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東
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學者,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三秦大地、初冬時節,大家遠道而來,齊聚西安,舉行紀念張載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我謹代表國際儒學聯合會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學者表示誠摯問候!
陜西自古以來鐘靈毓秀、英才輩出,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與傳承地。西安作為中國十三朝古都,還是貫穿亞歐大陸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這片熱土不僅見證了中華一統、多民族團結進步的繁榮景象,也見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多彩篇章,呈現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價值與智慧。六年前,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儒聯第五屆會員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習主席的講話高瞻遠矚,不僅對本次會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為今后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和文明交流互鑒指明了方向。
張載作為儒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標志性人物,是一位識見閎通、超邁前賢的思想家。他在國家外有侵擾、內有紛爭的歷史條件下,創立了同“濂學”“洛學”齊名的“關學”,為宋明理學的發展做了重要的奠基工作,把中國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對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探索、對于治國理政的睿智思考、對于教育教化的精辟總結,都是超越前人、服務于時代的。他留下的一系列深刻洞見,千百年來傳頌不衰、深入人心。
張載是一位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實干家。他以強烈的家國情懷,為文化傳承使命與治世理想的緊密融合開辟了新境界。他在學術上積極開拓,又奮發有為,籌劃邊防,嚴明政令,推行德治,改善民生。他提出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僅是宋代儒學的精神原點、邏輯起點、價值支點,也是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理想和經世致用精神的綜合呈現。
張載是一位胸懷天下、卓有建樹的教育家。他秉承學貴有用,反對空知不行,創立了篤行踐履的新理念。他繼承和發揮了孔子教育思想,在關中興教,使“關學”大盛。他倡導以德育人,注重立志向學、道濟天下,主張教育如時雨之化,適時而教,當可而告,與中國今天所強調的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著共通之處。
張載的思想不僅啟發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且傳播到中國以外許多地方,對東亞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女士們、先生們: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百年”的交匯點上。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但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仍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人民都是極為嚴峻的考驗。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對進軍第二個百年目標作出重大部署,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世界上一切有識之士都以無比巨大的興趣,關注中國新一輪發展前景和治國理政經驗,期待從中華五千年文明中汲取解決當今世界難題的智慧與力量。
此時此刻,張載思想的當代價值更加凸顯,我們研究張載、研究儒學,不僅要保持探求真知、啟迪洞見的熱情與執著,更應當懷有對天地生民的敬畏、對萬世太平的向往、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弘揚其經世致用、匡時濟民的政治主張,文以化人、崇禮貴德的道德理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成果;不僅是為了繼承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榮辱合一、天下為公的大愛境界與高遠追求,更是為了勇擔人文學術的道義,為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貢獻智慧力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一個和平繁榮、“萬世太平”的美好世界。這里我有四點倡議與大家分享。
第一,我們要弘揚張載的“橫渠四句”的精神內涵,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華文明經歷了五千多年發展變遷,是世界幾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始終一脈相承的人類文明。張載的“橫渠四句”是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和博大氣象的高度概括,是對中華文化所滋養的志士仁人稟賦與使命的精辟總結。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正是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等關系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上不斷求索、不斷發現,與其他文化不斷交流,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及其所孕育的中國智慧。沒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沒有中國幾千年的發明創造及其貢獻于世界,人類文明就失去了重要支柱。2016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高度評價了張載“橫渠四句”所體現的精神,倡導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我們應積極響應習主席的號召,堅定文化自信,順應時代的要求和各國人民的需要,加大對儒學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播力度,博古通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真正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這片人類文明花圃中的絢麗花朵開放得更加燦爛,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新貢獻。
第二,我們要弘揚張載民胞物與、萬世太平的崇高抱負,努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和尊重生命、崇尚群體的傳統,有“致太平”“天下太平”的胸懷。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萬世太平”思想,正是體現了中華文化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榮辱合一、天下為公的大愛境界和高遠追求。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現狀,使我們對習近平主席七年前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了更深的感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現實和未來發展趨勢,是東方智慧、亞洲價值在當代的最新發展和集中體現。面對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的環境,以及同時存在的貧富差距、發展鴻溝、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我們應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樹立同一個地球村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自覺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是一個前所未有地接近可以實現“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時代。我們要勇擔道義,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鼓與呼,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為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繁榮作出努力。
第三,我們要弘揚張載觀察宇宙、探索自然的科學態度,為培育現代化國家的科學精神與人文土壤作出貢獻。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極大改變甚至顛覆人們的固有認知和思維觀念,推動人文學術的重大轉型。儒學是社會治理的學問,是改造世道人心、經綸天下的學問,也是建立在古人對宇宙自然的卓絕探索與系統認知基礎之上的學問。生活在11世紀的張載,在天文歷算及自然科學諸多領域卓有建樹,正是這些賦予了他民胞物與的獨特感悟,也成就了他為天地立心的豪邁底氣。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都將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們要敏銳地捕捉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思潮的涌動,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激發創新活力,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為提升國家經濟、科技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厚植土壤,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不懈努力。
第四,我們要弘揚張載融匯各家、開放包容的博大襟懷,為推動多樣文明交流互鑒樹立典范。張載以“俯而讀,仰而思”的勤奮努力,以通曉百家、博采眾長的淵博眼界,既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又善于吸收、“會通”各種思想文化包括域外其他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從漢唐經學到魏晉玄學,從宋明理學到乾嘉樸學,儒學起承轉合的演變歷程告訴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正是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和吸收異域文明的涌入,才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我們應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積極打破各種交往壁壘,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共同探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道,攜手開創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今天的中國,為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挖掘及古為今用開辟了廣闊空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國際儒聯致力于做儒學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世界文明多樣性的維護者、不同文明對話的踐行者,是聯結彼此共同推進文明互鑒、鑒往知來的橋梁和紐帶。本次會議匯聚了海內外儒學研究的一流專家,衷心歡迎國際上更多的同仁加入我們這支團隊,歡迎在座的各位專家學者和新老朋友同我們開展更多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希望國際儒學界和學術文化界以這次紀念張載千年誕辰為契機,對中國儒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和研討,并取得豐碩成果!
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