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鼻中隔偏曲在臨床中比較常見,該病的發生主要因鼻中隔偏離中線,導致局部凸起引起,對鼻腔功能可產生影響,諸多因素均可導致鼻中隔偏曲[1]。鼻黏膜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中變應性鼻炎非常多見,主要因患者接觸過敏原后機體釋放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同時機體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因子參與,導致發生慢性炎癥反應,患者臨床癥狀可表現為陣發性噴嚏、鼻塞、流涕等[2]。而在鼻中隔偏曲誘發因素中變應性鼻炎屬于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兩種疾病合并發生在臨床中也比較常見,治療難度較大。以往臨床中主要采用藥物保守治療,但患者癥狀緩解時間較慢,且容易復發。近年來,隨著手術治療方法在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中應用,顯示患者癥狀能夠盡早緩解,治療效果顯著。基于此,本次對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科室收治的96 例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患者進行研究,觀察手術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室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96 例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患者,根據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8 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6∶22,年齡18~67 歲、平均年齡(42.96±8.47)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61±1.57)年;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5∶23,年齡18~69 歲、平均年齡(43.84±8.62)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74±1.5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鼻內窺鏡、臨床表現等檢查診斷為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臨床資料齊全,治療配合度較好;排除伴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伴有心臟病、胸腔積液及傳染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不配合此次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保守治療,給予患者布地奈德鼻噴霧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47)噴鼻,2 次/d,1 噴/次,劑量128 μg/噴。觀察組采用手術方法治療,指導患者取平臥位,于鼻腔兩側表面分別進行兩次麻醉后,在鼻內窺電視成像系統的輔助下,于鼻中隔皮膚黏膜交接部位做L 型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至鼻中隔頂后,將鼻中隔軟骨剝離,同時將同側軟骨膜、骨膜剝離;完成后對對側偏曲骨質處骨黏膜進行剝離,暴露出偏曲骨質,再對暴露的偏曲骨質用咬骨鉗咬除,對鼻中隔兩側黏膜進行復位后,對切口進行縫合。在雙側鼻腔內填塞膨脹海綿對鼻中隔進行固定,術后2 d 將海綿取出,術后6 d左右拆線。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打噴嚏、流涕、鼻癢、鼻塞等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無復發情況;有效:治療后患者以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以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對兩組治療前后打噴嚏、流涕、鼻癢、鼻塞等癥狀評分進行對比,各癥狀評分0~3 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對兩組打噴嚏、流涕、鼻癢、鼻塞等癥狀緩解時間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92%,高于對照組的85.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癥狀評分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打噴嚏、流涕、鼻癢、鼻塞評分分別為(2.60±0.28)、(2.58±0.26)、(2.61±0.29)、(2.59±0.26)分,與對照組的(2.58±0.30)、(2.54±0.32)、(2.62±0.28)、(2.57±0.29)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打噴嚏、流涕、鼻癢、鼻塞評分分別為(0.20±0.02)、(0.23±0.02)、(0.22±0.03)、(0.18±0.01)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60±0.15)、(1.66±0.17)、(1.54±0.17)、(1.98±0.1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觀察組打噴嚏、流涕、鼻癢、鼻塞等癥狀緩解時間分別為(1.61±0.29)、(2.02±0.44)、(1.52±0.31)、(1.34±0.13)d,均短于對照組 的(4.18±0.75)、(5.24±0.93)、(3.57±0.63)、(4.29±0.8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有數據顯示,在變應性鼻炎發病率方面全世界范圍內該病發病率在15%~20%,我國發病率在11%左右[3]。而變應性鼻炎可誘發鼻腔其他病變發生,其中鼻中隔偏曲比較多見,并且鼻中隔偏曲發生后導致鼻腔內聚集大量抗原,又會加重變應性鼻炎的癥狀[4]。鼻中隔偏曲指的是鼻中隔一側或雙側局部突出,或鼻中隔偏曲到兩側與一側,對鼻竇、鼻腔生理功能產生直接影響,可引起頭痛、流鼻血、鼻塞等癥狀[5]。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鼻中隔偏曲的多發人群為腺樣體肥大兒童、鼻部創傷史、鼻息肉者、癌癥患者及家族史者[6]。
臨床中對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患者的治療,以往主要通過藥物為主,如皮質類固醇藥物外用、口服抗組胺要等治療方法,鼻腔噴霧劑藥物在使用中可將藥物直接噴入鼻腔,對患者癥狀進行緩解。但此類藥物噴藥范圍、深度等對治療效果均會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在鼻中隔偏曲治療中,鼻腔存在阻塞的情況,藥物難以有效通過,在鼻腔內大量堆積后可能誘發鼻炎[7]。同時,在抗炎、抗過敏藥物使用中由于不良反應較多,不能長時間使用,對患者疾病難以徹底根治[8]。現階段,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在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治療中手術治療方法已經成為首選治療方案,越來越多的鼻腔手術中對鼻內鏡技術推廣使用,通過鼻內鏡對鼻腔內狀況可清晰觀察,手術視野清晰,手術過程中可有效避免對鼻黏膜帶來損傷,對鼻中隔偏曲能夠有效糾正,恢復患者鼻腔生理結構,改善鼻通氣狀態,對變應性鼻炎的發生可有效控制。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92%,高于對照組的85.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治療中,手術治療方法的應用對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緩解作用,治療效果較好,且可減少疾病的復發;治療后,觀察組打噴嚏、流涕、鼻癢、鼻塞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了手術治療方法在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治療中應用,能后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此外,在癥狀緩解時間方面,觀察組打噴嚏、流涕、鼻癢、鼻塞等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手術在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的治療中,不僅能緩解患者癥狀,同時也可縮短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治療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手術方法在鼻中隔偏曲合并變應性鼻炎治療中應用,對患者臨床癥狀有加速緩解的作用,治療效果較好,有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