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昕
藝術歌曲的特征之一在于調性豐富多變、伴奏靈活生動,使用鋼琴伴奏能夠對歌曲內容起到烘托、補充的效果,從而增加聽眾的沉浸感,對提升藝術歌曲的音樂表達效果和演唱者的思想情感抒發均起到了積極作用。舒伯特與勃拉姆斯、舒曼,被稱為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三大創始人”,其短暫的一生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讓鋼琴伴奏的地位,從原來只是制造和聲背景提升到了傳遞歌詞情感、提升歌曲音樂表現力的高度。可以說,在舒伯特的推動下,藝術歌曲因為鋼琴伴奏而具備了更好的演繹效果和音樂張力;同樣的,鋼琴伴奏也必須借助于藝術歌曲的旋律和意境才能完美地表達出來,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最終提升了歌曲的藝術意境和音樂價值。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大多帶有明顯的民間風格,并且富有變化,這與舒伯特善于變換歌曲的調式調性有直接關系。以《美麗的磨坊女》為例,其原型是一首抒情詩,舒伯特將其改變成藝術歌曲后,以大調為主,同時交叉使用小調,在大小調的變化中,營造了一種青春活力的氛圍,仿佛將一位青春、美麗的磨坊少女展現在了聽眾面前。而到了《冬之旅》中,雖然其原型也是抒情詩,但是舒伯特卻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調式。大量使用小調來表現凄苦的情境和憂郁的心情,讓聽眾能夠感受到音樂人物那種凄慘、壓抑的內心情感[1]。事實上,兩首藝術歌曲的原型,都出自于德國著名的浪漫派詩人威廉·繆勒。雖然兩首詩詞的情感相近,但是經過舒伯特改編成藝術歌曲,且運用了不同的調式之后,呈現出來的音樂氛圍完全不同。這種多變的調式調性,也使得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達到了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效果。
在舒伯特之前,也有很多作曲家嘗試在藝術歌曲中加入鋼琴伴奏,但是只是將其作為歌詞內容和音樂旋律的襯托,事實上鋼琴伴奏還是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因此鋼琴伴奏的價值并未得到展現。而舒伯特在創作藝術歌曲時,有意識地將鋼琴伴奏與歌詞內容、歌曲旋律結合起來,成為了藝術歌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舒伯特還會借助于鋼琴伴奏,將歌詞中未能表達或難以表達的情感,借助于鋼琴伴奏進行展示,從而達到了與聽眾靈魂共鳴的效果。當然,在不同的作品中,舒伯特對于鋼琴伴奏的運用方式,以及鋼琴伴奏所體現的音樂價值也不盡相同。有時候鋼琴伴奏負責營造氛圍、塑造角色,還有的情況下,鋼琴伴奏本身具有較強獨立性,甚至可以作為獨立的鋼琴小品,如《搖籃曲》。這也側面印證了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會根據歌詞內容、歌曲旋律、思想情感等內容的不同而靈活變化,從而保證了鋼琴伴奏與藝術歌曲的完美融合。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經歷3個創作階段,在不同階段中,鋼琴伴奏的風格也表現出了較為明顯地變化。舒伯特少年成名,在他15歲時便創作了第一首藝術歌曲《哈加的悲歌》,1914年至1916年,他擔任音樂助理,充足的時間和良好的環境,使舒伯特迎來了第一個創作高潮,相繼創作出《野玫瑰》、《死神與少女》等藝術歌曲。對比少年時期舒伯特創作的這些藝術歌曲,可以發現他們大多具有風格輕快、旋律自由、內容活潑的特點,反映出了少年成名的舒伯特,對于生活的熱愛。從1817年開始,舒伯特不再擔任助教,雖然沒有了穩定的工作,但是也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當時一些知名的音樂家、詩人,激發了舒伯特的創作靈感。在1817年至1823年,舒伯特主要創作了《鱒魚》、《美麗的磨坊女》等藝術歌曲,其中鋼琴伴奏的風格,少了一些活潑,多了一些穩重,但是仍然體現出了作曲家對于未來生活的向往與憧憬。從1823年開始,因為生活的變故和身體的病痛等原因,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風格也開始變得嚴肅甚至是冷漠。期間創作的《冬之旅》,真實刻畫了舒伯特內心的孤獨、苦悶[2]。
在舒伯特之前,運用節奏與旋律的變換,來突顯音樂形象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創作思路。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當藝術歌曲中音樂形象在兩個以上,并且人與人、人與物之間關系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就會讓整首藝術歌曲顯得支離破碎,失去音樂美感。舒伯特在創作藝術歌曲時,創新性地采用了織體從不同的維度塑造音樂形象,一來能夠使每一個音樂形象變得更加立體、飽滿,二來也有助于渲染情感、烘托氛圍,讓鋼琴伴奏和歌曲演唱更為巧妙的融合成為整體。以舒伯特創作中期的代表作《鱒魚》為例,通過分解和弦營造了一種日光下、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同時穿插一些快速音型,聽眾仿佛能夠看到魚兒躍出水面的情形。之后舒伯特使用了斷奏的十六分音符,表現出主人公對鱒魚的憐憫之情。
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歌詞內容與鋼琴伴奏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并且形成了以歌詞為主,隨著歌詞變化進而引領者不同伴奏風格的特點。以《死神與少女》為例,開始部分描述的是死神逼近少女,此時舒伯特選擇低沉的音區、陰暗的和聲,來營造一種緊迫和壓抑的氛圍。在出現歌詞“快走開,啊!你這殘暴的死神!”時,鋼琴伴奏變成了左右手輪換交替變化的節奏音型,表達出少女直面死神時那種恐懼、慌張的心理。在后半段,出現歌詞“我為交友而來,并非將你辱虐”時,舒伯特又使用不同調性的裝飾和弦,與歌詞相互襯托,營造出一種若即若離、楚楚憂傷的氛圍。在《死神與少女》這首藝術歌曲中,舒伯特根據歌詞變化,揣摩少女和死神各自的思想狀態,以及兩者之間情感關系的變化,進而靈活調整鋼琴伴奏風格,使歌詞內容和鋼琴伴奏相得益彰,藝術歌曲的音樂表現力也得到了提升。
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的早期和中期,習慣于將經典詩歌改編成為藝術歌曲,如《紡車旁的格麗卿》,是根據歌德的詩歌創作的藝術歌曲,而《美麗的磨坊女》則是根據威廉·繆勒的詩歌創作的藝術歌曲[3]。由于詩歌本身對歌詞十分考究,甚至會刻意追求韻律,側重于抒發情感,這就決定了藝術歌曲中,必須要運用鋼琴伴奏達,對歌詞內容進行補充、對歌詞的意境進行渲染、對歌詞的情感進行強化。由此可見,舒伯特以詩歌為基礎創作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對歌詞有多方面的影響。
1、補充作用
受到藝術歌曲篇幅長度的限制,或者是創作者想要刻意的留給聽眾以現象空間,一些音樂形象或故事情節通常不會以歌詞的形式直接呈現。這種情況下,必須要運用鋼琴伴奏作為歌詞的補充和延伸,讓聽眾根據鋼琴伴奏情不自禁地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而把歌詞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內容,間接的呈現出來,既可以使藝術歌曲的故事情節、思想情感變得更加完整,讓聽眾獲得了良好的欣賞體驗;同時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和藝術價值的提升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以《魔王》為例,在這首藝術歌曲的前奏部分,舒伯特沒有用歌詞直接描述魔王到來前的緊張情景,而是選擇使用三連音伴奏音型,模仿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通過鋼琴伴奏的補充作用,使聽眾不由的產生緊張、恐慌心理,一副“暴風雨前的寧靜”的畫面呈現在聽眾的腦海里。
2、強調作用
在詩歌作品中,通常會采用歌詞重復的方式,達到強調內容或抒發情感的效果。舒伯特將這些歌詞改編成為藝術歌曲后,對于其中重復的歌詞部分,也會有意識地使用鋼琴伴奏進行強調,從而讓歌曲的音樂表現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給聽眾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還是以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為例,這首藝術歌曲中多次使用到了鋼琴伴奏來強調歌詞內容。例如在“少女”的唱詞中反復出現“離我而去”、“別來碰我的身體”。當出現這些重復的歌詞時,舒伯特使用鋼琴伴奏與歌聲齊奏相結合的方式,并且鋼琴伴奏部分左手用持續音、右手彈奏八音琴的旋律,通過鋼琴伴奏著重強調了“少女”初見“死神”時極度恐懼的心理。這種運用鋼琴伴奏對歌詞內容進行強調是舒伯特常用的一種手法,在他創作的其他藝術歌曲,如《烏鴉》、《她的肖像》中,也十分常見[4]。
3、渲染作用
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藝術歌曲也需要借助于烘托、渲染等手法,達到情境營造、情感抒發的目的。但是在具體的渲染方式上,藝術歌曲有其特殊性,除了歌詞、旋律、節奏這些比較常見的方式外,鋼琴伴奏也能夠起到渲染作用。這里以舒伯特的《小夜曲》為例,在歌曲的前半段,通過模擬六和弦,并且不斷上升至高音的方式,渲染了一副年輕小伙對美麗姑娘產生愛慕之情的畫面;之后出現高音,在鋼琴伴奏的烘托下,年輕小伙的愛慕之情和相思之苦都達到了頂峰。在歌曲的后半段,鋼琴伴奏則替換為八度齊奏的柱式和弦,并且音調逐漸放緩,此時又渲染出了一種夜幕落下,只留下年輕小伙獨自面對黑夜的孤寂畫面。同樣的,使用鋼琴伴奏對歌詞進行烘托和渲染,也是舒伯特藝術歌曲中慣用的一種手法,在《聽,聽,云雀》和《幻影》等藝術歌曲中,也都大篇幅的使用鋼琴伴奏達到這種渲染效果。
旋律也是彰顯藝術歌曲音樂魅力、激發聽眾共鳴的一種核心因素。在舒伯特創作的藝術歌曲中,也會有意識地將鋼琴伴奏與歌曲旋律相契合,其作用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其一是用鋼琴伴奏支撐歌曲旋律,例如織體、音色的變化等;其二是用鋼琴伴奏表現歌曲旋律,突出其音樂風格,或者是傳達獨特意境。在這一過程中,將鋼琴伴奏與歌曲旋律巧妙融合,兩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以《圣母頌》為例,是舒伯特根據詩詞《湖上夫人》改編而來,歌詞大意是女孩為了解救父親,向圣母請求豁免父親罪責。為了表現這種真摯情感,舒伯特的鋼琴伴奏中,先是用PP力度奠定了這首歌曲的整體旋律,隨即使用左手八分音符、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六連音,讓伴奏和旋律相呼應和,達到了豐滿和聲效果、烘托柔美意境的作用。
在演唱藝術歌曲時,不僅要求演唱者專業功力扎實,而且也要與鋼琴伴奏者默契配合,這樣才能實現藝術歌曲情感、情緒、旋律的有機統一,帶給聽眾良好的欣賞體驗。舒伯特的鋼琴伴奏不僅迎合歌詞,而且還會根據音樂形象、情節需要,做出靈活變化。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藝術歌曲中人物形象的飽滿度,增強對聽眾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方便演唱者抒發自己的情緒,將演唱與彈奏合二為一。以《魔王》為例,舒伯特分別為歌曲中兩位主人公“孩子”和“父親”,配上了符合身份特點的鋼琴伴奏[5]。合作表演時,在鋼琴伴奏的氛圍渲染下,飽含情感地演唱,實現對藝術歌曲的完美演繹。這種共生關系,也讓藝術歌曲的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在1811年至1828年間,舒伯特創作了超過600首藝術歌曲,奠定了他作為浪漫主義音樂創始人之一的地位。在這些藝術歌曲中,舒伯特對鋼琴伴奏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將鋼琴伴奏提升至與歌曲歌詞、旋律同樣的高度,讓人們開始重視鋼琴伴奏的重要價值。在舒伯特人生經歷中,其鋼琴伴奏風格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從創作初期的活潑、自由,到中期的嚴肅、穩重,再到后期的孤獨、苦悶。在不同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發揮的作用也是各有差異,或是起到氣氛渲染、內容補充的作用,或是起到了襯托旋律、豐滿和聲的效果。總而言之,舒伯特向世人證明了鋼琴伴奏也是藝術歌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提升藝術歌曲音樂魅力的核心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