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軍
基層干部、思想骨干必須了解和掌握心理問題甄別相關內容,協助搞好這項工作。在基層實際工作中,基層干部、思想骨干應當能夠正確區分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官兵心理和精神異常情況,防止把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精準有效解決官兵的心理問題。
弄清什么是心理問題、什么是思想問題,是協助搞好心理問題甄別的前提。所謂心理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心理方面出現了問題。心理問題是指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個性化過程中出現的失調、障礙或疾病。其主要表現有: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突然下降,過分緊張焦慮,嚴重缺乏自信,過分內疚自責,抑郁悲觀厭世,經常失眠,逃避與人接觸,懼怕,嚴重煩躁不安等。這十個主要方面的表現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比較容易看出的。臨床心理學把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可疑神經癥、確診神經癥、人格障礙、其他精神障礙等類型。總之,心理問題就是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不能隨意擴大化。
所謂思想問題,顧名思義就是思想方面出現了問題。思想問題,一般是指對社會認識中低級的、錯誤的想法和觀念。由于思想問題有明顯的階段屬性,所以,思想問題具有社會性、政治性、道德性的基本特征。所謂社會性,是指思想問題反映的是對社會的不正確看法,如社會責任意識降低、個人主義嚴重等。所謂政治性,是指思想問題大多與政治問題相聯系,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態度等一類的問題,如政治意識不強、組織觀念弱化、斗爭精神缺失、理想信念不堅定等。所謂道德性,是指思想問題反映的對社會道德認識和行為上不正確的態度和評價,如道德情操低下、追逐低級趣味等。這些基本特征是判斷是不是屬于思想問題的重要依據。
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是不同性質的兩類問題,正確區分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重點要把握三個方面的不同。一是問題性質不同。思想問題帶有明顯的政治和道德色彩,具有社會評價性,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心理問題帶有明顯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一般不具有社會評價性,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但有正常和異常之分。這是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最顯著、最根本的區別。二是表現形式不同。思想問題一般表現為理想信念動搖、事業心與責任心弱化、道德情操低下、個人主義嚴重、對社會看法有偏差等等,在更深層次就是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心理問題一般表現為情緒消沉、焦慮、自卑、多疑、嫉妒等,嚴重的表現為抑郁癥、強迫癥、精神分裂、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也就是說,心理問題表現在心理層面,思想問題表現在思想層面,二者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三是解決方法不同。思想問題解決的方法主要是靠思想教育、思想互助、思想整頓等思想工作的方法,以幫助其樹立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而心理問題解決的方法主要是靠心理教育、心理疏導、心理治療,以促進和維護其心理健康。從這三個方面去區分,相對比較容易把握,尤其是二者的性質不同,是正確區分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的重點。
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聯系也相當緊密,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一方面,心理問題可以加重和固化思想問題,可能成為思想問題的表現形式。心理活動是思想活動的基礎,人是先有心理現象而后有思想觀念,作為基礎的心理出現問題,之上的思想觀念也必然受影響,如不合理的需求、動機不當、興趣低俗等可能就是一些思想問題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思想問題可以引發心理問題,甚至決定著心理問題的方向和內容。思想活動是心理活動的高級階段,它對心理活動有支配作用,思想活動中那些低級的、錯誤的想法和觀念即思想問題,一般都會觸發心理問題的產生。如有的官兵個人主義思想問題比較突出,就可能導致他產生情緒偏激、性格怪僻、不善交往等心理問題。
總之,把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截然分開是做不到的,但是,把二者簡單地混為一談也是不正確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判斷問題的屬性,分析官兵出現問題的主導原因,到底是心理問題還是思想問題,或者是以某種問題為主。要綜合考慮二者的密切聯系,對表現比較復雜、界線比較模糊的問題,要抓住重點、全面認識,協助專業人員進行甄別,既要防止把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也不能把思想問題當作心理問題,精準有效地解決問題。
協助搞好心理問題甄別,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要能夠及時發現、報告官兵心理和精神異常情況。這里的關鍵是要能夠及時發現,也就是怎樣去識別官兵表現的心理和精神異常現象。
正常與異常心理的區分。根據健康心理學的研究,人的正常心理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保障人順利地適應環境、健康地生存發展;二是保障人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在家庭、社會團體、組織機構中正常地肩負責任,使社會組織正常運行;三是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創造性地改造環境,創造出更適合生存的環境條件。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喪失了這三大功能,就可以初步認為他的心理可能異常了。心理或精神疾病都屬于異常心理的范疇。基層干部、思想骨干需要掌握一些常識性的識別官兵心理異常的方法,了解專業性的識別方法,才能更好地進行心理和精神異常的識別判斷。
常識性的識別方法。常識性的識別就依據日常生活經驗來進行判斷,這對于基層干部、思想骨干來說不失為一種簡便可行的方法。一是離奇怪異的言行。比如,有人對你講,“我是國際巡回大使,主管世界所有國家的軍政大事”。又如,你見到一人披頭散發,滿臉泥垢,滿街亂跑。這時,盡管你不是精神科醫生,你也可以判斷,他們的心理和精神出現了異常。二是過度的情緒體驗。如狂喜、過分激動,情緒始終很低落、終日郁郁寡歡,過度憂愁和傷感,對生活的過分悲觀失望、失去興趣等。根據這些日常生活的表現,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他的心理和精神可能異常了。三是自身社會功能不完整。如怕與他人的眼光相對、為此而不敢見人,過分邋遢、生活不能自理等。如果出現這樣的現象,依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也可以認定他的心理和精神出現了異常。四是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如大家都在午休,他卻在走廊里歡歌笑語,還不以為意;深夜去敲別人房間的門,說要匯報思想等。如果出現這樣的現象,也要懷疑他的心理和精神出現了異常。
專業性的識別方法。根據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定義,即“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心理學家提出如下三條原則,作為確定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依據。一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因為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否則,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如幻覺、妄想,都是心理活動背離客觀現實的極端表現。二是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人的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系,這種內在協調一致性,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準確和有效。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在這些方面是協調和完整的,就屬于正常心理;否則,就屬于異常心理。如遇喜而悲、遭痛而樂,就是心理活動失去了內在的協調性,屬于異常心理。三是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如果在沒有明顯外部原因的情況下,一個人的人格相對穩定性出現問題,我們也要懷疑其心理異常了,如外向突然變得內向、很熱情的人突然變得冷漠等。以上三個原則只要有一個出現問題,我們就要懷疑他可能心理異常了,一定要及時轉介到體系專科醫院,由專科醫生進行確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