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坤

八路軍總部直接領導創建的軍事工業,主要分布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太行區(晉冀豫)。太行區地處石太鐵路以南、平漢鐵路(今京廣鐵路)以西,白晉鐵路(從山西祁縣白圭到晉城的鐵路)以東,黃河中游之北,面積約4 萬平方公里。全區除平漢鐵路西略有平原外,大部為山區,山巒連綿,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天險要地。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都曾駐在這里,指揮華北抗日前線的對敵斗爭。
太行區地質結構復雜,礦產資源豐富,尤以煤、鐵、硫磺聞名,有發展軍事工業的優越條件。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總部依靠根據地人民的支援在這里創辦了一批兵工廠,形成了太行山區的敵后軍事工業。晉冀豫根據地軍事工業是以八路軍總部軍工部管轄的兵工廠和修械所為主體。
敵后兵器制造工業的組成是在中國工農紅軍隨軍修械所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先修后造、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廣大職工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廠房自己蓋,機器自己造,原料就地搞,土洋結合,因地制宜,生產了近20 種武器彈藥。這些兵工廠成為當時華北地區人民軍隊可靠的軍火補給基地,為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7 年9 月,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率一一五師、一二〇師、一二九師先后由陜西省韓城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以山西為中心,創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等敵后抗日根據地,領導華北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的武器裝備主要靠從敵人手中繳獲,但人民軍隊從創建之日起就十分重視武器的修造與研制。八路軍東渡黃河時,各師都組建了隨軍修械組織。1937 年10 月21 日,毛澤東等致電周恩來、朱德:“我們必須在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主要方法自己制造。”為保證我軍源源不斷地得到軍火接濟,在轉戰華北敵后的頭一年,八路軍總部即著手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
1937 年11 月,八路軍總部在山西省和順縣石拐鎮召開干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關于創建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具體部署開展游擊戰爭的任務,總部提出除每個師外,各旅、各團、每個游擊支隊以及地方政府和自衛隊都要招募技術工人,開辦修械所和炸彈廠(制造地雷和手榴彈的工廠)。



從此,各抗日武裝開辦的修械所、修造廠、炸彈廠如雨后春筍,遍及太行山區,其規模小的三五人,大的百余人,參與軍械修造的工人達1000 人以上。這些工人主要來自五個方面:一是太原兵工廠的職工。太原淪陷前夕,他們不愿當亡國奴,不少人回鄉參加了八路軍,成了各修械所的技術骨干;二是石太、同蒲線的鐵路工人。日軍入侵山西后,有2000多名鐵路工人組織起抗日自衛隊和游擊隊,其中有100 多名技術工人加入了八路軍修械所;三是晉冀豫邊界煤礦技術工人。山西石圪節煤礦、河南六河溝煤礦、河北怡立煤礦、峰峰中和煤礦、致和煤礦被日軍占領以后,近百名技術工人投奔根據地,由他們組建了晉冀先遣支隊梁溝修械所和一二九師騎兵團修械所;四是豫北的游動造槍工人。他們以手工造槍為業,流動到各地做槍,出售給當地軍閥、土豪,以此謀生,在抗日呼聲的感召下,他們毅然參加了八路軍修械所,一二九師豫晉游擊支隊修械所、武安縣政府修械所就是由這些工人組成的;五是當地民間匠人。如鐵匠、銀匠、銅匠、木匠、石匠、瓷匠、爆竹匠,等等。這些民間匠人擴充到修械所,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抗戰初期,在沒有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沿用制造爆竹的技術,組織起黑火藥的生產。
此外,還有從河南鞏縣兵工廠、山西晉城針工廠、陽泉機械廠、榆次紡織廠的上百名技術工人,先后來到根據地參加軍工生產。這支由紅軍兵工戰士、城市產業工人、民間手工匠人組成的修械大軍,開創了晉冀豫根據地的軍事工業。
各修械所開工伊始,沒有一臺機器設備,都是使用手工工具,如榔頭、銼刀、鏨子、鋸弓和烘爐、火鉗、鐵錘等。這些工具只能進行簡單的零件修配和小批量制作長矛、大刀片、刺刀、手榴彈與地雷。1938 年,先后從河北磁縣各煤礦,山西石圪節煤礦、陽泉機械廠、晉城針工廠等征收十余部機器,其中包括蒸汽機、鍋爐、車床、刨床、鉆床等。一些規模較大、場所比較固定的修械所逐步配上了機器。
1938 年10 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全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中,把“提高軍事技術,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準備反攻實力”列為“全中華民族的當前緊急任務”。
建立必要的軍火工廠,是抗日前線的迫切需要。晉東南軍民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的勝利,為向平原地區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八路軍很快又開辟了冀南和冀魯豫兩個抗日根據地,而且連成片,形成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總面積達15.2萬平方公里,轄有154 個縣,2000 萬人口,擁有10 萬抗日大軍。戰爭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在這塊土地上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工業基地。
這時,雖然已經成立總部修械所,各部隊和地方政府的修械所也有所擴大,工具設備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總的來說,軍火產量低,質量差。根據這種形勢,1939年3 月,總部決定成立第6科(軍事工業科),統一領導和管理晉冀豫區的軍工生產。為加速軍事工業的建設,同年6 月總部將第6 科擴建為軍工部,任命劉鵬為部長。11 月調任孫開楚為軍工部政委。1940 年5 月劉鼎任軍工部部長,劉鵬改任副部長。并先后從總部機關和延安中央軍委軍工局請調了一批干部和技術人員。這批干部中有在紅軍擔任過軍、師職務的領導;有留學歐美、日本的工業技術專家 ;有從北京、天津、上海敵占區投奔根據地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有歸國抗日的僑胞;有抗日軍政大學分配來的青年,形成了一支人才濟濟的軍工建設隊伍。


軍工部設在山西省黎城縣西井區上赤峪村。兵工廠的建設以此為中心向東西兩側展開。從1939年6 月至1940 年底,在收編、整頓各修械所的基礎上,先后興辦了4 個步槍修造所(軍 工 部1 所、2 所、3 所、4 所),一個復裝槍彈廠(下赤峪復裝槍彈廠),一個炸彈廠(柳溝鐵廠),一個試驗所,共有職工2566 人。這些兵工廠除利用部分民房廟宇外,大都是動員當地的民工,就地取材,建成石頭結構的工房。每個廠都建在地形險要的深山之中,十分隱蔽,敵人難以攻入。但交通不便,物資、產品運輸全靠人背,肩扛,毛驢馱。建廠第一年就開始了步槍、手榴彈和復裝槍彈的生產。軍工部成立后,將總部韓莊修械所遷至黎城縣水富山(距上亦峪村3 公里)擴建為1 所(亦稱黃洞兵工廠),該所主要修理和生產步槍。隨后又將部分游擊支隊和地方修械所集中起來,在平順縣西安里村、遼縣高峪村、武安縣梁溝村組建了2 所、3 所、4 所三個造槍所。每個所都安裝有蒸汽動力設備和金屬切削機床,1 所和4 所還有電燈照明,當時被稱為太行山上的“現代化工廠”。
這時各所造的槍,規格不同,零件不能互換,影響前線使用。1940 年4 月,軍工部組織技術人員在1 所研制新式步槍,8 月1 日試制成功了一種重量輕,體積小,射擊精度高的新型七九步槍。這種槍比普通步槍短10 厘米,形似馬槍,故取名為“八一式”步馬槍。全槍重僅3.36公斤,采用三棱刺刀,平時折伏在槍筒木托下,并緊緊連在槍筒口部,劈刺時能迅速甩出刺刀,實戰效果優于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八路軍將士為擁有這種槍感到自豪。制造這種槍的原料來源較可靠,金屬零件全部用鐵路道軌,槍托可用山區的核桃木。為此,軍工部將這種槍的圖紙和制作方法發到各所,組織統一生產,同時實行樣板檢驗制度,使生產的步槍規格統一,保證質量。每月生產能力可達500 多支。
五〇小炮是日軍使用的一種小型火炮,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操作簡單,適宜山地作戰。1940 年9 月,彭德懷指示軍工部組織研制。1941 年1 月,1 所和3 所,在測繪日式五〇小炮的基礎上,結合根據地的生產條件,加長了炮筒,加厚了筒壁,取消了來復線,試制成功具有自己特點的五〇小炮。從此,1、3 兩所逐步轉產五〇小炮和炮彈。步槍集中到梁溝4 所生產。
1941年是總部軍事工業發展的一年。工人數量增加到3200人,比1940年增長了20%,工廠由7 個發展到14 個,產品由3 種擴展到10 種,軍品產量增加了40%。生產的各類武器,不僅保證了晉冀豫區部隊的需要,還支援了晉察冀、魯西南、冀魯豫和晉綏抗日根據地。
1942—1943 年,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也是軍工生產最困難的時期。日軍妄圖把華北變為其后方基地,加緊了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企圖圍殲八路軍主力部隊和黨政首腦機關,摧毀軍工設施,破壞根據地的生存條件。從1942年2 月起日軍接連發起“駐晉日軍總進攻”。在敵人“掃蕩”中軍工廠遭到嚴重破壞,一些目標大的兵工廠,如3 所、4 所的廠房全部被毀。這一時期太行區遭受嚴重旱災,農業歉收,人民生活十分困難,軍工生產步履艱難。在這種情況下,軍工戰士以堅定的抗戰必勝信念,頑強的革命精神,艱苦奮斗,克服了敵人頻繁“掃蕩”和嚴重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困難,把軍工生產進一步向前推進。
1942年2 月,軍工部遵照精兵簡政的原則,把原來幾個規模較大的兵工廠以產品分類化大為小,分散設廠。其中在武安縣垴溝村,邢臺縣南就水村、小芹泉村等地新建起了一批小型兵工廠。
以上這一時期的兵工廠分散設置,廠與廠之間一般相距幾十里、有的百余里,中間都有高山和深溝,日軍無法集中兵力破壞。敵人若從平漢鐵路線出發“掃蕩”東面山區,西面山區的兵工廠則照常生產;敵人若從白晉鐵路出發“掃蕩”西面山區,東面山區的兵工廠則安然無事。每個工廠只制造一二種產品,從原料到產品出廠、自行完成。即使一個廠遭到破壞,也不會波及全局。同時,分散后的工廠進山較深,多為羊腸小道。敵人據點到工廠的行程最少在一天以上,日軍大部隊難以進入,小部隊又怕遭到埋伏不敢冒然行動。這些工廠規模小,大的二三百人、小的三五十人,在戰爭環境下行動方便,機動靈活。職工實行勞武結合,平時堅持生產,并做好堅壁清野的準備。戰時觀察敵情,埋設地雷,上山打游擊。
工廠根據總部軍工部發布的反“掃蕩”信息,可在8~16 小時內將工具、在制品、機器、材料和糧食等全部埋藏完畢。埋藏地點都在距工廠1 里之外,有的埋在山谷中,有的埋在大路旁,有的埋在沙灘里,有的沉入河水中,偽裝巧妙敵人難以發現。日軍到來之前,廠區內外布滿地雷,老職工隊伍轉移到安全地帶,青年職工組成武裝自衛隊,在工廠周圍的山上和樹林里,監視敵人行動,與之開展麻雀戰,使敵人對埋藏之物不敢仔細尋找,常常放火燒著空房便匆匆撤走。敵人一走,工人自衛隊立即通知職工,迅速挖出機器,搶修房舍,只要三四天就可以恢復正常生產。這一時期,工廠多數利用民房、廟宇組織生產,職工也借居在農民家里。從表面看,找不到明顯的工廠標志,日軍“掃蕩”時往往過而不見。根據地的農民為支援軍火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凡是兵工廠所在的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是軍工職工的好房東,熱炕熱飯,問寒問暖、體貼入微。原料不足農民獻銅、獻鐵,組織民兵扒鐵軌,組織婦女熬土硝,農會成了兵工廠的供給部。運輸困難,農民拉煤,背糧,送炮彈,不論天寒地凍,他們長年累月趕著毛驢翻山越嶺,把一筐筐原材料馱進工廠,將一批批軍火送交部隊。勞力缺乏,農民主動進廠搖大輪,甩重錘。不講條件,不計報酬。敵情緊張,青年民兵站崗放哨、保衛工廠。老年人千方百計掩護職工。許多農民為保護兵工廠,家被燒、身受傷,甚至獻出了生命。農民保護工廠,工廠愛護農民。工廠始終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拉貨付運費,獻物按價收購,出工計報酬,不亂要、亂攤派。每到農忙季節工廠職工幫助搶種搶收。逢年過節。職工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在駐地慰問演出。
這一時期,盡管日軍“掃蕩”竄犯十多次,工廠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但整個軍工生產一直延續不斷,從未停頓。不少工廠還因地制宜,創造性地解決了設備和動力的不足,提高了生產效率。1942 年,軍工部先后3 次精簡機構和人員,正式職工由年初的3043人減少到年底的1368人,縮減過半。生產效率逐年提高。1942 年比1941 年提高了89.4%,1943 年又比1942 年提高了14.7%。
這一時期冀南根據地的軍工廠同樣面臨困境。1938 年4 月27 日,冀南軍區成立,駐地在邢臺南宮,宋任窮任司令員。下轄一、二、三、四、五軍分區。總部及各分區都相繼建立相應的軍工機構。1942年3 月,冀南軍區決定將軍區軍事科研隊同炸彈制造所合并,成立軍區手榴彈制造所,并選定河北丘縣劉云固村及周圍幾個村莊作為所址。所部和木工班、裝配班駐辛鮮莊,翻砂班駐劉云固村,碾藥班駐嶺郝村。所長王文杰,指導員張增林,職工有40 余名。制造所駐地距日偽軍據點僅幾華里,敵人在炮樓上就能望見村里化鐵爐冒出的煙火。為了防止敵人白天出來“掃蕩”,制造所一般都在下午或傍晚生火,夜間開始化鐵生產手榴彈。由于戰爭環境的惡化,不得不中斷手榴彈的生產。1944年,由冀南軍區第五軍分區武委會主任沈鐵民牽頭,在群眾基礎好,黨員人數多的抗戰堡壘村河北武邑縣花園村成立兵工廠,主要生產“獨撅槍”,威力大而精準度稍差,主要供敵后武工隊、民兵等二線部隊使用。兵工廠除少數技術人員外,多為附近村子黨員。敵情緊急時轉移到地道中隱蔽。
1944 年初,抗日戰爭由相持階段轉向戰略反攻階段。日軍節節失利,晉冀魯豫根據地迅速擴大。為適應這個變化,從有利于發展生產出發,軍事工業的組織形式由部、所、廠三級管理改為部、廠兩級管理。取消了所的編制,軍工部直接領導工廠。同時,對工廠本著相對集中的原則,進行了調整。4 所1、2 兩個分廠合并為兵工3 廠,位于武安縣垴溝村,后遷至邢臺洺水村,生產槍支和五〇小炮。
整頓恢復生產以后,軍工部總工會在原來開展“甄榮典運動”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開展新英雄主義運動”,號召全體職工,以軍工生產為戰場,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人人作貢獻。1945 年春,生產競賽運動進入高潮,廠與廠、班組與班組、個人與個人之間,開展不同形式的競賽。競賽的中心內容是多造武器,支援前線。到1945年上半年,軍工產品的品種發展到17 種。產量大幅度上升,平均月產火炮60 多門,炮彈近9000 發,無煙火藥1000 多公斤,槍彈6 萬多發。生產量達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最高峰。
8 年抗戰中,總部軍事工業經歷了從分散到集中,從集中又到分散,再從分散到新的集中幾個發展階段,形成了能制造槍、炮、彈藥的比較完整的生產體系。抗日戰爭勝利以后,總部軍工部所屬各廠所歸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領導,轉為民用生產。1946 年7 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挑起內戰,各廠立即恢復軍工生產,并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而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