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7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會議提出,要重點關注和標識與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等密切相關的職業(以下簡稱“數字職業”),這是我國職業分類工作的重要創新,對推動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提升全民數字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課題組就數字職業的內涵、特征、標識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專題研究。
一、數字職業的內涵
數字職業是伴隨著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出現的新職業類群。現有文獻中對數字經濟、數字技術、數字勞動等多有闡述,但鮮見有關數字職業內涵與特征的界定。
2018年8月,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賀信中提出:“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指出:“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2021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2021年6月,國家統計局頒布《數字經濟分類》,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確定了數字經濟的基本范圍。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已成為我國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方略,這也為研究、標識數字職業提供了根本遵循。
國民經濟行業發展業態是職業分類的基礎。課題組認為,數字技術產業化和產業技術數字化是判定數字職業的兩個基本視角。數字技術產業化是指由數字技術衍生拓展所形成的生產和服務組織方式,例如云計算、大數據等;產業技術數字化,是指由原生產技術和新興技術嵌入了數字技術或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衍生拓展所形成的生產和服務組織方式,例如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
數字職業不是某個具體職業稱謂,而是以數字技術及其應用為表征、體現數字經濟業態的一個職業范疇。課題組認為,凡是以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進行數字化及其語言表達(二進制)和信息傳輸以及數字化產品(服務)研究、設計、賦能、管控、應用、運維、操作的人員,均應包含在這個職業范疇之中。這些職業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與數字經濟業態發展相一致,數字職業涵蓋數字技術產業化和產業技術數字化兩個層次。其中,從事數字化及其語言表達(二進制)和信息傳輸的人員為核心層;從事數字化產品(服務)研究、設計、賦能、管控、應用、運維、操作的人員為關聯層。
二是數字職業是“職業簇”“職業鏈”的概念。在我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數字職業廣泛分布于第二、第四以及第五、第六大類之中,集中于專業技術人員(第二大類)、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第四大類)和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第六大類)的職業領域。
三是在數字素養公民化、全球化時代,標識為數字職業的從業者是需要經過系統教育或專門培訓才能勝任工作的人員,即高度專業的數字人才。歐盟《2030數字羅盤》計劃提出,到2030年使至少80%的成年人具備基本的數字技能;擁有2 000萬數字技術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對能“熟練使用數字技術勞動者”與標識為數字職業的從業者進行了區分。
四是 數字職業能力素質的要求具有特殊規定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美國家用“數字素養”(Digital Competence)取代“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他們認為,以“數字”取代“信息”能夠更加凸顯現代信息技術區別于計算機出現之前廣泛使用的電話、廣播、電視等模擬通信技術的數字化本質;以“Competence”取代“Literacy”(漢語中通常都譯為“素養”),是因為前者相較后者更側重于表達綜合性能力與勝任力的含義。
二、標識原則、類別、方法和標示方式
(一)標識原則
標識數字職業是我國職業分類工作的一次創新,為此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
1. 高點站位
要從深入實施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和理解數字職業標識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標識數字職業,發揮職業分類在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就業創業以及實施“全民數字能力提升行動”“數字工程師培訓專項”中的基礎性、規范性、引領性作用。
2. 統籌兼顧
既考慮2019年以來增補的新職業,又考慮《職業分類大典(2015)》原有職業;既考慮專業技術人員(第二大類)、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第四大類)的職業,又考慮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第五大類)、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第六大類)中數字應用水平較高的一線職業,形成“數字職業簇”“數字職業鏈”。
3. 規范一致
堅持我國職業分類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在總體框架設計上,以工作任務相似性為主、技能水平相似性為輔作為主要依據,保持大類結構不變;在中類、小類劃分上,以職業活動所涉及的經濟領域、知識領域以及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作為主要依據,對個別職業在結構上進行調整、聚類;在細類(職業)判定上,以職業活動領域和所承擔的職責、工作任務、服務類別、技術工藝和技能水平等作為主要依據,重點對《職業分類大典(2015)》具有數字職業特征的職業名稱、職業活動、技術技能要求等進行調整、補充、更新。
4. 國際可比
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字素養全球框架》,以及歐盟委員會《歐洲公民數字能力框架》的經驗和做法,重點厘清信息域(Information)、交流域(Communication)、內容創建域(Content Creation)、安全意識域(Safety)、問題解決域(Problem Solving)等數字職業能力維度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在等級標準上,打通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熟練使用數字技術勞動者”的職業發展通道。
(二)標識類別
根據“職業活動所涉及的經濟領域、知識領域以及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中類小類劃分原則),將數字職業分為三類。不同職業類型采用不同的標識依據和標準。
1. 專業技術類
是指在數字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職業,比如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其職業活動所涉及的經濟領域、知識領域以及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具有系統性、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
2. 技術融合類
是指在產業技術與數字化技術融合發展中出現的職業,比如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其職業活動所涉及的經濟領域、知識領域以及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沒有改變,但原有的知識和技術嵌入或融合了數字技術的知識和技術。
3. 技能改進類
是指隨著數字技術產業化、產業技術數字化,在數字技術產品(服務)的應用、運維、操作中出現的職業,比如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其職業活動所涉及的經濟領域、知識領域以及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沒有改變,但工藝技術、使用的工具設備和數字技能水平已發生很大變化。
(三)標識方法
借鑒綠色職業和科技工作者職業標識辦法,數字職業標識可采用聚類標識和逐一標識相結合的方法。
1. 對于專業技術類數字職業
以新增職業與《職業分類大典(2015)》有關“信息和通訊工程技術人員”(2-02-10)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人員”(4-04)的分類為基礎,采用聚類標識法,將符合數據職業特征、專業化程度高、需求增長的職業視為專業技術類型職業,標識為數字職業。
2. 對于技術融合類數字職業
以《職業分類大典(2015)》的現有分類以及新增職業為基礎,采用逐一標識法,將符合數據職業特征、技術融合度高、需求增長,主要工作任務和技術技能要求已有顯著變化的職業,通過調整、補充、更新職業名稱、職業活動內容等,可將其視為技術融合類職業,標識為數字職業。
3. 對于技能改進類數字職業
以2019年以來增補的新職業為基礎,將符合數字職業特征的職業標識為數字職業。
(四)標示方式
借鑒綠色職業的標示方式,并兼顧數字職業的特征,主要有兩種標示方法:
1. 圖騰示意法
即以抽象化的“數字”標示數字職業。
2. 字母標示法
即以中文拼音輔音字母SZ 標示數字職業。其中,將專業技術類數字職業標示為SZ-1;將技術融合類數字職業標示為SZ-2;將技能改進類數字職業標示為SZ-3。
三、幾點建議
(一)發揮職業分類專家和行業專家的決策咨詢作用
在2015版《職業分類大典》修訂中,建議成立有職業分類專家和行業專家參加的數字職業標識專題工作組,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制定數字職業標識的原則、依據、標準和方式,擬定《數字職業目錄清單》并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建議。
(二)建立數字職業動態更新機制
數字技術具有滲透性強、更新迭代快、影響廣泛的特點,所以在新職業增補中,應將數字職業作為新職業征集的重點。同時密切關注數字技術對通訊服務、平臺經濟、電子商務等領域已有職業的影響,適時將數字技術產業化、產業技術數字化中涌現出的職業納入數字職業分類體系。
(三)編輯出版《職業分類大典》“數字職業分冊”
鞏固和豐富《職業分類大典(2021)》數字職業標識工作成果,參照有關行業編制《職業分類大典》分冊的做法,編輯出版《職業分類大典》“數字職業分冊”,加強數字職業分類信息的宣傳、推廣、應用。
(四)編制《數字職業與職位(崗位)對應關系表》
鑒于數字職業是采用不同職業分類原則與標準而形成的職業類群集合,其所涵蓋的具體職業名稱、定義與勞動力市場上中的職位(崗位)名稱、定義存在較大差異,建議借鑒《美國標準職業分類(2018)》經驗,編制《數字職業與職位(崗位)對應關系表》,為開展數字職業人力資源調查統計、職業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提供參考。
(五)制定全民數字能力標準框架
以數字職業標識為契機,編制以數字技術應用為基礎、核心能力為支柱,分類分級、廣泛適用的《中國城鄉勞動者數字能力框架》,為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城鄉勞動者數字能力以及常態化觀察、標識數字職業提供指引。
(六)加強數字職業培訓教材體系建設
根據專業技術類、技術融合類、技能改進類數字職業的不同特點,研究制定數字職業培訓大綱、培訓教材。對專業技術類數字職業,比如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既重視基礎理論、又重視技術應用培訓;對技術融合類數字職業,比如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處理好現有技術與數字技術的關系,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培訓;對技能改進類數字職業,引入職業技能培訓包的理念和做法,加強數字知識和技能的專項培訓,形成可廣泛適用“職業簇”“職業鏈”的數字職業技能培訓包。同時將以數字技術應用為基礎的核心能力培訓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公需科目。
(指導專家:陳李翔、張元、蔡學軍;撰稿:孫一平、謝晶、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