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鐵 張 博
習主席深刻指出:“不論形勢如何發展,人民戰爭這個法寶永遠不能丟,但要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特點新要求,創新內容和方式方法,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這一重要論述,為開展新時代人民戰爭指明了方向路徑。新時代,信息化武器、智能化武器、新概念武器紛至沓來,戰爭已經拓展到更深更廣的領域。面對發生深刻變革的現代戰爭,人民戰爭仍然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戰爭制勝的動力仍然源于廣大人民群眾。應該加強對人民戰爭本質規律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引導人民為捍衛自己的利益而戰斗,避免人民戰爭的口號化和概念化。通過定期開展人民戰爭演練,不斷創新新時代人民戰爭的方式樣式,提升國家整體作戰能力,才能有效化解危機、懾止戰爭、打贏戰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戰爭能力支撐。
人民戰爭,是指為謀求階級解放或反抗外來侵略,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的戰爭。人民戰爭的組織形式是以人民軍隊為骨干力量,實行主力兵團與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與游擊隊相結合、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相結合,以武裝斗爭為主,各條戰線、各種形式的斗爭相配合的“三結合一配合”體制。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凝練總結出的人民戰爭的基本定位,也是我軍建設和戰爭實踐的重要指導。人民戰爭是時代所需,永遠不會過時。
應對國際戰略形勢變革所需。新時代,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歷史機遇期,我國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快轉變對華戰略,由“接觸—改變”戰略轉向“孤立—對抗”戰略,紛紛在我周邊及境內挑起事端,妄圖扼殺我發展態勢。從南海仲裁案、中美經貿摩擦、香港動亂、抗疫甩鍋等斗爭中不難看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對二戰以來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存在挑戰和重構,也必將遭受國際既得利益集團的整體施壓,面臨政治、經濟、軍事問題交融,民族宗教問題交織,國內外反華勢力勾連的錯綜復雜局面。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認識,把握時代特點,創新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籌劃準備新時代人民戰爭。
正本清源凝聚人心所需。伴隨社會經濟改革變遷,面對各種社會思潮沖擊,部分同志對于新時代的人民戰爭存在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人民戰爭過時論。對人民戰爭理解有誤區,認為過去的人民戰爭是因為我軍武器裝備不如敵人,只能發動人民群眾,打人民戰爭,而現在的戰爭屬于視距外戰爭,甚至認為“戰爭已經從地面走向天空,從有形走向無形,人民愛莫能助”。二是人民戰爭泛化論。表現為只強調人民戰爭的意義作用,不研究人民戰爭思想的作用環境和制勝機理,表現為對人民戰爭的口號化和概念化。實際上,任何戰爭理論,都只是解決了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戰爭問題,但不可能徹底解決全部的戰爭問題。新時代的人民戰爭同毛澤東時代的人民戰爭相比,其時代背景和作用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人民戰爭的真理性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戰爭主體發揮作用的領域范圍和作戰方式。
發展新時代人民戰爭理論所需。認清人民戰爭的不變內核與創新人民戰爭的應用樣式相結合,是人民戰爭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是人民戰爭的正義性、群眾性和暴力性并未隨時代變遷而改變,戰爭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的規律沒有變化。二是人民戰爭的廣泛真理性沒有變化,在軍事理論界被持久關注和深度研究,在世界軍事斗爭領域深刻影響了越南戰爭和古巴革命等戰爭實踐。三是人民戰爭的戰爭基礎沒有變化,大量的軍事實踐表明,人民戰爭是國家或政黨發動人民自覺投入的戰爭,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戰爭,而不是命令人民、逼迫人民進行的戰爭。當然,在信息化戰爭加速推進、智能化戰爭初現端倪的新時代,戰爭呈現方式錯綜復雜、戰爭發動方式隱蔽多樣、戰爭參與軍民一體等新特征,對新時代人民戰爭的戰爭動員體制、戰爭組織形式以及民眾素質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任何戰爭形態都受相應戰爭基礎和組織結構制約。人民戰爭的戰爭基礎和結構,決定了人民戰爭的外部表現形式和整體功能。進行人民戰爭必須具備的條件主要有:一是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人民軍隊;二是必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三是正確的戰略戰術;四是較高素質的人民群眾。新時代開展人民戰爭,還應考慮人民能否認識和接受人民戰爭思想、能否支持參與戰爭進程、能否具備作戰和支持能力等。
深化對人民戰爭的認知理解。脫離了人民的軍隊是沒有根基的,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經歷了數千年的社會演進過程;人民對戰爭的理解和認識,也經歷了從被迫裹挾到主動參與的過程。尤其是現代戰爭中,人民對戰爭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戰爭的走向,影響戰爭結局。革命戰爭年代,我黨經過長期探索,總結出了教育人民、解放人民、依靠人民進行人民戰爭的戰爭觀,通過廣泛動員發動,激活了廣大人民群眾自身的力量,奠定了我黨我軍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厚實基礎。信息時代創新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其前提條件就是要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愛國主義教育,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將絕大多數人民團結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之下。要樹立以捍衛國家利益為己任的國防觀念,使人民充分認識到戰爭的目的在于鞏固和發展人民自己的利益,戰爭涉及陸海空天電網心等全域多維,戰爭與自身生活休戚相關,捍衛國家利益就是保衛自己的利益,通過主動發聲占領輿論宣傳的制高點,深化信息時代人民戰爭的宣灌工作。
定準戰爭利益與人民利益的契合點。人民戰爭的國界、民族、時代可能有所不同,其具體戰法也會有所改變,但真正要發揮人民戰爭的全部威力,必須要清楚戰爭的力量來源于人民,戰爭勝利成果歸屬人民。如果戰爭成果不為人民所有,或者成果分配不合理,就不可能汲取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如果不能清醒認識到人民利益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訴求,也就找不準戰爭與人民利益的契合點。人民利益在我國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土地革命戰爭年代,人民根本利益訴求就是推翻壓迫剝削的“三座大山”;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年代,人民利益表現為反對外來侵略、實現國家統一和為維護國家主權而戰;改革開放年代,為人民利益而戰就表現為維護和平發展環境,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發展需求;新時代,人民利益表現為對既有物質文化生活成果的保衛,追求美好生活,維護國際社會公平正義。可見,隨著時代發展,人民利益由生存權、獨立權、富裕權到發展權發展,由物質領域追求逐漸向參與構造上層建筑發展。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黨奮斗的目標;人民對利益追求的目標,就是我黨改革的方向。要注重權衡不同社會階層的多元化利益訴求,不斷增強政府公信力,建立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對社會資源的調控,實現利益格局向廣大人民群眾傾斜,做到戰爭目的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一致。
戰爭必須經歷長期的艱苦的戰爭準備,進行恰當合理的組織發動。新時代,人民戰爭的組織形式同新民主主義革命年代有所不同,由人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發展,由物質支持向信息支持發展,人民戰爭的高級表現形態應是軍民聯合作戰,即根據作戰任務,細化崗位分工,實施跨地區、多工種、多崗位的整體作戰。應充分認清戰爭形態變化,積極做好人民戰爭的各項準備工作。
整合重塑人民戰爭的動員體系。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是人民戰爭的領導者和推動者,各級黨組織的建設成效是人民戰爭成敗的關鍵。要堅決按照中央黨建要求開展黨建工作,特別是抓好各級政府和大中型企業黨建工作。通過制定剛性制度約束、領導干部率先垂范、黨員干部模范帶頭、廣大群眾齊心合力,做好國防教育、戰爭教育等政策制度宣貫工作。要發揮黨政機關的骨干作用,搞好學校、大型企事業單位的示范作用,以行業協會引領為抓手,搞好小微企業職工的國防教育。要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工作,在為部屬謀福利辦實事的過程中增加黨員群眾的獲得感,增強對新時代人民戰爭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并以此為抓手,在全社會形成人民戰爭的思想認同和組織協同,不斷厚實新時代人民戰爭的根基土壤。這種全民勠力同心辦大事的特質,在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再次彰顯,充分證明了人民戰爭的體制優越性。
配套完善人民戰爭的政策制度。科學設計人民戰爭的戰爭體制,將人民戰爭的相關參與制度以法律形式進行規定,如平時和戰時轉換機制,部隊、地方和所在地人民群眾各自任務分工等。如,戰區司令員對戰區內作戰相關活動負總責;各省、市國防動員領導作為作戰領導班子成員,積極主動協助做好民間戰爭人才選拔、城市居民疏散安置、核生化武器預防、戰時宣傳動員、戰后重建等工作;武警部隊負責維穩、反恐、平叛等工作。將參加人民戰爭訓練、作戰情況計入榮譽檔案,在領導調整使用、公司政策免稅和個人住房、工作、出行等方面享有優先權利。對于在戰爭中工作不力、造謠鬧事甚至逃跑叛變的單位和個人,根據情節嚴肅處理。
適時開展人民戰爭的戰備訓練。人民戰爭的戰備訓練,一方面可以教育人民、凝聚共識,找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單位個人發展的平衡點,同時也能加強戰爭意識,做好應對戰爭準備,防止戰事突起時引起的大規模恐慌、騷亂,進而被敵對分子所利用。另一方面可以示強于敵,有效威懾和阻止敵人發起戰爭。最后,還可以根據情況,巧妙設伏,迫使敵對勢力浮出水面,消除戰時隱患。按照各戰區任務劃分,預判戰爭爆發的時機、地點和戰爭形式,提出相應處置方案,設置作戰席位,擇優選能安排戰斗任務,適當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效能評估。
大力提升人民軍隊實戰能力。軍隊始終是人民戰爭的骨干力量,軍隊的打贏能力是人民戰爭勝負的關鍵。進入新時代,我軍軍事能力有了長足發展,但也必須看到,任何未經實戰檢驗的理論都是不完善的。我軍應加快創新先進軍事理論,縮短基于網絡信息體系的信息化作戰能力生成鏈路,恰當選擇適合我國情軍情的戰場,通過實戰練兵,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檢驗改革強軍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總結凝練具有中國特色的軍隊戰斗力生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