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憲書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部培養革命軍人的歷史。在長期實踐中,黨總是根據時代條件變化、形勢任務調整和官兵實際狀況提出培養革命軍人的目標要求和系列舉措,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經驗做法。深度凝練和傳承弘揚黨培養革命軍人的成功經驗,有益于強化培養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歷史自覺和實踐擔當。
堅持把培養革命軍人作為實現打贏制勝基礎支撐。這是在培養革命軍人的作用認識上,做到始終重視、堅定不移。部隊過硬,關鍵是戰斗力強;戰斗力強,決定于人。軍隊戰斗力取決于人、武器和人與武器的結合。人之所以成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在于人是作戰進程的策劃者推動者,是武器裝備的發明者使用者,是軍事編制的制定者落實者。“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自1921 年創建以來,中國共產黨就承擔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革命軍人正是實現這個初心和使命的先鋒戰士。新中國成立前,黨要武裝奪取政權、戰勝強大敵人,必須打造一支忠于黨和人民、能夠打贏制勝的武裝力量。新中國成立后,黨要確保國家政權安全、有效應對各種威脅,仍然需要一支絕對聽命于黨、勇于擔當使命任務的人民軍隊。新的時代條件下,科學技術成為“核心戰斗力”,以各種形態滲透在人、武器以及人與武器的結合之中,通過提升人的科技素養和武器裝備的科技含量,改變人與武器的結合方式,來推動戰斗力躍升。但這并沒有改變人的決定性作用,反而對提高軍人科技素養和智能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無人機、智能化,無人機并非真的無人,智能化也不是武器變成人,而是武器在前臺、人員在后臺,人的智能移植到了武器上,人與武器已經高度一體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重視武器因素也就是重視人的因素。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必須堅持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一基本原理,高度重視和著力培養革命軍人。
堅持緊貼時代條件和使命任務確定軍人培養目標。這是在培養革命軍人的目標確定上,做到與時俱進、動態調整。時代條件不同,使命任務不同,對革命軍人提出的素質要求不同。在各個歷史時期,黨注重適應時代發展和形勢任務,提出相應的革命軍人培養目標。如,把軍隊辦成一個大學校,培養“智勇雙全”“紅專統一”的革命軍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革命軍人;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都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培養革命軍人目標要求的與時俱進。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成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矢志追求。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完成新時代軍隊使命任務,需要堪當重任的新時代革命軍人。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適應強軍目標要求,把握新形勢下鑄魂育人的特點和規律,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有靈魂,就是要信念堅定、聽黨指揮,有本事就是要素質過硬、能打勝仗,有血性就是要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有品德就是要情趣高尚、品行端正。”這是對新時代革命軍人標準要求的新概括新定位,反映新的時代條件下黨培養革命軍人目標得到新發展,必將推動人民軍隊培養革命軍人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堅持教育訓練管理使用有機統一的培養軍人舉措。這是在培養革命軍人的具體舉措上,做到全面施策、綜合育人。人的培養塑造是一個不斷提升素質能力的復雜過程,軍人復合型素質能力勢必需要采取綜合性培養措施。《左傳》提出:“明恥教戰,求殺敵也。”明恥,通過思想教育激發軍人同仇敵愾的精神力量;教戰,通過軍事訓練提高軍人技術水平和打仗能力。這反映中國古代先哲注重采取綜合措施培養軍人。培養軍人的過程,實質是以思想教育為先導、以軍事訓練為中心、以依法管理為保障、以戰時使用為檢驗,四者融合共生、有機統一,聚焦能打勝仗促進軍人素質能力提升的過程。堅持教育、訓練、管理、使用相統一培養革命軍人,注重把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軍人頭腦之中,把軍事訓練作為提高軍人戰斗力基本途徑,強調發揮軍隊民主“熔爐”和紀律約束作用,在完成以備戰打仗為核心的各項任務中錘煉革命軍人,成為中國共產黨培養塑造革命軍人的成功經驗。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提出培養革命軍人的系列舉措,既有全軍適用的普遍要求,也有對各部隊的特殊要求,還有對各類軍事人員的具體要求。培養新時代革命軍人,要全面走開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培養路子。堅持思想領先,在固本培元、凝魂聚氣上下功夫;堅持練兵備戰,在提高本領、砥礪血性上下功夫;堅持嚴字當頭,在從嚴管理、依法帶兵上下功夫;堅持以身作則,在修身養德、正風肅紀上下功夫,在多樣化培養舉措中奮力開拓培養革命軍人新局面。
堅持構建部隊社會家庭融合聯動培養軍人體系。這是在培養革命軍人的依靠力量上,做到多方參與、合力育人。人的培養塑造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持續過程。培養軍人是一項由多要素、多環節構成的系統工程,需要把握諸要素的彼此促動、各環節的接續運行。中國共產黨在培養革命軍人過程中,既發揮軍人個體能動性,使軍人自我鍛造這個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又依靠組織力量,使各級黨組織和領導機關把培養軍人作為大事來抓;還發揮社會力量在培養軍人中的積極作用,得到地方黨政機關、人民群眾和軍人家庭的廣泛支持。新時代要適應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大勢,進一步凝聚育人共識,整合多方資源,健全協作機制,加強協調配合,探索開拓部隊與社會、家庭融合培養革命軍人新路,構建全方位、寬領域、軍民融合的革命軍人培養體系。可組織現地教學、共建共育等活動,幫助軍人深化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化了解社會發展變化形勢,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可開發利用地方優質資源,請地方專業人才來部隊傳經送寶,依托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設立人才定向培養基地,為軍人本領升級搭建廣闊舞臺;可邀請地方各領域“時代楷模”或模范人物來部隊作報告,使軍人從英模人物身上感受時代精神,強化忠實履行使命任務的責任擔當。
堅持推動部隊建設與促進軍人成長相統一。這是在培養革命軍人的價值目標上,做到個群相融、良性互動。部隊建設與軍人成長是內在統一的,二者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部隊建設為軍人成長創造條件。軍人個體發展離不開部隊組織培養,部隊為軍人全面發展提供目標引領,創設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軍人成長為部隊建設奠定基礎。革命軍人素質普遍得到增強,部隊建設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軍人成長對部隊建設具有根基性意義。20 世紀80 年代,著眼服從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軍隊廣泛開展培養軍地兩用人才和科學文化教育,著力造就掌握保衛祖國和生產建設兩套本領、軍隊和地方都能發揮作用的社會主義新人,在當時產生了積極作用并受到軍人普遍歡迎。培養新時代革命軍人,要有大視野、大擔當,立足現實,放眼未來,關注軍人發展需求,尊重其多重需要,教育引導軍人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強軍夢,激發軍人建功軍營的強大動力。要充分考慮軍人在覺悟程度、道德水準、文化基礎、接受能力和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遵循軍人成長進步規律,把階段要求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區分層次,循序漸進。依托創建學習型軍營、培育知識型軍人活動,既聚焦軍人現實崗位任職,教育引導軍人立足本職、苦練本領、奮發作為;又關注軍人未來長遠發展,教育引導軍人學習科技、開闊視野、銳意創新,著力培養造就崗位履職很得力、未來發展有潛力的新時代革命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