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近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導致青少年近視等情況明顯,嚴重影響視力健康、生活質量[1]。為了預防青少年近視等問題,需重視視力矯正,盡早預防近視[2]。當前,伴隨科學技術與醫療水平的發展,角膜塑形成為矯正青少年視力的主要手段,角膜塑形鏡是廣泛應用的角膜塑形產品,在矯正青少年視力方面效果顯著[3]。但是,臨床發現針對低齡、高齡青少年在視力矯正方面以及安全性方面存在差異[4]。基于此,本文就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為例,分析長期配戴角膜塑形鏡的視力矯正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100 例進行視力矯正的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監護人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倫理委員會批準;②青少年具有配合能力、知情參與;③基線資料完整,具有隨訪能力。排除標準:①眼部外傷史患者;②眼部手術史患者;③角膜接觸鏡使用者。將青少年按照年齡不同分為低齡組(6~12 歲)和高齡組(13~18 歲),每組50 例。低齡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6~12 歲,平均年齡(8.50±2.50)歲。高齡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12~18歲,平均年齡(14.50±2.50)歲。兩組青少年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鏡前后進行屈光度、裸眼視力等檢測,角膜塑形鏡為美國E&E,DK 值100,BostomXO 高度透氧材料,夜間佩戴。指導青少年摘片、戴片等訓練,睡前必須取下鏡片,以涼白開清洗鏡片,佩戴時以專業人工淚液滴到鏡片后佩戴,戴鏡8~10 h/d,次日早晨摘下鏡片以涼白開清潔鏡片后以護理液浸泡鏡片。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青少年戴鏡前后屈光度、裸眼視力、眼軸、中央角膜厚度等視力改善情況以及并發癥(角膜點染、結膜炎、角膜壓痕)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低齡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6.00%,低于高齡組的5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戴鏡前后視力改善情況比較 戴鏡前,兩組屈光度、裸眼視力、眼軸、中央角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戴鏡后,兩組屈光度、裸眼視力、眼軸均較本組戴鏡前改善,且低齡組改善幅度大于高齡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央角膜厚度組內戴鏡前后及組間戴鏡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戴鏡前后視力改善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戴鏡前后視力改善情況比較()
注:與本組戴鏡前比較,aP<0.05;與高齡組戴鏡后比較,bP<0.05
近年來,隨著手機等電子化產品的普及,加上課業繁重以及遺傳因素等,導致近視問題越發明顯,開始呈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發展[5]。針對近視問題,多采用眼部局部用藥、配戴隱形眼鏡等方法,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矯正青少年的視力狀況,但是長期效果并不理想[6]。角膜塑形鏡屬于物理矯形治療鏡,利用反幾何原理設計,鏡片光學區部分比較平坦,可以對角膜產生負壓吸引,鏡片四周設計成大弧度發揮固定角膜作用,進而達到矯正視力的效果,長期配戴角膜塑形鏡可以提高裸眼視力、降低屈光度、改善眼軸[7,8]。另外,結合眼科工作經驗,發現年齡不同配戴角膜塑形鏡的矯正效果也存在差異,越早佩戴視力狀況越好[9]。蔡惠昭[10]研究指出,角膜塑形鏡助于青少年視力矯正、抑制近視,且青少年年齡越小視力矯正效果越好,安全性理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低齡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6.00%,低于高齡組的5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戴鏡前,兩組屈光度、裸眼視力、眼軸、中央角膜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戴鏡后,兩組屈光度、裸眼視力、眼軸均較本組戴鏡前改善,且低齡組改善幅度大于高齡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央角膜厚度組內戴鏡前后及組間戴鏡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閏[11]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其研究結果顯示:低齡組青少年治療后屈光度、裸眼視力以及眼軸均優于高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高齡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電子產品的盛行等因素,導致青少年近視問題越發明顯,不同程度上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甚至導致心理障礙。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鏡效果好,視力矯正效果理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