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然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兩姐妹的回信,讓玉麥這個全國人口最少鄉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在西藏自治區長達4000余公里的邊境線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及卓嘎、央宗姐妹的守邊故事,一直鼓舞著邊境群眾要代代接力,守護祖國疆土。
卓嘎一家的守邊故事,從他們做牧民時開始。
走進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眺望著3644平方公里的玉麥鄉。遠處的雪山、靜淌的河流都銘記了這里發生的每段故事、每個變遷。
20世紀60年代,一群荷槍實彈的印度兵把印度國旗插在了玉麥5000多米的山頭上,牧民進出玉麥溝都要接受印度兵的盤查。卓嘎的阿爸桑杰曲巴被惹怒,花兩天時間,爬上那座雪山,拔下了印度國旗。他帶著一身泥水,來到印度兵設卡點抗議道:“我的爺爺曾在這里放牧,我的阿爸曾在這里放牧,我們也在這里放牧,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
隨后,桑杰曲巴走了4天的路,向解放軍報信。解放軍來了,印度兵悻悻溜走。不久之后,桑杰曲巴帶著卓嘎、央宗,把家從半山腰的玉碓搬到了谷底的玉麥,向南推進了5公里。
“玉麥”藏語意為境域下游的圣地,也意味著這里地勢險要。
黨和政府為了改善玉麥鄉群眾的生活,在日拉雪山另一側的曲松村給群眾蓋起了新房,分了糧食和牲畜。卓嘎一家原本也搬了出去,但不久后又搬回了玉麥。卓嘎講述,阿爸桑杰曲巴告訴家人:“這是國家的土地,我們得在這兒守著。”從此,玉麥就只剩他們一家。
每年11月,玉麥的雨漸漸變成雪,越積越厚,直到來年5月,玉麥幾乎與世隔絕。卓嘎回憶,有一年冬天,阿媽病重,因翻越雪山時間太長,阿媽去世;還有一年冬天,又一次翻越雪山時,卓嘎15歲的小妹迷路,在雪地中凍死。
親人的去世曾讓卓嘎、央宗姐妹央求阿爸離開,但桑杰曲巴總是不應允。他說:“我們不能離開,離開會失去這片土地。我們要為國家守住這片土地,這很重要。”
1988年,當了29年鄉長的桑杰曲巴老了,卓嘎接了他的班,成為玉麥鄉鄉長,一干就是23年;妹妹央宗是副鄉長兼婦女主任,一干也是17年。
1994年,自治區組織山南地區行署、自治區交通廳、工業電力廳等相關部門,對玉麥鄉進行了歷時1個多月的考察調研,精心選擇了新的鄉址。搬到了新的鄉址,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因為極少有外人搬入玉麥,央宗27歲、卓嘎35歲時,才分別成了家。
每天兩個姐妹出去放牧時,會把國旗綁到樹枝上,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們不曾想過離開。
1996年,兩戶人家從扎日鄉回遷到玉麥,隆子縣也是第一次向這里派了兩名干部,玉麥不再是只有他們一家。這一年,卓嘎、央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因此玉麥也有了鄉黨支部。
2001年,公路打通,玉麥的變化一天快過一天,開始跟上山外的腳步。原來的“三人鄉”已發展成9戶32人,4戶家庭開起了餐館和家庭旅館,村民自制的竹器、藤鐲在市場上成了搶手貨。2009年,玉麥人口突破30人。
2011年,邊防派出所進駐玉麥,軍民溫馨和諧,親如一家,共同守護祖國的邊防。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個曾經半年封山、道路異常崎嶇的“邊境孤島”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玉麥鄉通往外界的公路得到了徹底翻修,藏式風格的民居、整齊干凈的街道、迎風飄揚的紅旗,錯落在蒼松翠柏環繞的山谷間。隨著小康村建設和旅游開發推進,現在玉麥鄉人均居住面積達40平方米,年人均純收入達34012元,不少村民用自家房屋開起了家庭旅館、小賣部、快遞站等。
卓嘎、央宗姐妹守護著這片神圣國土,譜寫了愛國守邊的時代贊歌。姐妹倆先后榮獲“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和第七屆“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稱號。
令姐妹倆驕傲的是,她們自己的兒女也成為新的守邊人。如今,在重要的日子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是玉麥人雷打不動的新習俗。卓嘎一家人把愛國守邊的情懷傾注到高高升起的國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