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癲癇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綜合征,具體表現為患者意識、感覺短暫異常,主要癥狀為頭痛、肌肉陣攣等,同時伴有抽搐等癥狀,由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1]。癲癇具有突然停止、周期性發作的特點,該病主要發生于青少年,因為其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與患者的遺傳及全身疾病有關,具有病程長的特點,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2]。癲癇發作時患者大腦神經興奮程度增加,同時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會導致其行為紊亂,患者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作,增加了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對家庭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臨床應該及時予以治療[3]。由于癲癇屬于慢性病,其病程較長,臨床治療存在一定難度,并且治療時間一般需要7~8 年,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產生不良反應,對疾病的恢復產生不利影響。臨床治療方法一般包括
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積極預防、病因治療等為指導,藥物干預是控制癲癇發作的關鍵[4]。雖然常規藥物能部分緩解病情,但由于起效慢,導致其用藥依從性降低,因此,應積極給予有效臨床干預措施,提高患者治療進度。丙戊酸和拉莫三嗪能控制患者的病情,是治療癲癇的常用藥物,其能減少發病頻率,且臨床療效較高。其中丙戊酸可治療各類癲癇,能有效拮抗γ-氨基丁酸轉移酶活性,降低轉移酶代謝能力,同時有利于提高患者腦內γ-氨基丁酸水平,但長期服用丙戊酸鈉導致患者器官出現損傷,不利于病情的穩定。作為一種鈉離子通道拮抗劑的拉莫三嗪,能降低谷氨酸水平,抑制谷氨酸引起神經電位爆發,從而抑制神經元的持續放電。作者選取60 例癲癇患者作為試驗對象,30 例患者實施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治療,觀察分析其臨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遼陽縣中心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60 例癲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齡19.32~39.50 歲,平均年齡(29.19±1.25)歲。試驗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19.19~38.91 歲,平均年齡(29.90±1.3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國際抗癲癇學會關于癲癇綜合征分類診斷標準,患者經腦電圖、磁共振成像(MRI)或頭顱CT 檢查證實;患者研究前未使用相關藥物治療;患者治療前5 個月內每周至少發作1 次,發作期間有腦電圖特征;存在醫務人員能夠知情的診療記錄;所有患者均具有溝通合作的能力;患者曾經接受卡馬西平、苯巴比妥等藥物治療,但療效不佳;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資料不完整,無溝通能力;存在顱內血管畸形、占位或其他病變;存在先天性代謝異常,藥物濫用或酒精依賴等患者;假癲癇,精神疾病或智力低下患者;因各種原因不能配合研究者;處于哺乳期患者;存在嚴重腎、肝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丙戊酸鈉(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874)治療,0.5~1.0 g/次,2 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拉莫三嗪(三金集團湖南三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0596)治療。第一階段:丙戊酸鈉第1 次給藥1 片/次,后調整劑量,但需要注意,最大劑量≤1.5 g/d;同時給予拉莫三嗪,首次劑量為12.5 mg/d,每2 周增加1 次劑量,1 個月后增加劑量1 次/周,增到0.1~0.2 g/d,第4 周增加到維持劑量,治療周期為4 周。第二階段:采用丙戊酸鈉聯合拉莫三嗪治療,給予維持劑量方案,療程為1 個月。第三階段:丙戊酸鈉劑量應逐漸減少,每周調整1 次劑量,首次劑量為0.2 g/d,可減少20~50 mg/次,10 周內停藥,后單獨服用拉莫三嗪,25 mg/次,療程為8 周。第四階段:單純使用拉莫三嗪治療,25 mg/次,2 周增加劑量25~50 mg,劑量不宜>200 mg/d,連續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發作次數以及發作持續時間,生活質量評分。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癲癇發作次數減少>70%,發作持續時間大幅減少,為治療顯效;患者癲癇發作次數減少50%~70%,發作持續時間小幅減少,為治療有效;患者癲癇發作次數減少<50%或無變化,發作持續時間沒有減少,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情況、健康觀念、疼痛感覺、精力情況、情感關系和精神能力6 個維度,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發作次數以及發作持續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發作次數以及發作持續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作次數以及發作持續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發作次數以及發作持續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生理情況、健康觀念、疼痛感覺、精力情況、情感關系、精神能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癲癇為臨床常見疾病,發病率非常高。中國癲癇患者例數每年增加約35.72 萬,且在不斷增加,癲癇的臨床表現不同,患者會出現精神障礙或肢體抽搐等癥狀,對患者的家庭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5,6]。癲癇的病因十分復雜,其中遺傳是致病首要原因,同時,腦部疾病等也會增加癲癇發作的幾率[7,8]。及時治療能縮短癲癇發作持續時間,減少對患者的負面影響。臨床治療主要有藥物、手術等方法,其中藥物治療臨床應用最為廣泛[9,10]。患者通過藥物治療,疾病癥狀可以得到控制,患者服藥后不良癥狀減輕。患者經過長時間治療能恢復正常生活[11,12]。
丙戊酸屬于非鎮靜劑,是一種合成藥物,是治療癲癇的常用藥物,能降低神經元興奮性,并能通過腦脊液屏障刺激谷氨酸脫氫酶,而達到抗驚厥作用,其能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影響鈣離子通道,通過調節腦神經元,直接影響患者血漿丙二酸水平,改變神經遞質,抑制肢體痙攣,具有抗驚厥的能力,并且其生物利用度高,能迅速與細胞外液交換,服藥后的藥物濃度相對穩定,可以單一或聯合用藥,可以治療綜合性癲癇,如陣攣性及混合性發作等,但其臨床療效不明顯,部分患者存在不良反應,對患者不利[13-15]。臨床上,拉莫三嗪常與其聯合治療。拉莫三嗪主要用于治療癲癇,是一種鈉通道阻滯劑,其對鈉離子產生的電位敏感,能延緩重復放電,還可以減少谷氨酸的釋放,降低其對大腦的刺激程度,同時還能降低葉酸的活性,患者口服后起效快。在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發作次數(2.04±0.57)次/個月以及發作持續時間(1.50±0.21)min/次均優于對照組的(4.60±0.52)次/個月、(3.80±0.18)min/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生理情況、健康觀念、疼痛感覺、精力情況、情感關系、精神能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丙戊酸聯合拉莫三嗪對癲癇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