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在新的形勢下,我國軍民融合拓展了新的內容,增加了新的內涵,向著更加廣泛、更加深度、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本文主要從環境基礎、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三個方面探討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軍民融合
科技進步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世界軍事發展走向。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科技與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內外環境,為走信息化軍民融合式發展之路奠定了堅實的環境基礎、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
一、環境基礎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密,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軍民融合發展不僅涉及政府、軍隊眾多部門和單位的職能與利益調整,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因此,走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之路,不僅要依靠技術創新,更要依靠機制體制創新,培育良好的社會基礎,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一)國內環境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大致經歷了軍民結合、以民養軍、寓軍于民和軍民融合發展四個理論認識和實踐時期。從我軍發展壯大的歷史看,任何一個時期都離不開人民的而支持,形成了“軍愛民、民擁軍”的“雙擁”傳統,這一光榮傳統為新時期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強國固本”成為一支愿望。鄧小平同志曾說過“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保持這個優勢,保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1]。這個優越性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軍民融合從本質上看是以宏觀調控為主的總體籌劃與綜合協調,涉及多方面、多層次的經濟、權利等利益調整。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可以為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提供優越的根本制度保障。
(二)國際環境
冷戰結束以來,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建立了各種伙伴關系。我國作為一個和平、理性、務實、負責的大國的形象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大大改善了我國的國際形象,成為軍民融合發展的有利因素。但近年來中美大國博弈,美國將22個中國實體和1名中國自然人列入實體清單。這也凸顯出中國缺少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知識自主產權,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對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視,推動我國走技術創新發展之路,尤其是信息化技術自主創新發展。
二、物質基礎
(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全面支撐國家信息化進程。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高速傳輸網,形成了以光纜為主、其他方式為輔的通信傳輸網絡。截止2020年6月,全國行政村4G覆蓋率超過98%。根據工信部印發的《“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指出,到2021年底,千兆光纖網絡具備覆蓋2億家庭的能力,千兆寬帶用戶突破1000萬用戶,5G網絡基本實現縣級以上區域、部分重點鄉鎮覆蓋,新增5G基站超過60萬個,建成20個以上千兆城市。
(二)信息產業發展
在國際壓力不斷加大、行業轉型主動不斷增強的關鍵階段,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波動中維持平穩增長,新興領域常新發展持續深挖,骨干企業資本化和創新發展步伐加快。截止2018年底,信息產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一是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投資、出口等數據保持增長,但增速普遍下降。二是集成電路、光電元器件等分領域投資在新鄉市長拉動下仍有增勢。三是新興領域創新發展持續升溫,企業不斷推進應用領域和產品創新。四是骨干企業資本化和創新發展步伐加快。
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對軍隊基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生成提高給予了重要支撐力量。
三、技術條件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是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信息化時代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2017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文件,對加快信息技術領域發展做出了具體部署,如人工智能技術、工業信息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在工業信息技術領域提出,要深入推進“互聯網+”,開展新型網絡互聯技術研究,加快5G、軟件定義網絡等技術在工業互聯網中的應用研究,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關鍵技術及安全可靠機制研究。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軍民融合創造了有利的技術條件。
四、薄弱環節
目前,我國正處于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國家利益的拓展和國家安全的需要,賦予了軍隊新的使命任務,為國防建設提供了新的動力。我國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效,產生了很好的社會與軍事經濟效益,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總體籌劃不足。我國在推進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的計劃上,特別是在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的總體籌劃與協調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軍民分割、行業壟斷的問題仍然存在,如部隊所需與地方規劃相互脫節,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3]。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進程。
二體制機制不順。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涉及軍地多個領域的融合,盡管目前已經建立了一些組織機構,但與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要求相比,在體制機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三法規標準不全。雖然我國有關軍民融合的政策法規在不斷完善,但現行的法律法規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滯后于客觀現實和形勢發展要求,致使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在有些方面仍無法可依。主要體現在覆蓋面不夠、時效性不強、操作性不強、軍民標準不兼容等方面。
信息化軍民融合的深入發展,需要國家和軍隊以及社會各個領域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發揮信息化軍民融合的優勢,才能實現資源集約,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才能使得信息化軍民融合向著更加良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亮,朱林.中國信息化軍民融合發展[M].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盧山.2018-2019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M].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
[3]郭小華.網信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軍民融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