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靜
血常規檢驗屬于臨床上應用較多的一種最基本的血液檢驗方式,同時也是診斷疾病最常用的輔助性檢查方式[1]。其原理在于對機體內某些特定細胞的數目變化以及具體形態分布情況等進行詳細檢測,然后同正常的分布范圍做有效比較,從而對患者所患疾病進行準確判斷,是臨床診斷以及有效治療多種系統疾病的基礎,在臨床診斷工作中具有關鍵意義[2]。但是在血常規檢驗期間極易受到多種因素所影響,進而導致檢驗結果存在一定誤差,并進一步加劇臨床治療難度[3]。為了能盡快發現誤差存在的原因,使血常規檢測結果誤差率有效降低,本研究探討導致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規檢驗的120 例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5 例,女45 例;年齡16~69 歲,平均年齡(41.2±9.3)歲;合并呼吸道感染19 例,白血病5 例,系統性紅斑狼瘡21 例,肺炎18 例,冠心病11 例,顱腦外傷7 例,骨折13 例,胃腸道疾病15 例,其他類型疾病11 例。
1.2 方法 同已經溝通過的患者將體檢時間確定好,于每天早上8:30 左右采集患者2 ml 空腹靜脈血以及末梢血,然后將其置于干燥的試管中,并通過EDTA-K3對已有血液樣本做抗凝處理,并進行準確記錄。應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血液樣本進行有關血常規檢驗,并對檢驗結果存在一定誤差的血液樣本數量進行統計,然后于患者空腹狀態下再次采集血液樣本,之后對兩次血常規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并對檢查期間的各個環節進行詳細分析以及排查,對導致血液檢查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進行系統且合理的分析,并盡快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式。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②比較不同存放時間的血液樣本的檢測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F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 120 份血液樣本當中,有29 份血液樣本最終檢測結果同患者的實際病情存在明顯誤差,誤差率為24.2%。其中導致血液樣本檢測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主要有患者自身因素、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血液樣本存放不當、血液樣本送檢時間過長以及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等。見表1。

表1 29 份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份,%)
2.2 不同存放時間的血液樣本的檢測結果比較 存放即刻、2 h、6 h、12 h 的血液樣本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存放時間的血液樣本的檢測結果比較(,120,份)

表2 不同存放時間的血液樣本的檢測結果比較(,120,份)
注:不同存放時間血液樣本比較,P<0.05
血常規檢驗屬于臨床上應用較多的一種血液檢驗方式,主要是檢測分析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血紅蛋白、白細胞以及紅細胞等相關項目的計數[4]。人體血液的組成主要包括有形細胞以及液體兩種,而血常規檢驗主要是對血液中的細胞部分進行檢測,其優勢在于檢驗數據可靠準確、操作簡易等,能通過對其形態分布以及數量變化來對疾病進行有效判斷,從而為臨床診斷以及合理治療疾病提供了詳細的理論依據[5]。應用血常規檢驗方式對不同疾病患者進行臨床檢驗,能準確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病、貧血以及感染等,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血常規檢驗能為疾病有效治療提供詳細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臨床診斷結果,尤其是對于部分急重癥患者。因此,對血常規檢驗結果存在誤差的原因進行系統且詳細的分析,可以使誤差發生率明顯降低,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6]。研究發現,存放即刻、2 h、6 h、12 h 的血液樣本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120 份血液樣本當中,有29 份血液樣本最終檢測結果同患者的實際病情存在明顯誤差,誤差率為24.2%。其中導致血液樣本檢測結果發生誤差的原因主要有:①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精神狀況、性別、年齡、運動和服藥情況等多種因素均會嚴重影響檢驗結果。一般來說,就算是正常人群,其血液情況在1 d之內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例如患者在劇烈運動之后其機體會發生血液濃縮等狀況,因而也會對血常規檢驗結果造成影響。而且孕婦在妊娠期體內的白細胞會迅速增多,這也極易導致漏診以及誤診等不良反應的發生,使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一定誤差[7]。②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不同時間段內患者的各項機體技能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如果采集時間不當則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③血液樣本存放不當:未嚴格依據相關規定存放血液樣本,使其在保存期間出現變化,其中溫度不同也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例如將同一份標本分成兩份放置在常溫以及4℃條件下進行儲存,然后對其進行檢驗,結果也存在差異[8]。④血液樣本送檢時間過長:血液標本采集之后需要盡快送檢,如果不能及時送檢則極易改變原有血液性質,當血液標本不能及時送檢時則需要對其進行合理保存,將環境濕度以及溫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9]。⑤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若沒有嚴格依據相關比例加入抗凝劑則極易改變血液中各種物質計量。加入抗凝劑之后會使血液中白細胞形態發生明顯變化,而且中性粒細胞也會發生崩裂、腫脹以及消失等狀況,而在這期間極易導致白細胞存在差異。
對以上結果進行分析后制定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①血液樣本采集一定要在規定好的時間內完成,然后及時將所得樣本送檢處理,且送檢時間控制在2 h 之內;②對血液樣本進行合理的儲存,及時將抽取的血液樣本置入真空且干燥的血液專用管內,并對其進行準確標記;③抗凝劑配置期間需要嚴格依據有關抗凝劑統一濃度標準進行,確保濃度在合理范圍內;④在做血常規檢驗期間應當主動將相關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防止因患者自身原因導致檢驗結果出現誤差[10]。
綜上所述,血常規檢驗期間,患者自身因素、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血液樣本存放不當、血液樣本送檢時間過長以及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等多種因素均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進而出現一定的誤差,因而需要對血常規檢驗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加強監控,避免因各種因素使檢測結果出現誤差,從而使檢驗結果準確性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