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晶
急性脊髓炎是比較多見的神經內科疾病,主要是非特異性炎癥反應造成的脊髓脫髓鞘病變,該病發生較為突然,患者可快速出現感覺缺失、運動功能異常等病癥[1]。青壯年是高發病人群,患病后會降低其生活自理能力和下肢肌力,進而影響整體生活質量。所以,要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同時展開康復護理,以提升患者康復效果,改善預后。本院為了進一步掌握康復護理的作用,選出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入院的66 例急性脊髓炎患者展開研究,詳情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6 例急性脊髓炎患者,根據入院日期單雙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3 例。試驗組年齡19~52 歲,平均年齡(35.06±5.65)歲,女16 例,男17 例,病程20~45 d,平均病程(30.25±4.92)d。對照組年齡20~53歲,平均年齡(35.18±5.95)歲,女15 例,男18 例,病程21~44 d,平均病程(30.11±4.64)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標準護理,內容涉及用藥護理、皮膚護理、生活護理、飲食護理等。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肢體功能位擺放 休克期患者肌力為0,需要進行良肢擺放,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以下肢功能位擺放為主,防止發生異常。前挺髖部和骨盆,大腿稍微內旋、夾緊,將沙袋或者軟枕放置在患者大腿和臀部下面,對大腿起到支撐作用,防止外旋;保持足尖向上,踝關節保持90°[2]。
1.2.2 肌力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從上向下推拿按摩患肢,并對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等部位進行揉捏;一只手將患者腕部托起,另一只手對其手指進行捋拽,共計5 min;從上到下使用兩只手對患者的下肢肌肉進行拿捏,重點部位包括髖關節、膝部、踝部等部位,之后整個下肢使用手掌反復輕撫幾次,共計20 min,3 次/d。患者經過了休克期,肌力有所提升后,所有異常的肌肉都要進行強化訓練,包括下肢屈肌、伸肌訓練,以及上肢屈肌、伸肌等訓練,讓患者更快提升肌力[3]。
1.2.3 關節活動度護理 護理人員幫助患者被動屈伸肢體各個關節,同時進行外展、內收活動,每次活動20 下,4 次/d。護理人員要動作輕柔緩慢,手法圓滑,并控制好手法速度、手法力度,避免脫臼、損傷韌帶和肌肉拉傷等情況,并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康復進度,逐漸擴大活動范圍[4]。在肌力明顯改善后可進行助力運動訓練,并增加訓練次數。
1.2.4 臥位康復護理 在護理人員幫助下進行床上翻身、移動身體等訓練;同時協助患者床上舉杠鈴,以鍛煉背部和上肢肌肉,20 min/次,3 次/d。
1.2.5 坐位康復護理 患者恢復穩定的生命體征,同時肌力恢復到3 級后,引導其開展坐位平衡鍛煉,在護理人員陪伴和保護下,利用背架坐起,先從較小的角度開始,逐漸擴大角度,期間要將軟墊放在臀部下方,做好保護工作。在訓練中指導患者進行雙手支撐、雙手離床練習。在達到較好平衡效果后,適當增加推動力,對患者的再平衡能力進行鍛煉,訓練中讓患者在椅子上坐定,雙手平放在膝蓋處,保持靜態平衡。最后進行動態平衡練習,即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指導其拿取移動物品或是放在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物品,從近到遠逐漸提升訓練難度[5]。
1.2.6 行走訓練 在患者肌力、神經功能有所恢復后,可以引導其在雙手扶床情況下進行行走訓練,先從原地踏步開始,再進行前后踢腿,逐漸的離床活動,在病房中行走過程中做好步態指導,循序漸進的增加訓練時長、行走距離[6]。
1.2.7 心理康復護理 因為大部分患者合并活動受限情況,所以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疾病帶來的這些改變,會給患者帶來心理負擔,表現出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降低康復護理的積極性、配合度以及主動性。所以,要結合患者實際心理狀況做好心理干預,通過有效流通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強調術后康復護理對預后改善的影響,并告知康復訓練中的注意事項。同時,利用科學的、針對性的溝通技巧,幫助患者消除各種顧慮,恢復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康復信心。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多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其獲得肯定,在后續訓練中能主動配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arthel 指數評分、下肢肌力評級情況、生活質量。評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采用Barthel 指數評分,最高分值為100 分,最低0 分,根據得分分成四個級別,能完全生活自理(91~100 分)、輕度功能障礙(61~90 分)、中度功能障礙(41~60 分)、重度功能障礙(0~40 分)。②下肢肌力評估方法:共分為6 個級別,肌力正常為5 級;關節在肌肉帶動下能大幅度運動為4 級;關節在肌肉帶動下能小幅度離開床面為3 級;關節在肌肉帶動下能輕度活動為2 級;關節活動度差但肌肉能正常收縮為1 級;無肌力為0 級。③使用美國醫學院研究所的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健康變化、社交、睡眠、情緒反應、精力、軀體活動做評分,最高100 分,得分高生活質量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Barthe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Barthe 指數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試驗組Barthe 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下肢肌力評級情況比較 試驗組下肢肌力評級為1 級、2 級占比均低于對照組,3 級、4 級、5 級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下肢肌力評級情況比較 [n(%)]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健康變化、社交、睡眠、情緒反應、精力、軀體活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急性脊髓炎的產生與自身各種免疫反應相關,病變主要集中在脊髓的不同節段。脊髓鞘腫脹、軸索變性、淋巴細胞增生、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脊髓鞘脫失等都是該病的病理特點,疾病發作早期會有脊髓休克癥狀,嚴重者可造成下肢癱瘓,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身心健康[7]。由于長時間脊髓休克會造成肌肉萎縮、關節痙攣,加之患者長時間臥床,會降低肌力,為了避免肌力嚴重丟失需要積極展開康復護理,以改善預后效果。
臨床中標準化的護理內容包括用藥、皮膚、生活、飲食等方面的護理,缺少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也就會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而專業的康復護理能彌補這一問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會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疾病特點等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計劃,早期階段主要是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促使患肢知覺恢復;隨著病情恢復,逐漸進行臥位、坐位平衡訓練,改善患肢的下肢功能,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奠定基礎[8]。在本次研究中,護理后,兩組患者Barthe 指數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試驗組Barthe 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下肢肌力評級為1 級、2 級占比均低于對照組,3 級、4 級、5 級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健康變化、社交、睡眠、情緒反應、精力、軀體活動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實,康復護理的應用能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肌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優化康復效果,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急性脊髓炎患者進行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生活能力,提高下肢肌力,促進功能恢復,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