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國
王立三的鋼琴作品《東山魁夷畫意組曲》創作靈感源于東山魁夷典雅且深沉的繪畫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選取了東山魁夷四副具有代表性的畫作創作了《冬花》、《森林的秋裝》、《湖》及《濤聲》四個樂章,在作品中滲透了作曲家精妙的構思及精湛的創作技藝,在傳統與現代、中外音樂的碰撞與激蕩之下將情感、情思、哲學理念與理性的思忖融入到鋼琴組曲內,吸納了西方音樂創作技巧及樂思,在中國五聲調式基礎上借鑒了都節調式,并在獨特且新穎的音響效果中實現了寓畫于音,音外生境,是一部值得當代鋼琴藝術創作借鑒的經典曲目。
任何一部鋼琴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都建立在當時特定的文化及歷史背景,汪立三先生所作的《東山魁夷畫意組曲》也不例外。該作品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分別對應東山魁夷四副畫作,每一樂章在起始部分都配有作曲家創作的詩句,表達了作者對東山魁夷畫作中所呈現的詩情畫意的感觸,也是在作者真情流露與情感宣泄下的自然而然形成的藝術佳作。作品中東山魁夷繪畫的意境、氣韻與樂曲旋律、節奏、樂句巧妙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聆聽此曲時可以在頭腦中構想出一幅壯麗的畫卷,似乎置身于畫卷之中,感受到一種從未有之的震撼感與沖擊力[1]。
從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來看,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春風輕撫幾近貧瘠的中華藝術土壤,人們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此時西方音樂思潮涌入我國,多元文化在我國愈加開放的藝術土壤上生根發芽,音樂藝術之花開始在中國大地萌芽并綻放,作曲家們依據自身的愛好與特色技藝汲取并吸納西方音樂創作技法之精髓,探索如何在創作技法與樂思上進行創新。此時或是以西方音樂創作方式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改編,或是在創作上大膽嘗試??偠灾?,此時鋼琴作品呈現出題材廣泛、思路廣闊且技術手法新穎的特征。汪立三先生所作的《東山魁夷畫意組曲》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文化環境與時代特征中形成的佳作,本曲以繪畫藝術為靈感來源,以中華民樂特有的調式調性與情感內涵為基礎,以中西方音樂創作技法交織交替為支撐,將中國鋼琴藝術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東山魁夷畫意組曲》創作中運用了諸多非傳統音樂創作技法,選擇的音樂材料十分廣泛,音樂元素多元且精致,體現出極強的創新性與獨特的藝術風格。
繪畫與音樂自古以來便是人們情感與思想的依托,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傳遞媒介逐漸走向交織融合,無數音樂家們在音畫融合上進行了大膽嘗試,以音符及旋律調動受眾心理功能,使其將聽象知覺與內心審美追求及情感體驗建立關聯,進而將聽象訴諸視象,在受眾頭腦中構建如詩如畫的音樂形象。
東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的繪畫大師,其繪畫作品延續了日本繪畫藝術裝飾性、情節性的特點,再加上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四季分明,自然景物極具日本風情,東山魁夷在創作中將自然對色彩的調配應用于繪畫里,使得其畫面細膩、色彩溫和,給人以典雅、柔和、溫婉的感受。東山魁梧對細節的刻畫及對完美的極致追求為汪立三鋼琴藝術創作帶來了靈感,觸動了汪立三心中想要以音樂表現畫面的渴望及對色彩之美的追求,其以交錯出現的旋律線條、跳躍的舞蹈性節奏、水波般蕩漾的級進音型、具有震撼感的和弦將東山魁夷畫作的意境寓于樂曲旋律的進行與波動之中,作品內意識化的繪畫景象、虛實交織的詩意空間,再加上作曲家巧妙運用的日本音樂元素,使得整部作品詩意盎然、畫意靈動、聲音和諧、寓情于聲,色彩性的音響效果也借助音樂的自然流動傳遞出如繪畫一般的視覺美感,真正實現了畫外生境,聲畫統一[2]。
宗教音樂是音樂藝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宗教精神、宗教信仰使得音樂藝術更具有表現力與感染力。中國佛教文化與日本神道教融合形成了日本禪宗,東山魁梧繪畫創作也受到了日本禪宗思維的影響,講求將自身心境融于山水之中,于自然中探索價值與方向。如東山魁夷畫作《濤聲》以日本秀麗海景為題材,采用類似于中國水墨畫的創作技法展現出海的氣韻,作品中還流露出一股若有似無、深刻內斂的主觀情愫,似是感覺世界與精神世界碰撞之下對自然萬物的重新審視。汪立三作品《東山魁夷畫意組曲》中的《濤聲》便借鑒了東山魁夷畫作《濤聲》氣韻,此部為昭提寺繪制的壁畫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汪立三以我國唐代高僧鑒真法師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的經歷為藍本,在樂曲創作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宗教文化元素,塑造神圣且宏偉的音樂形象,歌頌鑒真法師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的巨大貢獻,弘揚鑒真法師歷經千險但依然保持信仰的偉大精神。在宗教文化的浸潤下,此部鋼琴組曲內涵愈加深刻,風格愈加鮮明。不僅如此,汪立三先生在鋼琴藝術創作中大膽借鑒了日本都節調式,在絲毫沒有弱化作品民族性的同時使得音樂創作技法得到了巨大的突破,在音樂結構、和聲織體上也獲得了極大的創新,營造出新穎的聽覺效果,在表情達意上更具張力[3]。
汪立三作品《東山魁夷畫意組曲》以視象為出發點,以聽象為載體,致力于實現從聽象到視象的轉移,促成畫面與音樂的相融、相通,使欣賞者對此部鋼琴作品有更加全面且立體的體驗,這便是汪立三先生在創作中為達成音畫結合所運用的通感表現手法。
音樂與繪畫,同樣是藝術靈感的再現,兼具情感表達、信息傳遞、心靈啟迪與文化浸潤的價值。創作者們將自身的生活閱歷、生命體驗、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對世間萬物的看法訴諸藝術作品內,或是通過音符與旋律,或是借助色彩與構圖實現與受眾的情感共鳴。由此可見,音樂與繪畫有著共同的基礎,題材皆源自廣袤的自然或真實的生活,并承載著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與精神觀念[4]。
音樂與繪畫藝術的共同特征與共通性為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的音畫結合提供了可能,作曲家在欣賞東山魁夷畫作后被畫面的質感與細膩的渲染所打動,豐富的人生閱歷、高度的音樂感知力與審美追求、嚴謹的音樂創作思維及精湛高超的創作技藝使得作曲家自然而然地從色彩的濃淡中聯想到音符的跳躍,從畫面的構圖中聯想到音樂的曲式結構,從形象的塑造中聯想到音樂旋律的流動,從畫面意境中聯想到音樂的美學思維與創作靈感。作曲家將內心以音符表現畫面、色彩的渴望轉化為創作的動力,將畫作內體現出的哲思與對自然的景物的細致描繪轉化為輕快的節拍,以鋼琴之音模擬自然之聲,創作出的鋼琴組曲將人們代入到一幅幅自然畫卷之中,讓人們心中充滿陽光與希望。
若想將畫面意境訴諸音樂之中,單純依靠巧妙的構思及深厚的人文底蘊、藝術修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依賴作曲家強大的創新創造能力。《東山魁夷畫意組曲》中自然流淌的畫面感、色彩性,是作曲家在思忖良久后才找到的音樂與繪畫通感要素對應關系的集中體現。其一為和聲調式與色彩的對應,作品內以大調式對應暖色調色彩,給人以親切與熱情之感。同時以小調式對應冷色調色彩,給人以沉靜、憂郁之感。和聲調式的變化帶來色彩的對比及反差,營造出靜謐空靈的審美意境;其二為旋律與繪畫線條的對應。以《濤聲》為例,東山魁夷畫作《濤聲》中所運用的線條疏密交織,起伏變化,以點線面的交織融合體現出海面波濤的大氣磅礴,雄壯豪邁。對于此,汪立三先生以波浪狀旋律體現出畫面線條的起伏感,以單音旋律及大跳音程塑造出輝煌宏偉的音樂形象,再借助左手八度音程持續整小節串聯起波濤與海景,使得整幅“畫面”在旋律的串聯下和諧統一;其三為曲式結構與構圖。以《冬花》為例,東山魁夷畫作《冬花》采用了等比構圖方式,天空中的留白,近處的樹木,遠處的樹林在白色的渲染下空靈靜謐,汪立三先生所作的《冬花》以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對應東山魁夷畫作的構圖特色,在均衡與對稱之中呈現出一副冬日之花的畫面。
汪立三先生善于從中華傳統民樂中挖掘藝術價值,擅長借鑒與吸納多元音樂文化之精髓,在堅守民族本心、堅實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根基下將多元音樂元素、多種創作技法運用于鋼琴藝術創作中,其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對音樂美學的高度追求及對新技藝的大膽嘗試值得當代鋼琴藝術創作者借鑒。
汪立三鋼琴作品《東山魁夷畫意組曲》內隨處可見既帶有民族音樂語言特色,又有別于傳統民族音樂語言的旋律語言。如在《濤聲》起始部分中可感受到中華佛樂色彩,作曲家在民族音樂素材基礎上進行加工與重構,形成極富民族性與時代感的音響效果;再如《冬花》作品的主題音樂采用了日本曲調元素,但并非對日本曲調的直接運用,而是在中華民族音樂語言基礎上將日本曲調的特色融于作品內,形成不同調性色彩的變化與復合,在不觸碰民族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對音樂的調式調性進行了大膽的突破。
追求多變的鋼琴旋律語言,是汪立三先生創作的獨特風格,其對中華民族音樂、中華民樂傳承的理解既不完全顛覆,又不墨守成規,中西方音樂創作技法的巧妙融合,日本音樂元素的精妙運用,都建立在其對我國民族音樂內涵、情感、哲思的深刻理解與領悟之上,我國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歷史悠久的民族音樂文化也賦予其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情感與思想內涵,多元音樂文化碰撞交織下所產生的新技藝、新思維也使其音樂結構、和聲旋律獲得了極大的豐富??梢妭鹘y與創新本不是對立關系,唯有堅持民族文化傳承,才能夠正確且客觀地對待多元音樂文化,才能在借鑒其他民族音樂元素時堅守初心[5]。
汪立三先生在鋼琴藝術創作中始終堅實音樂風格的個性化,無論是大膽嘗試與借鑒新的音樂元素,還是在創作技法上尋求多元融合,都體現出汪立三先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稏|山魁夷畫意組曲》創作中,汪立三先生為表現出不同畫面的特色,以音樂展現出畫面的意境,以調性對置從橫向上呈現出四個樂章的調性關系,四個樂章音響效果的對比、色彩的明暗反差烘托出畫面氛圍;而在縱向上,汪立三先生又以復合調性的創作手法賦予整部作品以時代感、繪畫藝術氣息。從此部鋼琴組曲可見汪立三先生豐富、靈動、肆意流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體現出汪立三先生深刻且復雜的情感、民族氣質、時代風格與創作個性,這也是此部鋼琴組曲得以流傳與獲得青睞的主要原因之一。
《東山魁夷畫意組曲》內和諧與包容的思想觀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四個樂章皆取之自然,回歸自然,以音樂展現自然景物的美好與奇幻,體現出作曲家對自然的熱愛及崇敬?!疤烊撕弦弧笔俏覈怨庞兄恼軐W思想,雖以人為天地之核心,但倡導人于自然而生,以自然為依托與物質環境,作品中正是延續了我國傳統的哲學思維,處處流露對自然的贊美;其二為多元文化的包容,不管是對日本都節調式的運用,對日本音樂元素的借鑒,還是對西體中用的思索,都體現出作曲家包容的思想觀。當代鋼琴藝術創作也應如此,站在民族文化現代化、創新化傳承的高度上看待多元文化的交織,便會獲得鋼琴藝術創作更加廣闊的思路,更為契合時代脈搏的技藝。
綜上所述,汪立三先生所作的《東山魁夷畫意組曲》以東山魁夷畫作為藍本,兼具民族音樂特色、日本都節調式色彩及西方音樂創作技法,在多元音樂文化交織與融合之下形成樂曲獨特的意境與氣韻之美,并借助通感表現手法實現音畫結合。當代鋼琴藝術創作也需要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追求多彩的旋律語言、堅持音樂的個性化風格、秉承和諧與包容的思想觀,才能夠促進中國鋼琴藝術民族化、現代化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