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宇 成彭
摘要:《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該書深刻地揭示了勞動與生產的關系,敏銳地發現了資本主義產生的過程中的矛盾,預測出了經濟危機的必然產生。因此,結合現代經濟制度,重新審視資本論中的理論概念,探索出應對當代經濟危機的方式方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添磚加瓦、保駕護航。
關鍵詞:資本論 經濟危機 新時代 價值
《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領域的曠世著作,不同于傳統西方經濟學的局限經濟視角論述,馬克思把研究范圍拓展到全人類社會,把唯物史觀引入經濟社會發展框架體系。深刻剖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同屬性,描述了資本主義內在的經濟危機,勢必導致社會的該形態社會的終結,并且預測未來人類社會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下面分別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社會主義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形態,反映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進行工業化大生產的勞動關系?!百Y本家”是指占有生產資料的階級,他們享受著社會發展帶來的福利,“勞動者”淪為了為資本家打工的勞動力,被剝削大量的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有機構成者。
(一)資本主義發展歷史
資本主義的發展是隨著人類工業革命而誕生的。在18世紀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動力機械的發展。人類社會告別了傳統的自然動力來源,迎來了以蒸汽機為主的化石能源機械體系。蒸汽機賦予了社會生產強大動力,人類比以往社會擁有的更多的可能。同時生產關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之前的家庭作坊式手工生產,變為了以工廠生產形式為主的大機器集體工業。導致了勞動者與管理者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資本主義經濟形態
資本主義經濟形態開啟了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形態。科技進步導致了生產力的提高,并且推動了經濟制度的轉變,即:生產關系的轉變。分工合作不但減輕了個人的成產成本,更加重要的是分工合作大大增加了每個產品的生產效率,節約的單位時間,提高了全社會商品數量。特別是以福特汽車為代表的流水線分工模式,每個人只需要完成特定工序,不用再掌握復雜的生產流程。
(三)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的矛盾是由其內在原因所產生的。馬克思通過《資本論》深刻地揭示了其內在矛盾,包括人與商品之間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階級與階級之間的矛盾組成的三種不同層次的矛盾。
二、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通常以周期性形式爆發為表現,一般會出現生產過剩、消費不足、經濟停滯、失業增加、社會動蕩等多種外在形式。經濟危機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增加階級沖突、導致社會動蕩。極大浪費了生產資料與社會資源。經濟危機從資本主義誕生之日就如影隨形,激化了社會矛盾。歷史上較大的經濟危機有20世紀初期美國的經濟大蕭條、8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及20世紀97亞洲金融危機等。經濟危機損害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經濟危機是由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所引發的,是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內在矛盾。
(一)經濟危機產生根源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內在的不穩定因素。市場失靈導致無法及時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引發經濟危機產。其產生的根源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在生產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方面。由于企業和政府的目標不同,企業往往需求利潤最大化、最高收益。但是政府要求市場穩定,長期稅收。因此,不同的目標帶來了不同的規劃與措施。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之間會造成相應的摩擦。雖然說政府會對市場失靈采取積極地應對措施,但是較長的時滯,以及政策的失靈,都會影響政府宏觀調控的精準把握。其次是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不平衡,是導致經濟危機產生的另一個根源。例如在市場價格較高的時候,某一企業大量生產某一產品,導致產能過剩,市場供過于求,消費者不需要如此大量的商品。商品不能出清,結果導致“無形的手”這一機制失靈。
(二)經濟危機發展過程
經濟危機的發展過程常以貨幣、利率為媒介進行傳導。通過實體經濟作用于金融系統,再通過金融系統影響實體經濟。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有不同的“范式類型”。例如,二戰之前的美國大蕭條。此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主要前期生產過剩、大量制成品無人購買,之后政府采取貨幣緊縮的調控措施,該項措施不但沒有刺激經濟發展,反而造成了經濟“滯漲”,以及大量的工人失業,以致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大量的戰爭物資生產重新刺激了經濟發展。另外一種“范式”是通貨膨脹類型。例如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大量貨幣涌入市場,造成了貨幣名義價值的下降、物價飛漲,導致經濟運行不穩定,眾多的企業生產者不能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市場崩潰。
同時經濟危機的過程是有周期性的。經濟運行往往經歷了上漲、回落等不同階段。經濟危機的爆發是經濟風險聚集到一定程度地集中體現。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經濟危機是難以避免的,只能用各種措施來積極應對,以減少經濟危機對社會沖擊與資本的損失。
(三)經濟危機應對措施
經濟危機的應對措施往往需要政府的干預。例如相對應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通過不同的經濟指標調控干預經濟,減少經濟危機導致的市場波動、穩定物價、平衡供求。下面分別從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發展,或者抑制經濟的過熱。而貨幣政策是貨幣總量供給的調節、貨幣利率的調節、存款準備金率的調節等多種金融工具的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危機通過全球金融體系影響世界經濟,美國的次貸危機通過美元的貨幣體系傳導到了全球,給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于經濟危機的緩解與應對需要全球的共同合作、通力完成。
三、社會主義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預言到了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社會主義必將勝利。馬克思以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建構了新的社會形態、包括新的生產關系。消滅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消滅了社會階級。形成了無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型國家體制。通過社會主義的發展達到共產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四、小結
雖然《資本論》是19世紀末的一本著作,但是馬克思運用其豐富的知識體系、深遠的洞見,預測出了人類社會未來的形態與發展方向。是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著作。該書的相關理論與概念,依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觀點。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資本論》中相關理論內容也被新的學者補充完善。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要結合時代特色與經典理論,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為新時代經濟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五、參考文獻
[1]周露平.C.J.阿瑟對《資本論》的“新解讀”及其理論癥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3):18-28.
[2]胡士杰.《資本論》手稿中關于“春蠶吐絲”的比喻論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3(03):106-110.
[3]張紅山,孫曉迪.《資本論》新發表手稿對“生產價格”理論的完善[J].當代經濟研究,2021(05):5-10+113.
[4]阿利克斯·布法爾,亞歷山大·費龍,紀饒姆·豐迪,趙超.《資本論》法文版:一部具有獨立科學價值的著作[J].國外理論動態,2021(02):22-25.
第一作者:張震宇,男,漢族,北京市豐臺區,1989年8月,博士研究生在讀,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世界經濟專業(北京市海淀區)(100088),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資本市場,寫作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