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vlogger(微錄主),農民工群體也不例外。工地介紹、生活記錄、才藝展示、美食吃播……可能只是一部手機,簡單的拍攝內容卻有著最真摯感人的煙火氣,當他們將鏡頭對準了自己,又會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
“大家好,我今天又去代班了,早上吃了一個雞蛋,現在匆匆趕往工地。”雨過天晴,塔吊司機陳結終于等到重新開工的日子,他習慣性地拿出手機,用鏡頭記錄工地的日常,并制作成視頻上傳到各大視頻平臺,那里有等待他更新的20多萬名粉絲。越來越開放的自媒體創作環境,吸引了更多像陳結一樣的農民工加入創作者隊伍,用鏡頭講述農民工自己的故事。
來自四川廣安華鎣市的陳結今年26歲,是已經有10年工齡的塔吊“老司機”,但從事自媒體創作的時間卻不到兩年。由于開塔吊的工作時間不固定,偶爾在家休息的陳結也開始研究起拍視頻,并決定試一試。“有幾個特別火的創作者會講解怎么拍視頻、如何獲取收益,給當時作為新手的我帶來很大動力。”陳結說,“剛開始身邊有很多人質疑自己做視頻,更不敢在親戚朋友面前拍,生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后來才慢慢放開了膽子。”陳結開始用手機記錄工地生活,以及和家人一起的生活細節、身邊發生的趣事。隨著拍攝漸入佳境,陳結也看到了視頻創作帶來的實際成效。

對“80后”代輝來說,讓他印象深刻的視頻創作者則是曾經火爆全網的“后舍男生”組合。他說:“感覺平凡人也可以通過網絡展示自己,讓更多的人去看到他。那個時候就想自己嘗試,但是沒有條件。”代輝來自駐馬店市高楊店鎮,從2010年就正式踏入建筑行業,成為一名防水工人。
組建家庭、孩子出生、買房裝修……生活壓力讓代輝持續投入到工地務工。直到2019年5月,他看到國內自媒體創作爆發,便開始試著拍攝一些工作日常。他說:“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慢慢普及,視頻創作的條件和環境也更好了,平臺也會有包括內容指導、選題、封面等方面的線上培訓。”從那時起,代輝從未停止視頻投稿,自己也慢慢成長為擁有近28萬粉絲的視頻創作者。
在代輝看來,對于拍攝條件和設備有限的農民工而言,視頻創作不僅僅需要平臺扶持和創作者的興趣,更需要創作者的堅持。“其實最開始拍視頻的時候,我都不敢真人出鏡,感覺很緊張。”代輝說,“是粉絲發來的鼓勵留言和關心,讓我決定繼續堅持下去,拍的東西被別人關注和認可,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除了要克服面對鏡頭的緊張,讓陳結感到棘手的還有視頻剪輯。僅有初中學歷的他沒有任何拍攝經驗,身邊更沒有可以請教的人。為此,他開始在網上找教學視頻,不斷練習拍攝和剪輯技巧,視頻內容也從單一地對著鏡頭講話,逐漸增加了更多畫面和元素。如今,他的設備也更加豐富,不僅有適合隨手拍攝的手機,還有卡片相機、適合工地拍攝的運動相機,以及無人機、麥克風、三腳架等。
23歲的工地小伙陳江山面對鏡頭就自然了許多。去年3月,他憑借一則身穿工裝彈奏古箏的視頻迅速爆紅,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熱度過后,他回到青島的工地踏實工作,只是在網絡上更加辛勤地更新視頻。
除了年輕創作者,還有像“川哥”何川這樣50多歲的農民工。在大兒子何松林的支持下,何川從2019年開始接觸視頻創作,并與兒子合理分工:他負責每天帶著三腳架和相機去建筑工地拍攝,后期的剪輯、字幕等工作都交給何松林完成。何川坦言:“拍攝并不輕松,用了半年時間才敢直視鏡頭,最開始也沒有什么表情。就靠一天天努力堅持下來,硬生生靠時間去打磨。”
積累了兩年出鏡經驗的何川,在內容策劃方面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今年7月1日,何松林建議何川在拍攝時加入慶祝建黨百年的內容,而當他拿到素材的時候,發現父親帶給自己更多“驚喜”:“他在工地找了21名工友,一起錄了加油視頻,還有統一的動作,我確實沒有想到。”何松林認為,這是源于父親對視頻拍攝的喜愛,以及他向來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何松林說,許多粉絲都留言表示“川哥”的精神狀態很好,給了大家很多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他還提到,如果沒有拍視頻,50多歲并且沒有什么文化的父親也沒有機會去嘗試新事物,更不會認識這么多粉絲朋友,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代輝看來,僅有的設備,是用創作收益購買的一部價值2000元的手機,由于工地經常更換,視頻內容也只能簡單記錄每天干了哪些活、吃了什么。但正是這些真實的內容,得到了粉絲的喜愛。他說:“還有很多人留言自己父母也是農民工,看視頻就想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很有共鳴。”而代輝的頭號粉絲就是在老家的妻子和兒女。“老婆會給我每期的視頻點贊,孩子們想爸爸了也可以隨時隨地看視頻。”對他自己來說,每天忙著拍攝和剪輯,也讓工地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對此,陳結也深有同感:“以前休息就是玩游戲、刷視頻,現在就是成天琢磨怎么拍好、制作好視頻。”塔吊司機的工作日常既吸引了很多同行留言打卡,提醒他在操作時多注意安全,也為不了解這個職業的網友提供了一個窗口。同時,他更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視頻為家鄉做點什么,讓大家看到農村的變化。
陳江山則覺得,身為農民工自媒體創作者,也多了一份責任:“現在在工地干活的年輕人并不多,但是人一定要干一行、愛一行,農民工也可以有自己的愛好。”盡管經歷過爆紅,陳江山認為自己還要不斷學習和成長,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
(摘自《工人日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