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瑤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
當前,學校和家長們越來越推崇“唯分數論”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中科院基礎教育研究院王金戰院長曾在其《英才是怎樣造就的》一書中指出:“你不能讓西紅柿結出蘋果來,西紅柿就讓它結西紅柿,蘋果就讓它結蘋果,每個結果都有其價值,沿著強項成長,每個學生都是最優秀的。”“教育不是灌滿,而是點燃。”班級活動,是學校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夠讓學生發現自身優點,在活動中鍛煉實踐能力、交往能力,實現自我成長,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班級活動還有利于班集體的建設,良好的班風會使集體凝聚力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大大提升。目前,班級活動正在朝向創新化、信息化、全面化發展。筆者通過對班級活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闡述分析,提出了幾點創新思考。
班級活動是指整個班集體為了滿足全班同學及老師的需要,在全班范圍內有目的地進行相互配合的活動。一般由班主任進行引導教育,學生組織設計開展各種有意義的主題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釋放天性、展現自己、團結同學、互幫互助。
1.班級活動有利于學生個人成長,發現自身優點
在活動準備過程中,學生選擇擅長且感興趣的活動,并且在活動中有所展現。學生是班級的主人,也是活動的主導者,在參與、設計管理的過程中,增強了獨立思考與協同工作的能力。
2.班級活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
學生處于增強體魄和增長見識的時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在活動過程中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事物,通過與不同的人或事的接觸,獲取經驗與知識,增長見識,培養思考能力。
1.班級活動有利于良好班風的建立
舉辦多種多樣的班級活動能促進班風學風的形成。比如,在剛開始接管一個班級時,發現學生衛生習慣未養成,也不知道怎么能將教室清掃干凈。這時,我們就可以開展“清掃比賽”,每天放學由一個小組清掃,次日由其他小組打分,當全班同學都參加完清掃活動后,選出前三的小組給予獎勵。通過這個比賽,同學們意識到雖然教室是學校的“小家”,卻是我們的“大家”,“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2.班級活動有利于班級品味的提升
學生在活動中更能增強使命感、榮譽感、自信心。每一次升旗,每一次清明祭掃,每一次運動會,學生都以最好的狀態亮相,會收獲全校師生的肯定,家長的贊譽,也能感受到在班級的歸屬感與自豪感。
1.融入社會,進行學習
學校開展活動多半是按照節日的順序確定主題。比如,植樹節舉辦“擁抱春天,播種綠色”的主題活動;教師節舉辦“老師與我共成長”的班級活動等。學校按照社會習俗找尋適合學生舉辦班級活動的主題,使學生得以與社會接軌,具有教育意義。
2.增強學生的社會性技能
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在“舊物互換”活動中,學生把自己閑置的物品與他人的交換,培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體會公平交易、分享資源的快樂。學生可以通過活動感受生活、結交朋友,還提高了對能源、資源及環境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道德觀
學校定期會開展德育活動,有些內容是基于當下的社會現狀,比如“掃黑除惡”。有些主題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而確定的,旨在培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個人思想品德。活動主題有“誠信是做人之本”“文明禮貌我先行”“懷有一顆感恩的心”。[1]
1.活動形式單一,內容模式化
大部分班級活動,以普通班會形式展開,按方式可以分為課內、課外活動;按內容又可分成文藝活動、勞動活動、綜合活動等。我們現在僅僅完成了學校規定的必須完成的活動,并沒有針對班級的個體性、特殊性設計的活動形式。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體現班級活動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班級活動有時未真正涉及主題,內容單一乏味,流于表面,有內容照搬之嫌。現有的班級活動內容比較模式化,固定化,局限于文明禮儀、安全衛生、校規校紀、文化節日這些素材,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活動主題并沒有新的突破。
2.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班級活動常常由教師主導,學生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在班級活動中,大多數教師仍沿用“教師教,學生學”的常用手法,一手包辦活動,指揮學生,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明確班級活動的目標,了解育人作用,讓學生參與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評價這一整個過程,以發揮活動的最大效用,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達到教育的目的。
3.設備老舊,無法創新應用
班級活動提倡教師和學生離開課堂,走向戶外。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小學班級活動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沒有專門的器械室和活動場所,有些活動受班級場地限制無法開展,教師只能利用田徑場、走廊等場所進行活動,無法開展對場地要求較高的活動。
學生是班級活動的主體,也是受益者。班級活動在小學的開展并不是特別順利,也不受關注,這種忽視不僅來自老師,而且更大程度來自學生自身。學生沒有意識到班級活動的重要性,一味想提高成績,認為班級活動無益于學習成績的提高,思想上不重視、行動上不積極。
學生沒有在活動中把握機會提高自己。不管開展什么樣的班級活動,學生只要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一定會得到學習、鍛煉的機會,提高實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達不到鍛煉目的,還耽誤了學習時間,得不償失。
1.沒有發揮學生主體性
班級活動仍然是教師組織的活動,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班級活動是學生體會、實踐、總結、反思的過程,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決定了活動的成敗。有些同學參與活動,僅僅是走過場,應付了事,不愿意接受真正有挑戰性的任務,也不能從活動中得到歷練。教師是班級活動的發起者和引導者,只有學生在班級活動中任務均等,保持平等,才能進行有效溝通,得到鍛煉。
2.缺乏專業指導,缺少規劃
班級活動缺少專業老師的指導,內容脫離學生實際。教師的素質沒有達到專業的標準,活動設計不能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經常會被動地進入一個自己不感興趣、也不了解的活動中,耗時又耗力,沒有體現班級活動的價值。
學校對于班級活動沒有硬性要求,缺少規劃。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有一系列的規劃,但對班級活動沒有嚴格的章程、評價機制,因此班級活動就會出現目的不明、計劃不強、主題不鮮明的情況。
社會上以分數高低評價學生與老師、學校,致使非主科課程越來越不受重視。學校及家長只關注與升學、成績有關的信息,自然影響學校教學重心的轉變。多方的忽視,造成了班級活動的開展永遠滯后于學生的學習。
學生安全是學校最基本的保障工作,一旦發生安全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學校和老師。學校怕多生枝節,索性減少班級活動。[2]
1.創新評價獎項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校和家長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導致學生也以成績高低來評價自己。我們應該改變評價標準,在班級活動實踐中設立多個獎項,比如“最具潛力獎”“勞動小能手”“進步之星”等,來發掘學生多方面優點,而不讓學生只專注于學習。
2.循序漸進參與活動設計
在舉辦班級活動的過程中,要不斷接受新型理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意識到活動的重要性,除了學習,還可以通過活動提升自身能力。比如,低年級學生由教師帶領活動、學習組織活動的流程;中年級學生可以嘗試參與設計活動的幾個部分;而高年級同學可以嘗試策劃整個活動,逐步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參與策劃的能力。
1.擺正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要摒棄“教師至上”的觀念,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制定班級活動計劃時,充分發動學生共同思考、集思廣益。學生了解班級實際情況,根據階段性目標制定活動內容,討論活動方案,教師適當引導,確定最終方案;不僅使計劃切實可行,還能讓學生發揮自主性,主動完成計劃。
2.創新班級活動,加強理論指導
進行班級活動創新,要以學生為主體,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一步步展開,要有專業的理論基礎、豐富的活動經驗,還要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采集前沿信息,創新活動方式。
3.周密規劃班級活動
學校應在每個學期、每個學年制定周密的計劃,保證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能接受德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確定每學期活動的主題,并給予每個班可以自由發揮設立主題的機會,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校設定的主題內容也應由淺入深,達到提高學生身心發展能力的目的。
1.學做結合,參與社會活動
要從社會層面倡導“學做結合”,不能只提倡“唯分數論”。班級活動的舉行不能局限于每年的傳統活動,應該通過身邊的人和事,敢于聯想和創新,把一些優秀的社會活動引進班級,比如可以參照“感動中國”任務評選、中國詩詞大會等模式創新活動,既增添了活動內容,又增強了活動意義;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弘揚了社會主流價值觀。[3]
2.嚴格落實安全管理
學校還要加強學生的安全管理,既要保證活動的創新性,也保證學生的安全。如果做游戲,就要對各環節考慮周全;如果是社會實踐活動,就要考察實踐地點和沿途的安全指數是否達標。總之,學校應規劃好班級活動,保證活動的安全性。
本課題以現階段小學對班級活動的態度為切入點,了解到班級活動的形式、內容及舉辦方式還存在一定問題,從而影響活動效果。多方調查后發現,導致班級活動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學生、教師、社會大眾這三方面。針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對策,比如在學生層面,改變評價標準,提高實踐能力;從學校角度,擺正學生主體地位,加強理論指導,進行活動規劃;從社會層面,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保證活動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