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妍 張亞飛 王之璇 邱清玥
摘要: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魏莊街道作為沿黃城鎮,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重要場地。觀鳥旅游是近年興起的一種旅游方式,魏莊街道位于新鄉自然保護區,近鄰黃河濕地公園,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觀鳥旅游的自然基礎,但目前仍存在發展管理等問題。本文針對魏莊街道目前觀鳥旅游管理發展困境提出相應解決策略。
關鍵詞: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觀鳥旅游、管理措施
引言
黃河是大自然獻給中華民族的厚禮,是我們偉大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黨的十九大作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提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戰略舉措。為了順應新時代要求,以生態保護與修復為手段,進一步改善灌孟堤及天然文巖渠附近生態環境,發展觀鳥旅游,實現貧困地區脫貧富民與生態建設的雙贏。構建沿黃生態景觀產業帶,順應綠色發展,魏莊街道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正式展開。
魏莊街道觀鳥旅游發展現狀條件
用地現狀
以天然文巖渠、灌孟堤為界限將整個魏莊街道用地分為三部分,西邊是城鎮建設用地集中分布的區域,工業用地集中區。天然文巖渠現狀是景觀條件較好的一條河,沿河布置有簡單的觀景服務設施,沿排總路兩側現狀有連續防護林夾雜少量工業用地,其余均為農林用地,有部分集中林地。灌孟堤以東用地現狀以農田為基底,有大面積的灘區,稀缺的集中林地、濕地資源與西邊用地形成鮮明對比。
自然資源現狀
新鄉自然保護區在地理區劃上位于古北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孟灌堤以東的灘區為黃河下游灘區一部分。鳥類資源豐富,共有鳥類153種,隸屬16目40科,占全省鳥類總數的42.7%。這些鳥類中,在本區繁殖鳥(包括夏候鳥和留鳥)78種,占本區鳥類種類總數的51.0%,而不在本地繁殖(冬候鳥和旅鳥)的有75種,占49.0%。
魏莊街道觀鳥旅游發展問題
魏莊所在的長垣市位于黃河下游濕地,由于灘涂功能近年受到各種人為、自然的破壞,生態功能退化問題日漸嚴重。灌孟堤以東空曠、開闊的區域為成群的鳥類提供了食物豐富的農田生境,其中曾出現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近年來生態魏莊建設和管理存在一系列限制發展因素。
景觀吸引力弱
魏莊街道綠地系統現狀成“川”字分布,即主要沿天然文巖渠、車寨干渠、以及東側的黃河濕地分布,鎮域內部大小溝渠交錯。綠地系統內部河道局部堵塞、斷流,水體污染嚴重,景觀風貌較差,居民與生態環境缺乏互動。
珍稀鳥類高頻出現的灌孟堤以東主要為農田草地及嫩灘,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弱;魏莊范圍內生態最大特征是濕地不濕,濕地大量缺水,植物種類較少,針對生態旅游發展來說景觀吸引力不足;同時對核心區的劃定模糊不清,鳥類保護力度不夠。
游憩設施配備不足
周邊環境和基礎設施尚待建設,現狀僅在天然文巖渠東側存在少量觀景設施,設施種類較為單一,已建成場地景觀設施和服務設施均缺乏且質量較差,對游客吸引力不足;魏莊從未有過生態旅游相關規劃,因此未建立品牌和知名度,缺乏旅游服務設施是導致游客規模小、接待能力有限;同時也存在缺乏旅游活動策劃部門,存在缺乏管理人才的問題。
居民保護意識薄弱
在魏莊街道范圍內缺乏科普內容的展示,對公眾愛鳥護鳥的教育宣傳力度不到位;旅游條件不夠完善,觀鳥活動受到許多限制。
魏莊街道觀鳥旅游發展管理策略
完善旅游服務設施 建設環境友好型生態魏莊
建設觀鳥裝置及相關研究、文化類、觀鳥步道等設施,優化排總路兩側的生態環境,結合林地、農田、河流、村莊,新增遷徙保護、棲息地保護、動物收容、知識體驗布局四類設施。同時開展鳥類保護科普工作,定期舉辦各類推廣活動,做出趣味性強、可操作度高的魏莊濕地游覽參觀IP效應,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濕地取得一定的生態經濟效益。
完善數據信息收集 建立專項保護系統
一個地區的鳥類動物的物種、數量及生存和繁殖情況可作為反映該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鳥類覓食環境及人為干擾程度等環境狀況,利用各種科研調查項目,對保護區珍稀物種如大鴇、黑鷺等資源及生存環境進行本底調查,建立鳥類環志數據,及時準確掌握鳥類種群數量的動態、鳥類遷徙路線、停歇地、速度及候鳥壽命等信息。
重視新方法及大數據的應用,比如分析候鳥遷徙的DNA遺傳狀態、性別的識別和對性比的研究;加強對野生農田鳥類的監測便于采取補救措施,對珍稀物種優先對雌鳥特別保護;除了對鳥類及其生境環境調查之外,同時也應開展野鳥貿易的調查研究,重視對各類鳥類貿易的調查研究有利于對今后政策制定提供基礎數據。
成立專職管理機構 引進專業人才
設立生態濕地管理處,辦公室管理濕地公園日常管理,濕地保護科進行師弟日常養護工作,及負責活動策劃的濕地生態旅游服務部門。專職專責,形成完整生態濕地管理體系,落實責任到部門。
以政府為主導,環境利益為核心,引進多種形式合作項目和合作體制,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和項目建設機制1。將生態旅游和生物多樣性有機結合,通過共同管理協調機制實現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協調發展;積極探索引進將魏莊各個社區結合自然保護區管理的“社區共管”模式,同時與當地高校建立合作項目,培養更多有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2。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建立補償政策
利用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配置資源,規范市場。野生鳥類交易的鳥市堅持必須取締的原則,評估適宜飼養發展鳥類人工繁育業,強制實行憑工商營業執照和野生動物經營許可證。加強與新聞媒體的合作,通過互聯網,提高公眾法律意識;高標準推進鳥類安防設施建設,建立相鄰網格支援、警種聯動、常態機動處突機制,維護鳥類公平、安全。
在我國建設環境友好型農業的指導思想下,加速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以控制農業污染,高質量的綠色農產品供應附近大城市市場獲得額外收入。鳥類越冬期間常棲息與麥田中,采取適當經濟補償政策保護農民利益,與居民簽訂保護協議實行賞罰政策共同保護鳥類生境3。
注釋
[1]鐘世新,王世農.黃旗寨白鷺自然保護區鳥類棲息地特點調查及保護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0(04):21-25+42.
[2]藺雨陽,張帆,雍小華,蘭海,和獻鋒,楊濤,高亞平,陳安全,嚴玉華.四川二灘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棲息生境分析及保護對策[J].四川農業科技,2020(02):69-72.
[3]宋志帆,周學紅,王強,張偉.農田鳥類生存制約因子及保護對策綜述[J].野生動物學報,2019,40(04):1063-1069.
作者簡介:
馬妍 ?(1997-),女,回,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住房與社區建設規劃
張亞飛(1995-),男,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發展與規劃
王之璇(1997-),女,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發展與規劃
邱清玥(1997-),女,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