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下,課堂對話在教育活動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價值,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系統的學科,所以在學習數學時,筆者以“關注課堂對話,實施深度學習”的實踐與思考為主題來展開分析,通過“提高問題針對性,讓學生的思考有深度”、“推出學習共同體,讓學生交流有深度”、“啟迪學生自我對話,讓學生思維走向深度”三個方面來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字】:課堂對話 ? 學習共同體 ?自我對話 ?深度學習
【正文】
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下,課堂對話在教育活動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價值,加上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系統的學科,所以在學習數學時,只有讓學生全面掌握各種數學理論以及解題手段,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確保學生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筆者以“關注課堂對話,實施深度學習”的實踐與思考為主題來展開分析,通過“提高問題針對性,讓學生的思考有深度”、“推出學習共同體,讓學生的交流有深度”、“啟迪學生自我對話,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度”三個方面來展開分析和研究。
一、提高問題針對性,讓學生的思考有深度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灌輸型、填鴨式的模式,缺乏和學生的互動,導致課堂中“有話無對”和“無話可對”的現象多了,“師問生答”和“一問一答”的情況更多。這樣,教師將滿堂式的問與答當成課堂對話,問題的難易程度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性不強。所以,我們應該關注課堂問題的針對性,提高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是只與“優等生”和“舉手生”的對話。
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課為例,淺談平均分的含義。筆者讓學生參與平均分的活動,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認識平均分的兩種不同情況:等分和包含分。從平均分的意義為主題展開教學,創設不同的分物體情境,借助多樣表征,讓學生真正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筆者設置以下三個情境,并提出針對性問題,讓學生的思考更有深度。
1.(分6顆糖)小朋友們,老師這兒有6顆糖,要分成兩份,你能幫我分一分嗎?
有些同學分成3顆和3顆,有些同學分成2顆和4顆,還有些同學分成1顆和5顆,面對同學們多樣的分法,我繼續提問:要分給兩位小朋友,你覺得哪一種分法更合適更公平?學生會根據已有生活經驗,覺得分成3顆和3顆 會更加合適。是呀,“每份分得同樣多”比較公平。將6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3顆。
2.(袋子里有若干糖果)小朋友們,老師袋子里裝了一些糖果,現在你能平均分給兩位小朋友嗎?誰上來分一分?
生1:拿出2顆,平均分成2份,再拿出2顆,平均分成2份……重復操作,直到分完!
生2:把袋子里的糖果都倒出來,數一數一共有幾顆,再平均分成兩份!
通過同學們的動手操作,看來我們平均分的過程可以不同,但平均分的結果都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3.兔媽媽分16根蘿卜,分給8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分到幾根蘿卜?
兔爸爸分16根蘿卜,每只小兔子分到2根蘿卜,可以分給幾只小兔子?
比較這兩種分法,都是平均分嗎?
是的,兔媽媽知道平均分成8份,不知道每份是多少;兔爸爸知道每份是2根,不知道要分成幾份,他們是屬于平均分的兩種不同情況——等分和包含除。根據筆者的問題針對性,學生通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讓自己對平均分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二、推出學習共同體,讓學生的交流有深度
“學習共同體”課堂是希望通過各種方法調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探究力、合作力為目標。所以推出課堂學習共同體,讓學生通過自身學習的回應和思考,突破自身難點和學習困境,從而讓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有深度。
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教學為例,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討論:如何測量乒乓球的體積。根據六人一小組,組內有優生2人,中等生2人,學困生2人,學生和同質學生產生思想的共鳴,和異質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交流氛圍精彩精彩紛呈,同時也培養著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生疑惑:乒乓球浮起來了,不能用排水法,可怎么辦?
同組成員進行解惑:
方法一:用手把乒乓球按下去!這樣就可以用排水法求出乒乓球的體積
答疑:不行,用手按下乒乓球,手也有部分會接觸水面,影響體積的測量。
方法二:先測出水的體積,再測出鵝軟石的體積,用繩子將乒乓球綁在鵝卵石上,使得乒乓球全部浸沒在水中,用總體積減去鵝卵石的體積,減去原來水的體積就可以求出乒乓球的體積。線足夠細,誤差就會很小!
組員:好像有點道理!
方法三:我們可以先把水換成沙子,將乒乓球完全浸沒在沙子中,考慮上升部分的沙子體積就是乒乓球的體積。
組員:這個方法不錯誒!
是啊,我們學過排水法,在同學們一次次的激烈討論中,我們得到了更加完善的測量方法——排沙法!看來只要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討論,去研究,去質疑,總會得到我們意想不到的答案,讓學生的交流更加有深度有內涵。
三、啟迪學生自我對話,讓學生的思維有深度
課堂上學生如果能通過自我質疑,自我反思,知識點的自我深化,那樣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有深度。
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喝牛奶問題”為例。一杯純牛奶,樂樂喝了半杯后,覺得有些涼,就兌滿了熱水。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樂樂一共喝了多少杯牛奶,多少杯水?這類題目,學生先要通過閱讀與理解,呈現對已知條件和問題的進一步梳理和內化,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生活中的問題初步抽象成數學問題。
思考1:第一次喝的半杯是多少牛奶多少水??杯牛奶
思考2:第二次喝了半杯,又喝了多少牛奶多少水?可以通過畫一畫圖進行思考。
牛奶喝了:?+?
水喝了:?
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對話:?杯的一半是( )杯,第二次喝的純牛奶是( )杯,水是( )杯。一共喝了多少純牛奶,喝了多少水!
那如果題目改成:一杯果汁,明明喝了?杯后,覺得太濃,就加滿了水,又喝了?杯,然后出去踢足球了,明明兩次喝下的純果汁有多少?你還會繼續思考嗎?
課堂中要讓學生進行自我對話,不斷思考,質疑反思和深度覺醒的內省過程。這樣才會讓學生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層次。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核心就是學生的學習。即通過和數學問題的對話、和小組同伴的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關注課堂對話,是以問題思考為導向,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有效地激活了學生思維,提高了教學質量。我將在實施深度學習的對話教學道路上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生態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丁愛東.新課程(小學). 2017(05)
【2】小學數學課堂對話話題的捕捉【J】.唐慧彬.教學與管理.2018(26)
【3】基于教師維度的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策略研究【J】.賀慧敏,胡振京.教學與管理. 2017(18)
作者簡介:
姓名:沈潔(出生年份-),1985.08性別:女
民族:漢 籍貫:寧波 學歷:本科 職稱:一級教師 寧波杭州灣新區世紀城實驗小學數學教師 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