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勉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
法治社會的建設作為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部分,可以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更能夠展現中國的現代化治理能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作為規劃實施的重點,“七五”普法對法治宣傳教育的要求進一步具體細化,提出法律進學校等活動?!鞍宋濉逼辗ㄒ巹澆粌H肩負起其“分內”職責,更承載著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使命。高校學生的普法教育是權衡普法工作成果的指標之一,要想強化學生的法律素養與法律教育,就要突破傳統普法局限,將法治教育逐步常態化。在高等院校系統中,圖書館是重要的結構單元,也是現代化法治活動的載體。[1]經過多年的發展,從最初的“圖書資料情報中心”起步,其定位不斷升級改變。對于“文獻信息資源中心”的高層定位,也強調了高校圖書館的資源性特征,其已經成為信息集中空間。但此類圖書館的法治教育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沒有結合校園法治教育,新時代下的法治理念沒有得到有效踐行,沒有對普法活動作出積極響應。強化高校圖書館的法治建設是當下迫在眉睫的任務,結合時代發展,重新正視高校圖書館法治建設存在的不足,構建現代化的高校圖書館法治建設措施,完善法治教育體系與管理機制,從而推動高校圖書館法治建設的優化和完善。
法治國家最鮮明特征就是國家成員具有穩固的法律意識、堅定的法律信仰,法治的高校圖書館也是同理。[2]但是從我國高校圖書館法治教育現狀看,不論運行層、管理層還是服務層,都存在法治意識薄弱,法治教育根基不足等問題。雖然政府出臺了諸多法治教育的規范性文件,但是具體到高校圖書館的法治教育卻很少涉及到,有關高校圖書館的法治研究多數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即便是高校圖書館高層管理人員也鮮有對法治義務與責任有深入了解之人。
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個組成內容,也是教育大系統中的關鍵一環。高校圖書館“坐擁”大量紙質文獻、數字文獻、信息資源等優勢,卻未能將其優勢轉化到法治教育建設之中。在“全國法制宣傳日”等節點,部分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優勢以及場所優勢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不利于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與“八五”普法規劃在高校范圍內的貫徹落實。不僅如此,多數高校的法治宣傳均由高校黨委或是專門的法律事務部門“操刀”,圖書館在法治教育中主動參與度或是協助參與度很低。一方面,源于高校法治教育的總體規劃中思慮不詳,對圖書館的自身特點缺乏理解,將圖書館排除于法治教育建設序列之外;另一方面,體現出高校圖書館的教育功能長期弱化,有關法治教育的功能也隨之弱化,很多高校僅將圖書館定位為文獻資料部門,而有關法治教育的重任就被傾斜到高校教育部門,法治理念推廣的機制局限化。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中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高校圖書館職能作出定位和詮釋:它兼具教育和信息服務雙重職能,秉承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為社會培育更多全面發展的人才。[3]然而在現實中,高校圖書館的教育功能的施行并不凸顯,且逐步演變為將文獻資源提供給師生讀者的單一性圖書信息中介單位。法治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圖書館教育功能逐步弱化的進程中,從一開始也未能得到更多的關注。
推進新時代高校圖書館法治建設深入發展,將其植入到高等法治教育規劃布局中,具體建議:其一,明確高校圖書館法治教育的定位,實現法治教育意識和思維知行合一,根據高等教育宏觀戰略做好高校圖書館法治教育的頂層設計,基于問題導向,以依法治國為指引,突破高校圖書館的現狀。其二,法治教育除了要尊崇法律法規之外,還應該明確法治定位,注入法治思維,以此還原高校圖書館的教育本能。完善管理機制和領導機制,從而打造多維度、多渠道、多治理的新教育生態圈,將高校圖書館法治教育與高校法治教育融合一體。其三,高校圖書館也是建設校園文化的場所,不論是基于其本身還是從校園發展,都應該形成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豐富圖書館功能,優化知識空間和信息環境,將高校圖書館法治教育職能凸顯出來,將其轉型為服務、教育相容的場館中心。在實踐中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培育學生,讓其樹立法律素養和法治意識,從而起到標桿作用,為構建法治校園增加一份力量。
調研發現幾乎大部分高校的法治教育以黨委部門或法律事務部門開展,活動方式單一,校內其他部門與之溝通少,互動少,無法實現資源共享。[4]針對上述問題,可作出如下調整:健全法治教育協調系統,吸引更多優秀部門與人才,建設以黨委為核心,高校圖書館為輔助的共治系統,各二級學院黨委共同參與的多面式法治教育協調體系。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要想取得顯著的成效,離不開法治教育工作者的直接推動和具體實踐。高校教育者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圖書館教師可以通過間接方式或直接方式,對學生實施法治教育,明確教育目標,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找到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法治知識傳輸給學生。法治教育關鍵在于師資人才,要培養、選任優秀專業的教師人才,踐行全方位、全面的法治教育。通過優化法治教育師資隊伍,選用具備扎實的法治理論功底和與時俱進的法治專業素養、具有法學專業背景的人才,以此組建法治教學隊伍,承擔法治教學的重任。
大學生們是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最終受益者,且這種受益是終身的。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改變以往單一的、抽象的以及枯燥的理論傳輸模式,結合實踐案例,讓學生提高主動參與的激情,自覺學法,科學用法,主動護法,尊崇守法。[5]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優勢,一方面,利用自有的法治教育隊伍向在校大學生開展法律信息服務,根據“八五”普法規劃實施大綱內容,組織政策解讀,法律實踐活動,完善相應的信息服務,根據收錄的中外資料,匯總索引,整理出結果。結合學生需求,組織專業教師對其實施一對一法律輔導,幫助大學生使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可聘請校外精英充實高校法治教育隊伍,通過舉辦法治教育講座等形式,熏陶和影響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為高校法治教育增色添彩,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
高校法治教育建設在“八五”普法規劃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法治教育實踐是永無止境的,精準解讀政策,把握實時變化,理性進行工作改革。對于高校圖書館法治教育改革是一場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結合法治教育內容,轉化教育理念,豐富教育方式,穩定師資隊伍,優化教育環境,為高校圖書館的法治教育轉型發展做好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