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臣
小站,位于天津東南部,海河下游南岸。因小站地區土地資源豐富,經濟繁榮,各朝都曾在小站駐軍囤糧。自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屢戰屢敗,清政府為改變現狀,對舊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展小站練兵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胡燏棻受命編練定武軍,1894年駐屯馬廠,1895年9月移駐小站。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1月,經督辦軍務處奕?、奕劻親王和軍機大臣李鴻藻、翁同龢、榮祿等聯名保薦,光緒帝批準,袁世凱赴小站接任,編練新建陸軍。自1895年編練新建陸軍開始,至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奉命移防山東操演行軍陣法為止,袁世凱在小站以德國軍制為藍本,制訂了一套以近代陸軍的組織編制、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糧餉制度等為內容的建軍方案。
設立武備學堂是軍事教育正規化的實踐平臺,加強軍事技術訓練是推進軍隊近代化的主要內容,加強思想教育是控制軍隊的重要手段。三者相輔相成,構成了袁世凱小站練兵軍事教育改革的基本內容。
在小站練兵軍事教育改革的各項措施中,設立學堂是袁世凱最為重視的一件事。他在上書督辦軍務處時寫道:“章京擬呈練兵要則第四條曾有亟設學堂,造就將才,分班出洋游歷各語。到營后,查看情形,尤覺設立學堂為練兵第一要義。現必須趕為作養,多多益善。”〔1〕因此袁世凱將設立學堂培養人才作為重要抓手來改革軍隊。
1896年新建陸軍行營兵官學堂和講武堂在小站建成,成為培養軍官的重要場所。學堂由朝廷每月撥款六百兩白銀作為經費,學生可以借閱圖書,學堂統一配發軍服,學生除領取各營發給的餉銀外,還可每人每月領取一千文的菜錢。正如袁世凱所寫,學堂中“有教習以為師,有儀器以資其用,有圖冊以恣其瀏覽,給爾餉糈,贍爾衣食。”〔2〕
教習是學堂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袁世凱對于中外教習的聘用十分重視。新建陸軍設有教習處,其中有洋員十三人,其中在行營兵官學堂中任職的包括德文學堂中管帶工程營洋員魏貝爾為總教習,馬隊學堂中馬隊教習洋員曼德加教以測繪、武備各學。在德文學堂中,由督操營務處德文學生縣丞景啟充當監督,考選北洋武備優等學生分充內堂外場幫教習。炮隊學堂中段祺瑞充當監督,兼代理總教習。步隊學堂中派梁華殿充當監督、兼代理總教習。同時在講武堂中分派王世珍、孫鴻甲等作為教習“認真講解,切實考詢,并飭令預為妥籌辦理在案”〔3〕。
學堂之中對于考核獎懲有著明確的規定,學生每月、每季度都要考試,每日的功課、分數都要計入月考的分數中。月考成績分等評定并且進行張榜公示,優異的學生可以領取賞銀,發給功牌,在周年大考后匯請褒獎。學生在季考連續三次獲得優等,如果有空缺的哨官哨長則可以直接充任;如學生學業還未完成或年齡太小,則可以增加薪水,以示鼓勵。月度、季度的考試獎賞由袁世凱自掏白銀二百兩。袁世凱勸勉學生道:“學堂中季課有賞,大課有獎,學優有保舉,以為進身之階,學成有憑照,以為出身之地,爾不勤學,于心何安。”〔4〕
袁世凱在教育將士時十分注重培育他們時刻忠于朝廷,忠于自己。他認為將領首先要培養忠誠的品格,做官則應當稱職,受祿則應當圖報。他教育官弁“務當時時以朝廷為念,事事以主將為心,絕不當執私見而昧公義,挾小嫌而忘大體”〔5〕。 而對于士兵來說,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讓他們認識到朝廷重餉養兵,自然應當忠于朝廷,感激天恩,為國雪恥。《勸兵歌》中就寫道:“為子當盡孝,為臣當盡忠。朝廷出利借國債,不惜重餉來養兵。一年吃穿百十兩,六品官俸一般同。”〔6〕士兵要時時刻刻懷著與百姓同仇之念,為朝廷雪恥之心,在出征作戰時奮勇殺敵。即使還未出征,為國作戰的意志也不能有絲毫松懈。士兵更需要敬重官長,平時應當“如子弟之敬父兄”,戰時應當“如手足之捍頭目”。
有勇尤貴知方。由于中國的舊有將弁多行伍出身,勇氣可嘉,但不注重知識的學習,因此袁世凱勸誡將領應當有勇有謀,以勇氣來運用謀略,以謀略來增添勇氣,二者相輔相成。提升謀略則需要將領勤學,“如我以一介匹夫之勇欲當其狡展不窮之術,我拙彼巧,勢必難支”〔7〕。他告誡將領“毋師心自用,毋畏難茍安,毋一得自矜,毋淺嘗輒止,收學古有獲之益,免不學無術之訾,則庶幾矣”〔8〕。他教育士兵應當“以遠大自期,倘或不知檢束放蕩邪僻,使同儕目為敗類,途人斥為無賴,既壞品行,尤玷軍聲。惟各懷廉恥,謹守法度,或推為仁義之師,或號為君子之兵,人莫不望而敬之,稱而頌之,美譽流傳,光榮匪 淺”〔9〕。同時,戰陣攻守是士兵的本分技藝,因此更要勤奮操練,才能有所收獲,運用自如,可以保衛自己,保衛國家,博得功名富貴。
袁世凱認為清軍之所以屢戰屢敗,就是因為官弁在平常不懂訓練之法,導致戰場上不會指揮,敵軍官弁在訓練中都親自指揮,且敵國將領大多學堂出身,深知教練之法,平時的訓練課目在戰場上可以發揮作用,臨陣從容不迫,而我方將領訓練時只將任務交予教習,官弁不知如何臨陣調度,教習在作戰時又不領兵參戰,訓練與作戰脫節,因此軍隊遇敵則受殲。因此,袁世凱要求將領在平常也要躬親教練。雖然創練之初,難免需要洋人教習進行指導,但是等各官弁“業經從學,練有成規,又何可始終隱忍,樂旁貸而忘己責”〔10〕。各統兵將弁應當時刻做好臨戰準備,牢記戰法戰陣,以免臨陣慌張失措。況且新建陸軍已經操練多年,當遇到征調,將弁更無推諉塞責之理。
行營兵官學堂分為德文學堂、炮隊學堂、步隊學堂和馬隊學堂,每一學堂分別設有專門課程,力求培養各種專門人才。德文學堂學生學習德國語言以及武備,同時學習漢文,學成之后送往外洋留學,學習西人兵法戰陣。炮隊學堂學生學習漢文、測算、輿圖、壘臺、炮法各學。步隊學堂學生學習行軍、兵法、測算、繪圖、槍隊攻守各法。馬隊學堂學生學習測繪、武備各學。德文學堂學生學成后可到外國留學,后任各級軍官,步、馬、炮三學堂學生兩年學習結束后,可以直接充當官弁。
袁世凱教育各級官弁要追求上進,認真學習打靶、行軍、對敵作戰等各類學問,在軍中建功立業,以殺敵報國。“爾諸生多少年英俊,將來成就,正未可量,今茍習于浮囂,怠于上進,即不體本督辦裁成之雅意,獨不為一生功名事業計乎?為此傳爾學生等,自是以后,務各洗心改轍,力求精進。”〔11〕
新建陸軍中所有操練均以德國陸軍為模板,由洋人教習進行指導,并由官弁監督。其中號令操法等,都按月刊發為課冊,同時考慮到軍中的兵丁多不識字,便將其中一些篇目制成押韻的歌詞,供兵丁背誦,如《偵探歌》中記錄了探知敵情所需要掌握的技巧,如何刺殺敵人哨兵,如何防地雷,選擇何處進行偵察等內容。《對兵歌》中則教授了駐扎營地時的隱蔽、保密、暗語等事項。《行軍歌》中記載了行軍過程中如何應對敵人,采取何種戰法、隊形等。同時將需要了解的訓練方法編成問答的形式,如一般士兵都需要掌握的《行軍規矩問答》《臨戰要則》,步隊中需要掌握的《槍件問答》《發槍問答》,炮隊中需要掌握的《查驗各炮法》《試炮說》等,兵丁均需熟練背誦。其后的考核、晉升官長頭目,都以這些科目為準。倘若兵丁熟于操練,也有機會在北洋武備學堂中充當教習。
小站練兵作為晚清軍事變革的一次重要嘗試,既是對中國傳統練兵方式的繼承,也是對西方先進軍事教育理念的吸收,呈現出軍事教育近代化的趨勢。
“在兵家與其他諸子互補兼容過程中,兵儒合流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一大特色,這種兵儒合流文化形成了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兵儒合流對于中國古典軍事文化構建的意義從主導方面而言是積極的。”〔12〕兵儒關系一直是中國古代、近代軍事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軍事史中,兵家與儒家逐漸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戚繼光、曾國藩、胡林翼等人都是中國典型的儒將形象。袁世凱編練新建陸軍,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曾國藩、胡林翼治兵的經驗,用儒家傳統的君臣父子以及忠義孝悌的觀念對官兵進行思想教育。士兵之間應當相互關愛,相互幫扶;士兵要尊重、愛戴、依靠官長;將領之間應當和睦相處,對朝廷忠誠,不可為圖個人利益而損害朝廷利益。士兵的糧食、衣物、餉銀都出自百姓,因此士兵應該愛護百姓,這也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
但由于袁世凱本人軍人政客的形象,使其對士兵的教育中體現出很強的個人依附傾向。袁世凱并沒有向將士清楚地闡明家國大義,以及“仁戰”“義戰”等儒家的戰爭觀,而是更多通過有功有賞,有勞有酬,受朝廷、統帥俸祿,為求博取功名,因此要盡忠賣命的方式,對部隊進行控制,這也是新建陸軍無法成為新式軍隊、無法擔負起救亡圖存大任的最大障礙。
“照得此次軍興,不乏猛將,然戰無不敗,守無不失,其故何也?良以敵兵依照西法,訓練甚精;我軍仍拘舊習,不思變通。彼巧我拙,彼利我鈍,遂致莫能相抗。夫無勇固不足以御敵,而徒勇亦斷難以制勝。時至今日,講求西法,實屬刻不容緩。”〔13〕甲午戰后,袁世凱就向盛宣懷建議:“宜速延名教習, 募學徒千人, 教兵官認真講究西法, 另改軍制。為將來計, 此軍務決非老軍務所能得手。”〔14〕新建陸軍中的教育起初都是模仿德國軍制,主要由教習處的十三名洋員教習負責新建陸軍的教育訓練,因為學堂課程教授西人兵法,所以學堂中洋人特別是德國教習的聘用至關重要。正如督辦軍務處奏稱:“至應用教習洋員,最關緊要,應由臣等咨會出使德國大臣與德國外部選商聘訂,其人數、銀數,均按該道所擬合同辦理。”〔15〕其中,有參贊營務兼教練巴森斯;施壁士、伯羅恩任德操教習;騎兵教習兼稽查曼德;炮隊教習祈開芬;德文教習慕興禮;魏貝爾教授禮節和軍械的稽查;高士達負責號兵樂隊教習。新建陸軍中以西法操練部隊,用西學培養官弁,促進了清末軍事教育向西方的學習。在戰法、戰陣、訓練方式、武器裝備、教育理念等多個方面有效推進了軍事教育的近代化。
袁世凱注重運用嚴格的軍法、嚴明的軍紀來管理教育部隊。袁世凱制定了十八條斬律,并且規定了學堂、訓練場的紀律。此外,袁世凱還規定了嚴格的禮節制度,對于舉手禮、舉槍禮、稍息、立正等基本的隊列動作都有了規定,促進了新建陸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同時,學堂中對學生也有著嚴格的紀律約束。行營兵官學堂中制定了22 條堂規、講武堂中制定了12 條堂規來約束學堂學生。學生在學堂中應當嚴格遵守紀律,其中行營兵官學堂條規第四條就規定:“學生均系本軍兵弁,應恪守營規,并將本督辦所訂訓條律令,熟誦牢記。如有過犯,除幼童量加戒斥外,余仍按軍令責辦。”〔16〕
這些規矩涉及方方面面,在課堂紀律上,行營兵官學堂要求學生按晝夜長短規定起床時間,與操課時間相契合。每日操課內容、時間、次數都由課單規定,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集合入場,不得延誤。在課堂授課時應當端坐靜聽,有不能理解的問題,應當前去教習處詢問,不得隨意發言,不得四處走動,在休息的時候方可喝茶告便。講武堂中則要求“各官長在講堂內,不準隨便亂會,亦按兩翼分坐兩邊,再按各營,前后左右各隊,左中右各哨,挨次列坐”〔17〕。各項條規的制定讓小站練兵中的軍事教育向近代化、正規化轉變。
小站練兵是晚清軍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加速了軍事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但也無法擺脫地主階級軍隊的局限性,仍然無法發揮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
“曰練兵練兵何先,曰儲將儲將何道,曰興學于蒞軍之初即創設德文步炮馬隊各學堂,其為國家培人才,為天下開風 氣。”〔18〕袁世凱始終把軍事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并一再勸誡官弁學生:“思中邦之弱非由于我武不揚乎?則當知恥。外國之強非由于彼學之日盛乎?則當知奮。知恥知奮方能成才,能成才方能致用,能致用方能建功立業,雪國恥,紓敵患。”〔19〕袁世凱十分重視讓軍官接受學堂教育,對學堂學生進行專門教育培養,頗有成效。1898年 榮祿奏稱:“ (袁世凱)輪調各生, 親加考驗, 所學兵法、戰法、算學、測繪、溝壘、槍學、炮學、操法及德國語言文字, 均能洞悉窾要,日臻精熟。”〔20〕同時在選拔軍官、教習、監督時,大量任用武備學堂出身的學生,參與教材編寫,操練考核,以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等人為代表的武備生不僅在新建陸軍中擔任要職,日后更是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中的重要人物。
小站練兵中,袁世凱將改革教育作為改革清末軍隊的重要手段。他認為清軍與列強存在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清朝缺乏懂得近代戰爭的人才。其他各國將弁重視武功韜略,大多學成于學堂,專習兵法,兼學繪圖、測算、軍械等技藝,以備戰爭之需。在軍隊中擔任軍官后再進行輪訓,重新回到學堂學習,讓軍官的學問與實戰經驗并進,提高部隊戰斗力。而清朝將弁多為行伍出身,缺乏系統的近代軍事知識教育,往往只憑經驗行事,恪守古法,而又驕傲自滿,難以適應近代戰場。因此,袁世凱大量吸收西方近代軍事教育經驗,培養德文學生學習西方語言文字,在學堂設置上大量參考德國陸軍學堂,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聘用西人教習來引入德國陸軍操練方法,教育官弁分科目掌握西方練兵方法,進而指導士卒,使部隊在裝備運用、戰陣隊形的訓練上有章可循,讓將士具備行伍經驗的同時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向近代軍事作戰需要靠攏。小站練兵中的學堂設置、操法戰陣、規章制度等成為清末軍事教育改革的經驗,為之后的軍事教育所借鑒。
新建陸軍中,無論在教育官弁還是士兵時,都堅持“道必師古”〔21〕的精神教育,始終以灌輸封建思想為指導,用“人之生死皆由命數”〔22〕、“如再不為國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23〕等思想來麻痹士兵。在課本中多以古喻今,綱常為本,學生在學堂中仍需抄錄經史,抄完功課后,呈請漢教習圈點句讀,講解文義。在價值觀上,袁世凱對于士兵的教育是在營中遵規守紀、勤奮訓練,自然就能升為頭目。而官弁則是可以得到主帥賞識,謀求功名,仕途升遷,加官晉爵,通過個人掌握士卒前途命運(個人效忠)來使部隊置于自身控制之下。這也就讓小站練兵中的班底成為袁世凱日后進行封建統治的左膀右臂,使新建陸軍在性質上仍然無法脫離封建個人依附式的地主武裝的形式,無法成為為國家、民族根本利益而奮斗的武裝力量,這也是新建陸軍教育中最大的局限性。
【注釋】
〔1〕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一,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68、69 頁。
〔2〕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4 頁。
〔3〕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二,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175 頁。
〔4〕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4 頁。
〔5〕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23 頁。
〔6〕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四,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310 頁。
〔7〕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6 頁。
〔8〕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7 頁。
〔9〕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0 頁。
〔10〕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8 頁。
〔11〕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四,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367 頁。
〔12〕郗孟祥:《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構成要素及特征探析》,《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 期。
〔13〕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四,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301 頁。
〔14〕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三:《甲午中日戰爭》上冊,第326 頁。
〔15〕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一,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67 頁。
〔16〕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一,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73 頁。
〔17〕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二,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175 頁。
〔18〕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4 頁。
〔19〕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4 頁。
〔20〕朱有 :《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 輯(上),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3年版, 第 541 頁。
〔21〕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2 頁。
〔22〕袁世凱:《訓練操法說析圖說》卷一,光緒二十五年九月,第10 頁。
〔23〕袁世凱:《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卷四,光緒二十四年九月,第3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