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邵云環出生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一個普通工人之家,1968年,只上了4個月高中的邵云環,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報名去了最冷的大興安嶺加格達奇。1971年9月,她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東歐語系塞爾維亞語班學習了3年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東歐組,是個對綜合工作能力要求較高的單位,負責東歐地區各個國家的參考、報道,每人要監管選報、翻譯、編稿和調研等工作,難度較大,邵云環具體參與對南斯拉夫的報道。南斯拉夫是個國情很特殊的國家,要想從南斯拉夫的大量報刊中,挑選出有參考價值的材料就像沙里淘金,但是她在這方面很快入了門,不僅翻譯速度快,而且譯文準確通順。1990年下半年到1993年,她被派往貝爾格萊德任新華社常駐記者,3年時間里,正值南斯拉夫發生分裂和波黑戰爭激烈的時候,她與其他記者一起,不顧安危,在困難的條件下,密切跟蹤事態進展。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她克服種種困難,前往波黑,根據獲得的第一手材料,發回多篇重要的參考稿件、系列通訊稿和大量圖片,據統計,3年中,她向總社發回的公開參考稿件以及為一些刊物提供的稿件多達500多篇,寫出了許多有見地、有深度、有現場感的稿件。除公開稿外,她還寫了大量內參綜述稿,僅《參考資料》一個刊物就刊登了48篇,平均每月兩篇。1999年5月8日凌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邵云環不幸以身殉職,年僅48歲。

1995年7月,梁建英從上海軌道交通學院畢業,分配到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和中國鐵路事業的不解之緣。她歷經中國高鐵從無到有的不同發展階段,更是讓中國高鐵享譽世界的幕后功臣。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經受著一種大國之痛——春運。在幾十億人次的人口流動中,交通運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破解困局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快鐵路現代化建設,推進鐵路技術裝備現代化,包括發展高速鐵路。梁建英作為技術帶頭人,帶領團隊成功研制了運營時速200公里至350公里各個速度等級的“和諧號”“復興號”系列動車組,從2007年國產動車組投入運行以來,乘坐舒適的高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跟隨到領跑,有四個階段的發展歷程:第一階段是2004年以前的原始積累;第二階段是技術引進和吸收;第三階段是自主提升創新;第四階段是全面創新。憑借責任、激情,梁建英和團隊成員們從關鍵部位展開研究,將設計思路變成了可行的圖紙,她主持的CRH380A動車組,創立了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復興號”動車組實現了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使我國成為世界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