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呂慈航
至少在十二三年前,微信與微博還沒有如今的普及率,新媒體也是個還未響徹四海的未知名詞,當時對于各個群體,尤其是因為某一愛好聚集而成的圈子而言,有個近乎約定俗成的共識——“圈地自萌”。
所謂“圈地”,顧名思義,就是劃定一個范圍,設定準入條件,“自萌”源自日語詞匯,意義基本等同于自娛自樂。也就是說,同好們一見如故,自覺抱團,在小天地里分享心得,收獲愉悅,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要么自覺離開,要么因煞風景被群起而攻之,轟出“圈”外。結果是,大多數人喜歡哪個圈就加入,不喜歡則不入,圈與圈之間涇渭分明,相對而言較少發生沖突。
因為以常理論之,很難想象有人會特意去主動關注自己不喜歡、沒興趣甚至厭惡的事物,更別提指點江山、發表高見。然而,現在來看,這些差不多都是過去時。
在數據大爆炸的時代,微博、微信、抖音、B 站等新媒體標桿已經成了無數人手機或平板電腦里不可或缺的程序,也許家里的電視已經落灰許久,但這些圖標卻每天都要承載著數以億萬次的點擊。熱搜推送與智能演算每時每刻都在龐大數據的基礎上,在每一個使用者面前鋪滿各種影音與圖文。原本眼不見為凈是件容易的事,然而現在,當一個主題或一則資訊長期飄紅,帶著天文數字般的點贊和評論數,身邊討論的聲音也不絕于耳,這時候,你還能忍住不點擊嗎?
因此,“破圈”讓無數人輕而易舉地接觸到了自己本來全無興趣的領域,迅速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反之,要想“破圈”,不管原本是多么高深的事物,都必須簡化到足以立即被理解領會然后操作的程度。像是流行語和表情包,隨手一點就可以就可以發送,再細化到衣食住行的種種細節,無不如此。近來走在大街上,很容易就會發現女性的流行服裝不再只是傳統觀念里的潮流名牌,穿著漢服與日式JK 服出街的大有人在。
漢服流行作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復蘇,為了融入日常,漢服圈也主動放下架子,從生產到設計都做出了既便于出行活動又保持美觀的創新。《延禧攻略》中展示的原本瀕臨失傳的絨花,經過熱播劇的宣傳和商家的實時跟進,很快廣為人知并且到了物美價廉的程度,普通買家輕松就能買到。甚至相應教程也早早就在網絡傳播,淘寶店家直接上架DIY 材料包,方便有興趣的買家購買后自行體驗制作的樂趣。至于所謂“JK”,是日本女子高中生的簡稱,JK 服就是她們日常穿著的校服風格,以水手服或白襯衫、百褶格子短裙和皮鞋為標配,本來這也是對日本文化抱有興趣的圈中人才能了然的趣味,如今風靡大街小巷,早已過了高中生年齡的女性也穿得其樂融融,她們之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肯定也不是圈中人,不過因“破圈”的影響,追自己想追的潮流罷了。
如此一來,顯而易見的就是另一個問題:“破圈”,意味著巨大的曝光度和關注度,只要引導得當,形成正面印象,毫無疑問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轉化成正當的商機。有利益糾葛的地方,必然風起云涌,乃至腥風血雨,地動山搖也不無可能。
漢服與JK 服的熱潮,帶來的商機估價以億元計算,出于逐利的本能,“破圈”已在風口浪尖,勢在必行。哪怕不體現為實際的產業,只是因為某一特征深入人心而一躍成為“網紅”,就可以帶來大量的熱度,進而熱度變現,轉化為商業價值。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會讓每一位運作者與當事人都稱心如意,每一次“出圈”的事后分析也許可以從天時地利人和等等方面分析得頭頭是道,然而回溯整個過程又不難發現還是帶著無心插柳的偶然與意外。
當年李子柒第一次拍攝視頻,不過是困頓境遇下的一種嘗試,卻不料時來運轉,激增的點擊率與粉絲數為她開啟了人生全新的可能性。如今她坐擁千萬粉絲,有自己的團隊與品牌。甚至不用上網,兩耳不聞窗外事埋頭苦讀的考生們,試卷里也是層出不窮的李子柒。不少效仿的人緊隨其后,古風、美食、田園等等要素盡力湊齊了,卻無法復制她的成功,而這些效仿的人中赫然還有外國人的身影。成功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無數人仍要一試究竟。
但熱潮之下,又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在不知背景或由來的前提下,用用“萌”“法外狂徒張三”“早安,打工人”之類與時俱進的字句或許無妨,但像“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奧利給”這樣破圈后廣為人知的流行語,內涵欠奉,讓不少人很難不擔憂這是否有出圈流傳的必要。而漢服、JK服乃至各種知名網紅商品,也頻頻被爆出商品質量、設計版權、炒作高價等等問題,不斷的爭議中又夾雜著粉黑斗法、資本暗箱,真真假假,方興未艾。
因為一朝“爆雷”,從出圈爆紅到一夜翻車,跌下云端,摔得面目全非,一蹶不振,這樣的人和事從不在少數。高收益與高風險相生相伴是永恒的真理,夢想“破圈”的人不少,成功者卻是鳳毛麟角,然而無數主動或被動的“破圈”嘗試依然屢見不鮮,成功者的光環誘使無數人在風口一躍而起,
誰知直上青云的幸運,一定不會落到自己頭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