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摘要: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而在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當中,健康的心理素質可以說排在最首要的位置,因為人的全面、長遠發展,需要以健康的心理為基礎和前提。為此,在實際的中學教育工作當中,尤其是體育教學當中,應當高度重視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并且要圍繞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針對性的優化、改進體育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與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首先簡單分析了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機制,然后主要就如何通過體育教學的開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希望能夠為教學工作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心理健康;教學策略
在現代化的素質教育理念下,應當將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作為一項關鍵課題,積極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一方面既要客觀、科學認識到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機制,另一方面更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體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機制
與通常所提及的“身體健康”的概念和意義有所區別,“心理健康”相對更為抽象,指的是人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如興趣、人格、態度、情感、動力等等。社會中的任何人都不能逃避心理健康的問題,對于中學生而言,其與社會的接觸增多,對世界的認識也有了自己的觀點,再加上學習壓力的增加,所以他們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復雜、敏感,進而發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這不論是對于其當前的學習還是今后的生活及社會發展來說,都是不小的阻礙[1]。因此,當前的教育越來越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新課改,都明確的要求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之所以要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因為體育與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如就中學生來說,通過體育運動,可以強健其體魄,改善其內分泌,釋放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生物化學物質;其次,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還可以得到情緒和壓力的釋放,調節其日常的學習、生活狀態,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2];再者,在體育運動中學生與人的溝通、交流與互動也能夠明顯增多,有利于學生受到積極、開朗、樂觀的情緒引導,身心變得更加愉悅。
二、體育教學中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策略
(一)在體育教學中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
從以往的體育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單方面側重對學生的運動技術、技巧和體能訓練,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應當將心理健康知識作為體育教學的一部分,在體育教學中,將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形成對心理健康的客觀認識,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如雖然當前的不少中學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重點從體育運動的角度出發,向學生介紹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心理健康,從科學層面讓學生了解到,現代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體育運動鍛煉和人的心理健康是相關的。還有就是任何人,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處境下,都可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此不用感到羞愧、失落,更不能自暴自棄,而是要通過參與體育運動以及其他科學的方法,來克服心理健康問題,重塑光明、樂觀和積極的內心世界。
(二)對學生的個人情感進行正確引導
情感與人格,既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也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從概念上來講,情感是指人在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種習慣或模式,一個人的情感態度、人格品質如何,決定著其心理健康水平,將對其一生的成長、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如樂觀、豁達、謙虛、禮讓,就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情感態度和人格,它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加寬廣的胸襟去接受、容納事物,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永遠保持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3]。為此,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嘗試通過對教學的優化和改進,來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
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動項目,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情感引導。從整體上來講,教師應當通過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弱化體育競爭,讓學生認識到勝敗是兵家之常事,沒有常勝的將軍,也沒有永遠戰敗的小兵。所有真正熱愛體育運動、參與體育運動的人,都對此有所感悟,從而使學生能夠開闊自己的胸襟,接受、容納所有的成功、失敗,好與不好,甚至要尊敬自己的對手,對人、對物要始終樂觀、豁達,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增強學生對挫折和困境的心理抵抗能力
現實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絕對原因,事實上很多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都是由于個人心理對于挫折和困境的抵抗能力較弱,缺少正確的思維模式。在人的一生當中,挫折和困境必然是會相繼出現的,任誰都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風順。因此,為了避免中學生在當前的學習以及今后的社會生活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教師應當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的增強學生對挫折和困境的心理抵抗能力。
如教師應當在體育技術、技巧教學和學生運動訓練中,從心理層面、思想層面對學生進行激勵,尤其是對于一部分運動能力相對較弱,或是在體育競賽中失利的學生,要通過溝通讓他們認識到自身還有無窮的潛力沒有被開發出來,失敗可能是常有之事,但永不言棄更是體育精神的內核,體育就是激勵我們不斷向前,通過訓練、付出,在強大自我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只要肯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就更好的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績。同時,要引導學生將對體育的這種態度、信念,應用到學習中、生活中來,要敢于挑戰、克服一切的挑戰,不被暫時的挫折和困境擊倒,增強學生的心理抵抗能力。
(四)合理調節學生心理壓力
對心理壓力進行釋放與調節,是保證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有效方式。中學生面對學習、生活和社交,難免會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對此教師應當采取更加開放、靈活的體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以此達到調節其心理壓力的效果和目的。
如傳統的跑、跳、投、擲體育教學,其均具有較強的技術性、技巧性,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較為枯燥和機械,難以讓他們真正全身心的主動參與其中。為了改變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融入游戲化的教學理念,對這些體育教學項目進行游戲化改造,如將其組合為一個闖關的小游戲,讓學生分別通過跑、跳、投、擲,來突破關卡,達到目的地。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趣味性,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其中,增加其運動興趣和運動量[4]。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由于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從而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其心理健康素質。
三、結語
在如今的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并切實做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工作。圍繞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發展需求,優化體育教學策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和保障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谷松.體育運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發展的心理機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0(02):16-24.
[2]魏紅紅.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20(12):164-165.
[3]姜媛,張力為,毛志雄.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情緒調節策略的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8(04):570-576.
[4]紀富玨.不同強度體育鍛煉對14~16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響[J].體育風尚,2021(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