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馨 唐雪婷 陳柳彤 李穎琳
摘 要:陽江風箏是一項省級手工藝非遺,如今面臨著發展的瓶頸。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方式,認識到陽江風箏扎制技藝復雜,存在傳承人出現斷層等問題。通過建立陽江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立檔長效保護機制、設立陽江風箏傳承人保護和專項保護小組以及培養新一代傳承人三個方面的舉措,實現非遺傳承人的“可持續”,助推陽江風箏文化傳承與發展文化旅游發展。
關鍵詞:陽江風箏;制作技藝;活態傳承;創新發展
陽江風箏作為陽江市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價值觀念、工藝美學意蘊、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一種富于濃郁地域文化精神與情感的文化事物。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正在與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規劃相融合,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是目前,陽江風箏制作及傳承卻面臨著諸多內外部困境。本文針對陽江風箏的發展困境進行分析,旨在為陽江風箏技藝傳承得以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一、陽江風箏制作技藝的發展現狀
陽江風箏具有極強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娛樂價值以及收藏價值,不同于北方風箏的粗獷牢固,陽江風箏有濃厚的嶺南韻味,且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圖案精致。但陽江風箏的扎制技術卻很繁瑣,一般的初學者需要三五年才能有所造詣。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更新迭代,也導致學習扎制陽江風箏的民眾愈來愈少。在當代,傳統手工藝——陽江風箏在發展中面臨著兩大困境。
(一)陽江風箏扎制技藝復雜
千姿百態的陽江風箏制作過程很是繁瑣,包括扎制骨架、裱糊蒙面、彩繪美化和調試放飛四個方面,要選用硬度適中、抗風性強、有一定彈力以及耐力的竹條,一般是撐篙竹、單竹、麻竹等。確定竹篾的粗細長短、節間長、壁厚,精細分布各個部位的比例。[1]風箏上繪制的圖案要講究“并列、排列、旋轉”等設計手法,借鑒嶺南剪紙的意象畫、共生等裝飾手法對圖案進行改進與完善。[2]風箏骨架設計還要考慮物理因素、氣候因素,達到最佳的放飛過程。到目前為止,陽江風箏制作的復雜性仍然是一大挑戰。
(二)陽江風箏繼承人出現斷層
從陽江風箏傳承譜系中可看出,傳承人數呈逐漸增多的態勢,但是對于整個手工藝界的生存發展來說,人數不容樂觀。加之繼承人年齡偏高,絕大多數是年逾半百之人,平均年齡也基本達到了40余歲,年齡瓶頸是造成傳承人出現斷層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時,傳統的陽江風箏手工藝傳承,都是以師傅手把手教授,口口相傳為主,傳承之間缺乏文字記載。調研發現,陽江市龍津路有很多陽江風箏的老藝人,河堤也有較多售賣風箏的店鋪。如今,現有的陽江風箏傳承人卻寥寥無幾。據街頭采訪和學校反饋,家長們鼓勵孩子學習風箏扎制技巧,但也只是將其作為課外興趣愛好發展,當問及是否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從事風箏制作和傳承的職業,90%以上的家長都持反對態度。陽江風箏正面臨繼承人斷層以及后繼無人的局面。
二、保護非遺傳承人“可持續”,助推陽江風箏文化傳承與發展
困境分析中提出的問題已然成為陽江風箏發展的絆腳石,根據陽江風箏現狀提出相關解決措施,激發其文化活力刻不容緩。
(一)建立陽江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立檔長效保護機制
首先,基于徹底理清陽江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立檔情況,開展全省范圍內檔案館、非遺保護中心等相關單位立檔保護調研工作,從理論與實踐雙路徑推動陽江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立檔長效保護機制的建立。再者應盡快建立非遺知識產權制度,既保護非遺知識產權所有者的人權,也保障傳承人享有發展自己所持有非遺的文化權利。世界各國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方面提供了借鑒,如意大利威尼斯制定了民間文學作品的著作權享受無限期保護的法規,若以營利為目的而使用民間文化,不僅要獲得文化部門的許可,還要繳納使用費,而政府對收取的使用費以基金的形式進行管理。
(二)設立陽江風箏傳承人保護和專項保護小組
陽江風箏專項保護小組的日常工作可包括開展風箏競技比賽、陽江風箏的制作和創新、與其他非遺文化或其他流派的風箏進行交流學習、培養和保護陽江風箏傳承人等。將陽江風箏專項保護小組歸入陽江市文化局,由文化部門統一管理,既保證該小組履行職責,又可以為其提供多渠道幫助。此外,專項小組應積極吸納企業和社會的贊助。非遺及其傳承人的保護中確保資金投入,是取得非遺保護事業成功的保障。大多數非遺項目難以實施生產性保護和生產性自救,因此,要維持傳承人的傳承活動、乃至自身的生存,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相關部門應積極采取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鼓勵和吸引私人企業和地方的支持;另一方面,民間社會應形成對文化遺產的珍惜和保護意識,這是現代化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
(三)培養新一代傳承人,讓陽江風箏文化的“火炬”薪火相傳
在風箏制作過程中,扎制者不僅將生活融入藝術中,更將藝術融于生活中。傳承人對陽江風箏藝術的追求和熱愛已經將風箏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嵌入他們的身體記憶,凝結成個人的生命體驗和獨特情懷。因此,對新一代傳承人的培養是重要且必要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對傳統文化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作為主要傳承方式的家族傳承不僅要做到手手相傳、口口相傳,應該形成繼承機制,與時俱進助推風箏文化傳承,形成緊密的傳承鏈條。風箏文化還可以借助學校有目的、系統性、組織化的教育模式,[3]依靠多種社會關系進行風箏文化知識和技藝學習,在課堂上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寓教于樂,搭建陽江風箏文化發展的舞臺。例如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建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陽江市政府可借鑒這種方式,由點及面建設“守正創新”的局面。
陽江風箏文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寶藏。撕開這層神秘的面紗,看到的是陽江風箏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這是傳統藝術與現代社會發展碰撞產生的挑戰。如何挖掘寶藏,如何直面挑戰,打響陽江風箏的文化名片,是時代留給我們的考驗。我們要抓住風箏文化發展的契機迎難而上,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
[1]楊玉玲. 探究陽江風箏的工藝特色和藝術價值[D].華南理工大學,2018.
[2]劉智明. “以本為根”視域下陽江風箏的藝術再創作研究[J].大眾文藝,2020(14):17-18.
[3]梁琳. 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傳承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