。惟言革事,則至今未改也”,并認為中國之發展必須要經過革命之洗禮(6)梁啟超:《與勉兄書》,《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10頁。。但同時,梁啟超積極參與保皇會的活動,并起草了保皇會的章程(7)一般認為,梁啟超在1903年春夏到夏秋之間有一個傾向革命到復歸保皇的思想轉折,原因甚多,比如康有為的影響、在美國實地觀察選舉的效果、對于革命派的失望等,當然這也與梁啟超自己缺乏堅定的思想或政治立場有關。(參看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第214頁。)。

然在革命派這邊,并不愿意在革命和保皇之間依違。1903年,孫中山發表《敬告同鄉書》,主張劃清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間的界線。由此,《民報》與《新民叢報》之間展開大論戰。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勝利,被國人理解為立憲對專制的勝利,呼吁立憲改革成為各政治勢力的共識。而革命派推翻滿洲政府的主張,也讓清政府試圖通過接受立憲變革的建議來化解暴力情緒。為落實憲政,清政府派出專門的考察政治大臣赴日本和歐洲等地考察立憲政治的運行規則。在一眾考察報告中,以載澤與端方的報告最切中滿洲貴族的心愿。載澤認為,立憲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彌(8)[清]載澤:《奏請宣布立憲密折》,夏新華、胡旭晟等整理:《近代中國憲政歷程:史料薈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1頁。。端方的考察報告比較詳細,以進化論的思路提出立憲政體相比專制政體的“進步性”,并認為實行立憲可以依法治國,吸納社會公眾的參與政治活動,促進官制完備,厘定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讓財政收支及其他政治事務公開透明,等等(9)[清]端方:《請定國是以安大計折》,《近代中國憲政歷程:史料薈萃》,第43頁。。在全社會的期盼中,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

在反對革命、主張立憲的大原則上,梁啟超與楊度有許多共同點。立憲就是要使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政黨的方式參與政治活動。楊度在《金鐵主義說》中引述伯倫知理的說法,認為政黨是在政治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具有政治目的的團體。他引述國外立憲國家的情形說,代表不同利益的政黨之間的制衡是國會的原動力。“非有得力之政黨活動于民間,則國會直無自而發生。惟其以政黨之力而成國會,故國會成立之后,即為政黨活動之地。”(10)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5頁。有些人擔心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令人民沒有結社、言論之自由,政黨的政治目的難以表明并付諸實踐。對此,楊度認為政黨的存在,才能真正落實言論和結社的權力。雖然有些政黨并不能獲得施行政見的機會,但在國家利益的目標下,在野之政黨亦可以通過議院來監督政府。

出于對政黨作用的認識,在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之后,楊度和梁啟超便與蔣智由、徐佛蘇、熊希齡等人商議組織政黨,推動清政府來落實立憲之各項事務。1906年底,梁啟超致信蔣智由和康有為,提出聯合楊度建立政黨的設想。梁啟超在給康有為的信中,首先就介紹楊度(11)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43頁。,并說自己與楊度有很深的交誼;其次,由保皇會改名的帝國憲政會因帶有明顯的康門色彩,因康梁的戴罪之身無法在國內活動,這會影響這個政黨的影響力,必須另有人來擔任黨派領袖;再次,基于上述理由,康有為不適合出面來擔任黨派的領袖。信中還提出,要與同樣持立憲立場的張謇、鄭孝胥、湯壽潛等人合作,不過梁啟超認為并不確定是否能達成行動上的一致。梁啟超還提出,要與袁世凱、端方、趙爾巽這些贊同立憲的人士合作,并請載澤和載灃擔任正、副總裁。可見,梁啟超所設想的新黨派試圖聯合政商支持立憲的所有具備政治影響的人士(12)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43—244頁,第245頁,第257頁,第267頁。。盡管康有為等人還是被懸賞緝拿的罪犯,與清政府之間存在裂隙,但梁啟超認為革命黨才是其最大的敵人,“與革黨死戰,乃是第一義”(12)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43—244頁,第245頁,第257頁,第267頁。。

梁啟超和楊度在立憲問題上的大目標雖然一致,但具體政見差異很大。比如,梁啟超主張開明專制,而楊度以“開國會”與“排滿革命”相抗衡。楊度為什么要在預備立憲的眾聲喧嘩中提出“開國會”?除簡明而有辨識度之外,關鍵是可行性。楊度說:“予之主張開國會,與要求立憲誠無以異。然予不以要求立憲相號召者,非不以要求立憲之名為然而避之也。乃以為與其要求形式上之憲法,不如求實質上之國會;與其言廣漠之范圍而云立憲,不如舉簡單之事實而言開國會。”(13)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49頁。

盡管楊度和梁啟超在以“開國會”作為他們聯合政黨的口號等問題上取得共識,但雙方在許多方面并沒有真正達到互相信任,而且梁啟超對楊度的權勢企圖心表示擔憂。1907年3月,梁啟超致信蔣智由說:“某君(指楊度)欲以其所支配之一部分人為主體,而吾輩皆為客體而已。吾輩固非不能下人者,茍有一真能救國之黨魁,則投集其旗下為一小卒,固所不辭,但某君果為適當之人物否,能以彼之故而礙黨勢之擴張否,則不可不熟審耳。”(12)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43—244頁,第245頁,第257頁,第267頁。基于合作的愿望,這種不滿并沒有立刻表現出來。梁啟超在同月給楊度的信中,表示同意未來的政黨以“開國會”為口號,但對于黨內是否應該吸納在同主義下不同派別政治團體、這些不同政治派別是否會構成對總體目標的分解表示疑慮。

1907年4月中旬,楊度在《復梁啟超函》中說,簡單明了的口號最能吸引普通人的注意。對康有為在政黨中的地位問題,楊度接受梁啟超的建議“謂總理暫不舉人,南海暫不入黨”,原因是“南海之反動力太大,革黨與政府皆可借此以為摧殘本黨之具”(14)楊度:《復梁啟超函》,《楊度集(一)》,第405頁,第404頁。。不過,楊度對康門弟子是否真的會讓康有為“隱身”持懷疑態度。楊度和梁啟超的交誼頗深,但并不認可梁啟超所器重的蔣智由、徐佛蘇等人。“所以主張立憲黨之統一,乃本于屈己伸人之公心,不然弟非不能結一獨立之小黨,以與公等各樹旗幟,相與周旋,以為娛樂也。觀云(蔣智由)乃昌言欲坐收權利固地位,又言內地危險,不肯身入,實非真愛國所宜言。”(14)楊度:《復梁啟超函》,《楊度集(一)》,第405頁,第404頁。楊度還認為梁啟超的另一合作者徐佛蘇也是缺乏“智略”。

楊度對梁啟超的合作者的不滿影響到梁啟超對楊度的看法。說到底,在一致的憲政目標下,各方自有其利益相關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謇等人先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由鄭孝胥負責;楊度則成立“憲政講習會”,無奈的梁啟超只能獨自成立政聞社。1906年6月8日,梁啟超在致康有為的信中頗為失落地抱怨楊度的“野心”:“楊晳子初本極熱心此事,至今猶然,但征諸輿論,且察其行動,頗有野心,殆欲利用吾黨之金錢名譽,而將來得間則拔戟自成一隊,故不惟本黨舊人不敢放心,即東京學界各省新進之士表同情于吾黨者,亦不甚以彼為然。故現在政聞社之組織,楊氏不在其內,弟子數月來所經畫徘徊而久不定者,頗為此也。”(12)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43—244頁,第245頁,第257頁,第267頁。在滿腹牢騷中,梁啟超依然對與楊度的合作抱有期待,因為各自成立黨派客觀上造成立憲勢力的分散,僅僅因政見的大同小異,造成爭奪會員的局面。所以,在六七月間徐佛蘇也兩次致信梁啟超,討論政聞社與憲政講習會的合并問題,以及若楊度若要加入政聞社之后續事宜。

但政聞社的活動頗不順利,其在東京和東南亞的成立大會,都受到革命黨的暴力破壞。按照章太炎的記述,在1906年10月17日政聞社社員大會上,由梁啟超和日本人犬養毅發表講演,梁啟超剛開始講演,張繼等人就高喊打,梁啟超奪路而逃時還被扔鞋擊中面頰(15)章太炎:《記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4頁。,場面失控。政聞社的另一制約力量來自楊度的憲政講習會(后改名憲政公會)。政聞社因為實質操持者康、梁的政治緣由,改由馬相伯主持(16)對于康、梁因政治不能到內地發展,康有為很是著急。他在給梁啟超等人的信中說:“當議會之將開,及人才之渴望,因而收之,以成黨勢,誠至當之事,勢不可不急起直追者也。恨我黨不能大入內地,肅王即來提攜,內情必極急,那拉旦夕必有變,若能入內地而開會,則以吾黨之名譽財力,海內尚無與角者。”(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75頁。),宣傳和推廣力度難以與楊度相比。而且楊度有與政府合作、推動立憲的企圖,因此在各地散布政聞社排斥袁世凱的言論。而康有為的確有聯合袁世凱的政敵鐵良的想法,似坐實楊度等人的“謠言”。這促使袁世凱鼓動張之洞上奏,最終導致政聞社被封禁(17)對此經過,徐佛蘇的《梁任公先生逸事》一文,從側面證明政聞社確有倒袁的意向。文中說,政聞社成立之后,積極推動立憲,受到人的猜忌,“又值康先生有為自海外秘電某當道,請劾奕劻植黨攬權,以外間有康梁秘聯粵督春煊謀倒張之洞、袁世凱之謠,于是袁黨力促張之洞奏請清后舉發康梁亂政秘謀。”(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95頁。)。

梁啟超與楊度在預備立憲的大趨勢下,因主張在維持現有秩序而進行漸進式的變革,一度有聯合建黨的設想,但終因各種緣由而難以聯手。在政聞社被封禁之后,楊度頗受袁世凱和張之洞的賞識,以“精通憲法,才堪大用”被舉薦而入憲政編查館任職。1908年4月20日,楊度“四品京堂候補,憲政編查館行走”一職進入清政府為立憲而設立的機構。楊度進入清政府后,繼續游說推動立憲政制的確定,引發預備立憲時限的討論,并對《欽定憲法大綱》和九年預備立憲的清單的提出有促進之功,還直接參與晚清刑律等法律原則的討論(18)在清末修憲的辯論中,楊度主張家族主義與國家主義不兩立。他說中國政治之亂象,因深受家族觀念之影響,國家要轉弱為強,“欲官吏盡心國事,則必自去其家人之累始;欲去其家人類,則必自使有獨立之生計能力始;欲使有獨立之生計能力,則必自與之以營業、居住、言論各種自由權利,即迫之以納稅、當兵之義務始。欲與之此種權利,迫之以此種義務,則必自使之出于家人登于國民始。”(楊度:《論國家主義與家族主義之區別》,《楊度集(二)》,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29頁。)。但引發時人熱情的預備立憲終因清政府的一再延宕,以及皇族內閣而引發強烈的反對。而革命之勢則在各種力量的合力推動下,已成不可扭轉之勢。

二、章太炎之《代議然否論》對楊度“開國會”主張的批判

就20世紀初的思想舞臺而言,革命派的最大論敵是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及其轉型而成的保皇立憲思想。但楊度作為一個新崛起的輿論好手,對革命派亦構成尖銳的挑戰。相比梁啟超有煽動性但經常自我否定的論說模式,楊度的思想在民族、革命會導致國家分裂等議題上有連續性和穩定性,而對立憲的過程及其手段的分析縝密而穩定。這自然引起革命派的注意,章太炎等革命派的言論巨子紛紛發表文章,對之加以認真回應。

楊度對革命派的批評自有其策略。比如,針對革命派以排滿為口號顛覆清政府的主張,楊度試圖利用社會各界期待社會平穩過渡的心理來引發民眾對革命派的不滿。他批評說,革命派并不愿意通過監督政府的方式來促使其改善,而是更愿意看到政府的腐敗墮落,這樣他們的暴力活動就有合法性。因此,楊度說只要君主依然存在,革命黨的利益就必然與國家的利益構成對立。“民間倡言破壞、主張革命者,亦舍政治之事于不問,任政府之腐敗而不一監督之,且或利用其腐敗,以激起人民反抗之心,甚至倡言貪官污吏非其所恨,聞政府之腐敗而喜,聞政府之不腐敗而懼。問其何以至此之理由,則必曰非起革命軍除去君主后,不可以言政治也。”(19)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47頁,第306頁。這樣做的后果是,在革命成功之前,革命派的一切活動必然與國家的利害相反的,與政府的利害更是對立。

中國歷史上,要推翻一個昏庸的專制君主,只能通過暴力革命。“革命之事,數十年一小起,數百年一大氣,殺無數之人,流無數之血,而所得之結果,又復如前此無他,但知以專制易專制,而不知以立憲易專制也。”(19)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47頁,第306頁。在楊度看來,這種治亂的循環是因為人們不能從專制政治中擺脫出來的后果。在朕即國家的體系下,人們對現實的不滿從推翻不負責任之君主得以呈現,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一種更合理的政權更迭方式——立憲制,通過組織責任政府,政府更換,而作為國家象征的君主無需為政治困局擔責。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的差別是,君主專制是君主有責任而其他官員和民眾無責任,而君主立憲是君主無責任而內閣有責任(20)在皇族內閣出臺遭受全國上下一致反對的情況下,張謇在1909年提交《請速開國會建設責任內閣以圖補救意見書》中,依然這樣來理解責任內閣和君主的關系:“立憲國何以能之?其立法也,曰責任內閣。責任云者,以內閣代君主負責任焉耳。責任專于內閣,而君上日臨而監察之。內政有失,則責內閣大臣焉;外交有失,則責內閣大臣焉。中外人民之觀聽,群傾注于內閣大臣。”這樣,大臣們就不會以為自己的位置永遠安全而敷衍自己的責任。唯有君上為責任之所不及。如此說來,責任內閣對君主而言是只有益處,無有損害的。(參見《張謇全集(1)·公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188頁。)。楊度希望中國能通過政治改革的方式建立起新的政治模式,并樂觀地認為應該通過立憲的方式來改換政府,這樣國家便不會因改朝換代而產生急劇的動蕩。而每一次政府的更迭都是民眾對自己權力的主張,提升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程度。

要建立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關鍵在于國民能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去。在現代政治架構中,參與政治活動的途徑主要是國會,而國會活動正常化的前提是政治團體的建立,特別是政黨。不同政見的政黨通過議會對政府的施政方案進行辯論,對稅收和政府支出進行審計、監督等,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楊度認為,革命派所組織的同盟會并不能算是政治性的政黨。在他看來,秘密會社式的革命行為是“非政治革命黨”,他們并不敢公開與政府為敵,而“吾人欲結之黨,又必彰明昭著,顯與政府為敵,而不宜以秘密自藏,則茍無敢死之心者,與其入顯著之政治革命黨,不如入秘密之非政治革命黨也”(21)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48頁,第346頁,第382頁。。他認為在公共平臺上批評政府,比采取暗殺等方式更有“敢死”之心。不過,楊度以此來批評革命黨的怯懦并不符合實際。在清政府的冥頑不化面前,政治斗爭的效果并不明顯,甚至清政府預備立憲方案的推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受到革命派的壓力而做的“姿態”。

楊度也承認革命派所提出的排滿革命的口號的影響力,認為立憲派應該有一個共同主張來與之抗衡。1907年4月,他在《致〈新民叢報〉記者》中對梁啟超說,你主張立憲,我主張開國會,看上去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沒有國會的立憲必然是假立憲,就如“五大臣歸朝后,不費若何之氣力,而使朝廷頒出一預備立憲之控溫,至于官制改革之實事,則盈廷反對,卒無絲毫之效果,致使預備立憲之諭,亦幾乎雖有若無”(22)同上,第400頁。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但在立憲派和革命派看來,這是一種虛應故事而已。實際上,清政府雖然覺得日本的方案不錯,但對如何有步驟地展開,遲遲沒有提出具體方案。;所以要有一個具體能推進的事來作為立憲的端口,一切有關憲政之事以開國會為首。這些主張得到梁啟超的肯定。楊度在《金鐵主義說》中繼續強調開國會的效果,認為經若能開國會,國民能人盡其才,國家富強倚馬可待。“蓋國會既開之后,一國政事,綱舉目張,循法守例,照常行事,賢者不能過之,不肖者不能不及,中材之人皆可自致,全國上下人人皆為謀國之人,合群智合群力以進行之,秩序厘然,各盡其職,而國家之事不必期其進步而自然進步矣。”(21)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48頁,第346頁,第382頁。

楊度認為若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機會,國民的政治素質將大為提高。國民參與政治有為人民之官吏之資格來參政、為人民以人民之資格而參政兩種方式。人民以人民之資格參政,即是成為議會中人。議會的成立使政府不能將財政、外交事務盡守秘密,不讓百姓知道。議會通過辯論,一切皆會公之于世。而只有百姓才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這樣,通過人民的監督,政府雖然不想負責亦不能,國力也可以得到提升。楊度還批評說,當政者總說人民的程度不足以開國會,是政府拒絕監督自己的一種借口,是政府的程度不足以容忍議會的存在。所以,不能靠政府的同意來開國會,而是要靠民眾自己去爭取。民眾可以參加不同的政治組織,去爭取自己的權利。那么怎么去爭取呢?

當時預備立憲之上諭已下,但官制改革和立憲之步驟卻進展遲緩,要督促清政府實行立憲,首先值得選擇的是輿論手段,即使輿論手段不能奏效,依然可以通過輿論呼吁大家使用武力,這樣就可以積聚反君主力量。楊度認為,在輿論手段是否有效還沒有定論的情況下,討論武力革命為時尚早。在這個時期,楊度始終不承認以革命的方式參與政治的正當性。

楊度也知道,在“立憲”這個大目標下,可以包括君主立憲和民主立憲,革命派追求的是民主立憲。那么,他為何要堅決反對民主立憲呢?

在楊度看來,政治的關鍵在于國民,而不在于君主與民主。“政治以觀察民主立憲與君主立憲之區別,其所重要者必不在君主與民主一方,而在國民一方可以斷言矣。夫由國民一方以論各立憲國之異同,雖有可論列之點,然而有一同焉者,則民權之伸張是也。民權之伸張,于何見之?于其國會見之。國會者,所以代表國民之機關,一國中有此機關,則民權之伸張不待言矣。”(21)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48頁,第346頁,第382頁。由此,判別民主與專制的關鍵不在于是否有君主,而在于是否有成立國會。楊度仔細分辨了英美、德國和日本的不同政治體系,認為政治之最完善者當然是國會成立并頒布形式化的法律。雖然不同的國家政治發展成熟程度有差異,如英國國會的權力高于君主,其次是德國,最下是日本。政治發達與否與這些國家的國民的政治意識密切相關,與是否君主制其實關系稍遠。英國和美國雖然一為君主制國家、一為民主制國家,但實則上是“同一之共和政體也”(23)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84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0頁。。英國因為政黨制度發達,所以由多數黨組閣,實質上是由議會而非君主掌握國家的權力。政黨發達的根基在國民之發達,國民的公共之心確立社會的公德意識。“英、美惟器國民公德之發達也,故能合小為大,以發達其政黨,以發達其國會,以發達其國家,而成為共和政治也。”(23)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84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0頁。因此,中國目前的政治最緊迫的任務是開國會立憲。

針對革命派所提倡的共和理想甚至“無政府主義思潮”,楊度一概將之視為“以哲理解決者”:若是將社會理想現實化,最理想的社會必將視所有制約人類之自由的制度均為不合理,不僅君主不足留,民主、憲政都不足慕;但這種超越現實的理想主義情懷,無法應對當下中國所面臨的困境。

哲理之法無法解決紛亂的社會問題,只能以“法理”去尋求解決之法。在世界各國,無論民主立憲還是君主立憲,法律國國不同。因此,不是以抽象的法理來決定法律,而是各國根據本國的現狀,制定相應之法律,然后“各學者乃從而解釋之,斯即謂之法理”(23)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84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0頁。。換言之,最終要“以事實解決”,即從當時中國的現實來尋求最合理的憲政方案。楊度認為,當時中國最適合君主立憲,因為若實行民主立憲,有兩個問題難以解決,一是蒙、回、藏之文化不能等同于漢人,二是漢人的武力也不能處置蒙、回、藏可能出現的分離主義傾向(23)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84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0頁。。由此,楊度提出:(一)滿漢平等,逐漸使蒙、回、藏在文字上達到統一的程度;(二)逐漸消除種族即國家、君主即國家的觀念,樹立“國民”意識,“庶乎中國全體之人混化為一,盡成為中華民族,而無有痕跡、界限之可言”(23)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84頁,第364頁,第366頁,第370頁。。

楊度說,他的開國會主張不是基于理想政治形態的哲學性思考,也不是基于法理根據,因為在沒有公義、只以強權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面前,任何法理的依據都難以保全中國。他借用拿破侖的事例說明,即使是民主制度,也可以使國會徒有其名而行專制之實。所以,當前的中國選擇何種政體,主要依據是中國的現實需要(24)楊度在《中國新報序》說:“然則中國宜為君主立憲乎?抑宜為民主立憲乎?曰:是不當以理論決,而當以事實決;又不當以他日之事實決,而當以今日之事實決。”(《楊度集(一)》,第209頁。)。在國力羸弱且國內各民族文化發展的程度不一的情況下,以政治的理想形態來要求無疑是拒絕變革的借口。

對于楊度在《金鐵主義說》中對革命派所提出的批評和“開國會”的主張,章太炎在1908年刊于《民報》10月號的《代議然否論》等文章中做了系統批判。

有效地通過對歷史事實的解讀來批駁政敵的主張,是章太炎的習慣性路徑。這方法在與康有為、梁啟超的論戰中已充分顯示其力量。對于楊度開國會以讓國民獲得充分參與政治的機會的說法,章太炎持否定態度,認為議員群體的出現只是增加一個社會階層而已,根本無法保障國民的權利。他認為,在中國郡縣制早就取代封建制,從而實現了社會成員的平等;代議政體這種來自西方的政治體制只是封建制度的變種,上議院不過是西方封建時代元老院的蛻化物,而下議院則接近于《周禮》中的詢及庶人。即使在民主體制,代議政體也只是在政府和民眾之間增加一個統治階層。

康、梁在戊戌變法時期提倡的議會制度,其目的是“通上下之情”,使君民溝通無礙。但章太炎認為,議會制度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經常會異化為統治集團與地方豪強聯合起來壓迫底層平民的機制;而選舉制度讓這種壓制機制合法化,甚至被視為是符合歷史進程的“公例”。所以,“必欲闓置國會,規設議院,未足佐民,而先喪其平夷之美……乃者,楊度鸮張,夸夫伸眉延頸,喁喁請開國會。滿政府如其請,果刻九年為憲政實行之日”(25)章太炎:《代議然否論》,《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312頁,第313頁。。

一度醉心西方社會學理論的章太炎,也經常采用“實證”和“統計”的依據來否認議員的代表民意的可能性。例如,章太炎從議員與人口的比例,說明議員的代表性不足的必然性。他指出即使是通過選舉而確定的議員最終還是會被權貴階層所壟斷,不過是魏晉時期的“上品無寒門”的格局的翻版而已,國民的權益難以得到保護。“名曰國會,實為奸府,徒為有力者傅器羽翼,使得膢臘齊民甚無謂也。”(25)章太炎:《代議然否論》,《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312頁,第313頁。章太炎提出幾種不同的選舉議員方式,如按人口比例或是按繳稅的多寡來確定議員的人數,但在廣土眾民的中國,都難以使代議制度真正發揮矯正社會不公平的作用。

作為一個以實現共和政體為目標的革命派的理論家,章太炎必須回應沒有議會制度的共和政體如何可能的問題。章太炎說,他早年對共和政體的推崇主要是基于反對統治權力世襲制,沒有考慮公選大總統和設立議會制度之間的“公私”之別。也就是說,大總統的選舉制代表“天下為公”的理想,而議會制度實質上是貴族利益的辯護者,是“私”。他還認為,民族、民權和民生主義之間存在內在“矛盾”。從民生主義的視野看,如果“法自上定者,偏于擁護政府;法自下定者,偏于擁護富民”(26)章太炎:《代議然否論》,《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317頁,第323頁。。換言之,統治者若為民選,那么統治者會偏向于經濟上的平等;而若經濟制度由議會來確立,他們勢必會維護富裕階層的利益。這樣,以議會為基礎的共和制度,與民族、民生主義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沖突。這種論述的副作用是構成了對于孫中山等人的民族、民生主義理論的一致性的解構。

基于反對代議制的目的,章太炎認為無論是君主制的元老院制度還是民主制度的代議制,本質上都是在已有的等級制度上增加一個等級而已。至于立憲派強調的以議會來限制君權的主張,章太炎認為是不可行的,而且若是以限制君權為目標,那么司法和行政的獨立可能更為有效。他的方案是采取權力分置的方式:總統主要負責國防和外交,以任命制的方式來選擇官員,并以自己的判斷來決定官員的升降;教育的發達以開民智,法律規則真正由百姓確定;重大的事務的終決權必由總統和國務官共同簽署;在經濟上限制富裕階層的財富,并對財產繼承加以管控,不使富者子孫成為食利階層;在基層管理上實行地方自治,由行政官員和民眾商議決定征稅、勞役等公共事務。

在章太炎看來,糾結于“共和”與“專制”并無必要,關鍵在于是否真正能讓百姓的利益得到保護。當議會和議員只為權貴服務的時候,這樣的“共和”實質上更接近于“專制”。 “共和之名不足多,專制之名不足諱,任他人與之稱號耳。大抵建國設官,惟衛民之故,期于使民平夷安穩,不期于代議。若舍代議政體,無可使其民平夷安穩者,吾亦摭將取之。”(26)章太炎:《代議然否論》,《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317頁,第323頁。所以,章太炎的方案看上去與革命派追求共和政治的目標有一些出入。他認為當時中國的問題并非立刻開國會,關鍵在于選拔有實際能力的官員。那些夸言經世的人強調財政和武備政策,并無實際的方略,游說橫議之風氣,貪腐之吏盈朝。所以,類似楊度等人只是剿襲西人口實,并無實際操作路徑的分析。“金鐵主義論者蓋聞其風而興起矣。彼見滿洲政府近時所注意者,無過聚財講武二端,而于吏治得失、民生隱曲,曾不一語及之,以為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但使國會成立,籠罩群生,則中國已足以治。誠如是,則彼所謂憲政,金云鐵云而已。”(27)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266頁,第266頁。章太炎說,即使是經常發空論的梁啟超所提倡的“開明專制”,也比楊度的主張有可行性,因為梁啟超看到了吏治改進的重要性,其認知能力要高于楊度甚多。

對于楊度提出的少數民族地區的議會名額的復雜方案,章太炎的主張是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地方自治性質的總督府,“其下編置政官,其民亦各舉其賢良長者以待于總督府,而議其部之法律財用徵令,以授庶官而施之”(27)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266頁,第266頁。。在這些賢能之士的管理下,發展農業、工商業,最終使其發展水平與漢地接近。至于楊度所擔心的國家分裂問題,以及破壞殖民勢力在中國的均勢的問題,章太炎也不以為然。他認為并非所有列強都持利益均沾的“保全中國”策,如俄國就有意分裂中國,不能把保全國家的期望寄托在西方殖民主義者。

對于革命可能激發國內的分裂勢能,章太炎亦認為這與革命與立憲并無多大關系。在差不多同時期所作的《中華民國解》中,章太炎的建國方案是以文化之遠近來確立其差等式的組合格局。他主張先從文化風俗接近的地區來確立國家之主體,而語言、風俗差異較大的地區則聽其來去自由,在某種程度上,這并非肯定“保全中國”的策略。但章太炎則通過反駁康梁、楊度所擔心的中國瓜分說,認為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因為人才、資源等原因并不會選擇獨立,期待通過20年的發展而逐漸與內地實現文化上的“醇化”。

革命派的汪精衛和胡漢民等人一直在批駁康、梁等所擔心的革命導致瓜分論。而對于楊度的分裂說,章太炎的學生汪東也批評民族主義容易招致國家分裂的說法,認為這是一種武斷的臆想。汪東一方面認為滿族若想獨立也非壞事,另一方面認為游牧的條件已不復存在,他們未嘗會愿意獨立;更關鍵的是,滿、蒙等民族若是要獨立,跟君主立憲還是共和政體并無直接關系(28)參看寄生(汪東):《革命今勢論》,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2卷下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

在現實的政治操作實踐中,相比于康梁系的政聞社在國內立憲運動中的受挫,以張謇為代表的工商立憲勢力和楊度的憲政公會,不斷通過請愿等政治斗爭的方式,推動清政府將預備立憲的落實。

1907年12月,楊度根據1907年11月對預備立憲的上諭,提出《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愿書》,對上諭所提出延遲宣布立憲的理由提出反駁:第一,對上諭中所說的須上有完備之法度、下知應盡之義務方可宣布立憲,《請愿書》認為,法律是天下之共守之物,所以須代表民意,只有盡快地立憲,建立立法機構,才能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法律,而通過立法的過程,人民也就知道自己應盡的義務。現在中國的立法權,只操于修律大臣幾人,所制定的法律不僅地方督撫反對,人民亦無從了解詳情。第二,對上諭提出要以國民之程度來決定實行之遲速,楊度重復了在《金鐵主義論》的觀點,認為民選議院的開設就是對國民的政治訓練,而且中國的中層人士的素質已經完全具備參與政治決策的能力。第三,對有人借口立憲而干預國家政治事務的現象,《請愿書》指出立憲就是制訂規則的過程,若民意有表達的渠道,民眾就不會人人干預,國家的權威性才可能更好的維護。第四,立憲是為了民情得以上達,而不是為了激發民怨。《請愿書》認為國會可以匯總各地民意,下情上達的途徑暢通,國家的政治事務也可悉數了解,這樣,百姓的暴戾之氣可以得到化解,否則壓力無處發泄,反彈力也會很強。第五,對充分利用資政局和諮議局的問題,《請愿書》認為這兩個機構固然是作為議院的預備機構而成立的,但這些機構只是代表官方的權力機構,既不代表國家,又不代表人民,只是政府的顧問機構,因此只有民選議院的成立才是真正的立憲。因此,他們代表湖南人民請愿,要求在兩年內開設民選議院,推進預備立憲(29)因為開國會的愿望遲遲難以實現,所以楊度提出速開國會的請愿書。與此同時,康梁一派的政聞社要求憲政編查館“請限期三年召集國會”也有五六年甚至二十年的,最后憲政編查館決定以日本實行憲政的九年期為限。(參見李細珠:《新政、立憲與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37—38頁。)。

楊度的獨立請愿行為很快被“招安”,因為張之洞、袁世凱等人的保舉,楊度進入憲政編查館,由一個憲政的輿論推動者,進入清政府成為憲政的實際操作者。這種轉變也可看作是楊度與體制內的憲政派達成合作。

三、楊度和章太炎對于“中華民族”的爭論

章太炎和楊度之間爭論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民族主義”是否正當。

楊度的政治立場一生多變。1905年之后,他接受了嚴復所譯的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中對社會發展階段的認識。他認為中國處于由宗法制度向軍國民制度發展的階段,還從《社會通詮》的社會發展三階段出發,認為民族主義是“宗法社會”階段的思想觀念,不適合近世的國家社會。如果近世國家采用民族主義的手段,一般也是用“國家主義”,而民族主義只是手段,比如俾斯麥和意大利等國都采用民族主義的觀念,但他們所用之民族主義并非種族意義上的“血統民族”,而是文化認同意義上的“文化民族”。由此,楊度對革命派的批判,以“民族主義”為其中最重要的標靶之一。

楊度說,民主立憲黨之民族主義論說,既有以血統民族說來排滿的,也有以文化立論不排滿的。從革命派將未來的國家名稱定為“中華民國”而言,他們所持者實為“文化的民族主義”。由此,他展開對于“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思考:“今人必目中國最舊之民族曰漢族,其實漢為劉家天子時代之朝號,而非其民族固有之名也。中國自古有一文化較高、人數較多之民族在其國中,自命其國曰中國,自命其民族曰中華。即此義以求之,則一國家與一國家之別,別于地域,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一民族與一民族之別,別于文化,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則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30)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楊度還引用公羊學中“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的原則,認為古代中國的夷夏之別不是基于血統,而是以禮教為標準來判別文明之高低。且各民族經過幾千年之混雜,所以“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不以血統言,可決知也”(31)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79頁,第381頁。。“華”者,“花”也,以“花”為名,只是為了形容文化之美。以此而言,“今日之中華民族,則全國之中除蒙、回、藏文化不同,語言各異而外,其余滿、漢人等,殆皆同一民族”(31)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79頁,第381頁。。

楊度說,革命派中有些人的排滿主張是排滿族之君主,而非滿族之人民,可知他們采用的是文化民族主義的手段,來達到民主主義的目的。這種說法一方面是要對革命派的排滿主張進行“分化”,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中華民族”概念的解釋,確立中國在建立民族國家過程中擯棄以單一民族建立現代國家的激進主張,確定多元民族一體的方案。

按照黃興濤對“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溯源,“中華”一詞歷史悠久,而“民族”一詞是晚清才開始使用的概念,將這兩個概念合在一起稱“中華民族”是1902年的事;稍早還有“中國民族”的說法;最初使用“中華民族”主要是指漢族,到后來才用來指稱在中國土地上生活的所有族群(32)黃興濤:《重塑中華:當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65頁,第67頁。。在現在可以追溯的文獻中,最早使用中華民族概念的是梁啟超。1902年4月,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使用了“中華民族”的稱呼。1902年初,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中發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使用“中華民族”的概念,并強調“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黃興濤說,梁啟超這個時期使用的“中華民族”概念雖然主要是指稱漢族,但他總結了以往民族形成的特色,意味著將來的中華民族是“大民族共同體”(32)黃興濤:《重塑中華:當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65頁,第67頁。。

在以文化民族主義的立場處理晚清的“民族國家”建構問題上,梁啟超和楊度等人有許多共同的傾向。楊度說,革命派所持的民主立憲派在民族立場有游移,分別從兩個方面來“替民主立憲立策”。他假設道,若是從民族主義立國,只能采取壓制和分立兩策。但這兩種方案都難以真正實現建國的目的:其一,基于軍事力量的困境,通過壓制的方式來達到國家的統一很難做到;其二,民族分立會導向國家分裂。中國的地域和種族的情況“非各種人雜居夷狄,而為各種人分局各地故也”(31)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79頁,第381頁。。在這樣的格局下,如果蒙、回、藏也接受民族建國的思想,那么他們就會脫離中國而謀自立。對此,中央政府所能采取的策略,一是壓制即通過武力來反對分裂,二是分立即讓這些區域建立自治性的國家。但這都行不通: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無以行壓制的策略;而分立可能會落入殖民主義者分而食之的策略,列強會將這些分立的自治國納入自己的版圖,如俄國對于外蒙、英國對于西藏等。

楊度的建國策可稱之為“民族聯合策”,即對滿、蒙、回、藏既不排斥也不壓制,而是與他們聯合成立一個新的國家。這種“聯合策”并非完美無缺,最大困境是蒙、回、藏這三個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新建立的中華民國中占何種位置。

楊度認為,若聯合建國,必然要采取統一的語言,而蒙、回、藏還處于宗法社會階段,民族觀念強烈,讓他們放棄自己的語言至為困難;革命之后的約法說會給予這些民族以一定數量議員的資格,但更大的可能是他們為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字,而放棄在新國家里的政治權力。這就會造成一種悖謬:若在設立議會之后,允許蒙、回、藏使用自己的語言,那么等于實質上的分裂;若必用中國語言,那么等于還沒開國會,他們就會產生分裂之心。若否定種族革命立場,而采取各民族的聯合立國策略,問題就主要在議政環節,即議政所用文字。如果統一到漢字,那么依然處于民族主義的各民族斷然不會接受。如果幾種文字并用,那么“不僅為討議國事之害,亦且有動搖國本之憂。決不可也”(31)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79頁,第381頁。。

楊度認為,蒙、回、藏歷史上與中國其他民族之間分分合合,但最近一次是在清朝時候,依賴清朝的武力而粘合的。因此,他們對清朝皇帝依然具有尊敬之心,這樣,君主立憲相比于民主立憲,可能更有助于保護國家的統一。“欲保全領土,則不可不保全蒙、回、藏;欲保全蒙、回、藏,則不可不保全君主,君主既當保全,則立憲亦但可言君主立憲,而不可言民主立憲。”(31)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372頁,第372頁,第376頁,第379頁,第381頁。

相比之下,章太炎的民族觀念相當復雜(33)參見張志強:《一種倫理民族主義是否可能:論章太炎的民族主義》,《哲學動態》2015年第4期。。作為革命派的理論家,章太炎一直持種族革命的主張。他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提出:“長素固言大同公理,非今日即可全行,然則今日固為民族主義之時代,而可溷淆滿、漢以固熏蕕于一器哉?”(34)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177頁。他認為當時的世界已經屬于民族主義的時代,種族之間的界線應該辨別。在批駁嚴復在翻譯《社會通詮》時所提出的“民族主義”不能實現強國保種的目標時,他說:“嚴氏皮傅其說,以民族主義與宗法社會比而同之。今之政客,疾首于神州之光復,則謂排滿者亦宗法社會之事,于是非固無取,與利害則斷其無幸。”(35)章太炎:《社會通詮商兌》,《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336頁。他還認為甄克思并沒有將民族主義等同于宗法社會,此是嚴復的誤讀。他更強調種族革命是符合世界各國建國的理念,亦是中國恢復主權的唯一途徑。

在楊度的《金鐵主義說》發表之后,章太炎作《中華民國解》一文,系統提出他對于中國民族問題的認識,并對楊度關于民族問題的核心觀念進行批駁。章太炎說,名國土為“華”是緣于最初的人們活動區域與華山有關,而以“夏”和“漢”作為族名是因為河流的名稱,因此,“華云、夏云、漢云,隨舉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中華民國之所以謚”(36)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258頁,第260頁,第260頁。。對于楊度認為“華”的原字為“花”、是形容文化之美的說法,章太炎認為有三個值得商量之處:其一,“華”的確有華美的含義,但考察文義要從最初的含義出發,最初的“華”是山名。而且即使是分享同一種文化,也不能就此認定他們是同一種族。其二,楊度所援引的春秋公羊學的夷夏觀念,并不能反映歷史事實。這種理解源自劉逢祿等人,這些人因為世代在滿清做官,失去了民族氣節,其論不足為據。章太炎認為,《春秋》中“有貶諸夏以同夷狄者,未有進夷狄以同諸夏者”(36)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258頁,第260頁,第260頁。,故反對楊度所提出的滿族已經漢化的主張。其三,“棄表譜實錄之書,而以意為衡量”(36)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258頁,第260頁,第260頁。。章太炎說,楊度的民族觀念主觀臆測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是由無數民族不斷融合為成。實質上,所有民族的融合都有主體民族的存在,即以一種優勢的文化不斷融合其他民族而成。若兩個民族勢力相當,則無從融合。章太炎十分重視民族融合過程中的“主權”問題,也就是說,既然清朝的滿族并非是在漢族統治下的同化,而是基于他們對于漢族的欺凌,因此在主權未恢復之前,不能認為存在民族融合。這個先后順序是不能顛倒的。

楊度和章太炎還就“國民程度”問題進行爭論。在楊度看來,國民程度即軍事能力、經濟能力、政治能力和對國家的責任心的程度,其中尤以國民之責任心的建立為最難。而責任心的建立前提是建立起現代國家,若只是宗法社會或更早,那么并無國民,社會成員只需要對君主個人負責就可以。隨之的問題是,當國家內部有多個民族存在的時候,不同民族的“國民程度”并不一致,應該如何對待呢?楊度分析了蒙、回、藏等民族特性與在不同階段納入版圖的過程。其實,楊度真正要討論的是滿族的問題,這也是革命派民族革命的關鍵點。

楊度認為,清朝的國家性質并非是一個滿族的國家,清政府也自認為是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所以所謂的“亡國”并不存在。他說,革命派所主張的“光復”是“中國國家未亡,無可光復……夫國家之元素有三:一土地,二人民,三統治權。三者缺一則國亡,否則其國無自而亡”(37)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264頁,第264頁,第265頁。。君主并不能代表國家,一個新朝代取代一個舊朝代,只是更換了君主,這個國家并沒有滅亡。楊度與康、梁一樣,經常引用歐洲國家迎立外國人為君主的例子,說明國家主體的存亡與君子的更替之間并無直接的關聯(37)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264頁,第264頁,第265頁。。“故今國家仍為中國國家而非滿洲國家。今國家既為中國國家而非滿洲國家,則今政府自亦仍為中國政府,而非滿洲政府。蓋中國不能無政府而有國家,滿洲又不能無國家而有政府也。惟其滿洲非國,所以中國不亡。”(37)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264頁,第264頁,第265頁。那種將朱家明朝滅亡視為國家滅亡的說法,是囿于儒家君臣大義,并將之與奇異的種族主義結合,這便是排滿說的主要理論基礎。

在楊度看來,滿族已進化到宗法社會,但還沒有發展出國家觀念;將君主等同于國家的看法是儒家之君主國家說,而非種族國家說。但滿族入關之后,已退化為不耕不稼之人群,反而造成種族競爭力的衰退。楊度認為滿族應該融匯于漢族,放棄其入關之后抑制漢人的失敗政策,漢族人也應該放棄民族主義。而滿族人之所以要堅持民族主義,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要保持政治上的特權,另一方面主要在于要保持他們因政治特權所帶來的經濟上的優勢地位。但基于政治特權所帶來的經濟優勢,恰因為不事勞作而成為他們在新的國家中失去生計自由的緣故。楊度指出,面對社會改革,漢族和滿族人有不同的訴求,漢族人所尋求的是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而滿族所擔憂的則是生計自由的問題。

在五個主要的族群中,楊度認為漢族的國民程度最高,但尚有家族主義的思想留存,難以發展出完全的國家觀念,從而雖有經濟、軍事和文化能力,但國家責任意識不強。這是因為“西洋家族制度破于封建制度之先,殆封建破,而個人之發達毫無阻礙,故突起直進而出于我之先。中國封建制度破于家族制度之先,今家族制度猶未破,故社會上僅有家長與家人二級,而無完全之國民”(38)楊度:《金鐵主義說》,《楊度集(一)》,第298頁。。

或許是對西方的社會進化論的模式的照搬,楊度對中國社會結構的分析側重于批判家族主義的影響。在關于晚清法律改革的爭論中,楊度也從否定家族主義、肯定國家意識的角度,認為禮教作為家族制度的對應物,應該在現代國家的法律體系中被清除;民族同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固然要設學校和行政管理機構來推進,而法律等暫時要照應當地的風俗習慣,這樣20年以后庶幾可以達成。

這個“醇化”的主體應該是漢族,這是持歷史民族主義立場的章太炎所堅持的。他批評楊度的語言統一觀點說:“彼為金鐵主義說者曰,蒙、回、藏人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必以通中國語為惟一條件。夫能通中國語者,則已稍稍醇化矣。然于中國社會之形態能知其一二耶?情偽不知,利病不審,坐而論到則勿能,縱令隨眾予奪,亦如投鉤何異。”(39)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264頁,第265頁,第265頁。在章太炎看來,這些少數民族的選民即使了解中國語,對中國內地的情況也并不了解,讓他們投票決定議案顯得過于隨意。至于楊度所提出的設立“代議士”的主張,也與追求平等毫無關系。“專以言語同化者,必不足以參通國之政也。”(39)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264頁,第265頁,第265頁。若議士只是處理各民族地區的內部事務,可能還能發揮作用。滿族人的漢語水平得到楊度的肯定。但在章太炎看來,語言程度和政治參與能力并不成正比,因為滿族人長期不事勞作,對民生并不了解,需要等革命成功之后,剝奪他們的特權,退就農耕生產,才有資格參與中國之政治。“金鐵主義論者一與僅知語言之滿洲人,再與僅知語言之三荒服人,夸言平等而忘利害中失之端,其癥結非難破也。”(39)章太炎:《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第264頁,第265頁,第265頁。

中華民國成立之后,五族共和成為處理多民族國家的一個基本策略。略顯吊詭的是,雖然革命派所推動的排滿革命取得勝利,但新的國家在民族問題上所延續的是改良派的多民族融合的“中華民族”的觀念。在辛亥革命之后,多民族融合的“中華民族”觀念,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黄色片网|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 最新国产在线|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自在线拍|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男人在线| 国产91精品久久| 秋霞国产在线| 伊人成色综合网|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国产在线专区|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青草视频久久| 无码在线激情片|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青青久久91| 色婷婷狠狠干|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欧美a在线看|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高清|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2020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91亚洲影院| 国产在线专区|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亚洲va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va视频| 深爱婷婷激情网|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91九色视频网| a国产精品|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特级毛片|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欧美成人区|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91青青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