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河西走廊地處中國內陸,位于祁連山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東北部有騰格里沙漠,西南部有庫木塔格沙漠,地處中國三大沙漠之中,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當地光熱資源豐富,農作物日照時間充足,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地。但因氣候干旱,降水量少,多地年降水量不足200 mm,農業灌溉用水占水資源的74.33%,灌溉方式傳統粗放,灌溉效率低下,無益耗水嚴重,不僅不能有效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還會加快河西走廊的荒漠化進程。因此,不斷改進農田灌溉技術,優化灌溉制度,提升灌溉效率,努力滿足作物各個生育階段對水分的需求,是有效解決水資源不足,緩解用水矛盾,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必由之路。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以對傳統灌溉技術的改良和優化為基礎,不僅包括改良型地面灌溉技術,也包括噴灌、滴灌、滲灌等現代節水灌溉技術,是高效節水的灌溉方法、理念、措施和制度等的總稱。近年來,河西走廊地區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節水灌溉工作,積極落實節水惠農政策,推廣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合理制定灌溉及工作制度,發展現代化節水灌溉設施建設,減少了輸用水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等無益損失,提高了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數。
河西走廊地區氣候干旱,灌溉技術應用較為傳統,水量蒸發及滲漏損失較大,“三農”問題尤為突出,部分地區有效水利用率甚至不到五成,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就變得極其重要。首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能夠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在確保作物健康生長的同時,減少灌溉資源的無效浪費,有助于綠色環保意識的塑造和普及,對創建節水型社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次,通過技術推廣過程中的應用實踐,獲取大量經驗及數據資源,有助于節水灌溉產品改良和技術創新,最大限度地實現節水灌溉技術的高效性和科學性;再者,技術推廣有助于區域農業發展規劃的科學化和合理化,優化當地農業灌溉模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效推動河西走廊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1]。
綿延數千公里的河西走廊是“一帶一路”的黃金走廊,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瓜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全國西菜東調基地,以及甘肅省高效農業推廣基地,河西走廊主要灌區也是水資源短缺且供需矛盾較為突出的典型地區。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是促進綠色生態環保、保障地區經濟增長、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實現節水高產提質的重要措施,可有效緩解河西地區干旱缺水的局面,實現農業增效、農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近年來各地區陸續引進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大力推廣應用滴灌、噴灌和低壓管道灌等傳統節水技術的同時,積極探索建設現代化節水灌溉工程,如智能化溫室大棚、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等。但在技術設備的研發、推廣和應用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一些先進、高效的節水技術無法達到灌溉要求和設計標準[2]。
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扶持推動下,地區各縣市均制定了高效節水灌溉運行及管理制度,規劃建設了相應節水灌溉工程,但總體灌溉水利用率仍較低,規劃設計仍需進一步完善。作為技術含量較高、設計標準嚴格的現代化灌溉模式,高效節水灌溉系統的規劃設計應該切合實際、科學合理、運行可靠、便于實施,但受當地行政區劃、灌溉面積、作物種類、耕作模式、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影響,規劃設計難度大,推廣應用阻力多。地區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在前期現場勘查過程中,受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導致灌溉流量損失嚴重;技術水平發展不到位,規劃設計內容標準不達標,部分先進技術落實困難,從而影響灌溉技術的推廣效果;在高效節水技術推廣過程中,水利、農業綜合開發、扶貧等部門的協調配合脫節,使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河西走廊位于甘肅西部,地區經濟不發達,農民對現代化節水技術認識不足,思想守舊,觀念落后,一種是“靠天吃飯”的消極灌溉思想,一種是“一條土渠一把掀,開個豁子隨便澆”的大水漫灌思想,對水資源短缺這一國情認識不到位,認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缺乏對水資源不足的危機感,節水環保意識淡薄,導致對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應用有一定的抵觸情緒。與此同時,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顛覆了農民傳統的灌溉理念,打破了以往的農作方式,要求農民要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和思維轉變,但因循守舊的思想使農民心里抵觸此類工程。其次政府與企業對新技術的宣傳力度不夠,技術知識普及成效甚微,技術信息更新傳播渠道不暢通,使節水新技術無法廣泛應用,加之節灌工程一次性投資大,部分農村無法負擔[3]。
系統完整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往往涉及到農業種植結構、節水灌溉設備、灌溉工作制度等很多方面,同時也需要較大規模覆蓋土地,規模越大,單位建設成本和運行管理費用相對越低,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落實的成效也越加顯著。但現實中,受到行政區劃、地形條件、水源分布等方面的影響,農業用地往往難以成系統化、有規模地進行種植管理,存在著各農民用地的分布相對分散,或成片農業用地的地權由多戶農民分別獨立擁有等問題,制度制定有難度,灌溉協調有阻力,再加上對作物種植結構規劃不到位,灌溉的水量需求和時間要求差異較大,使集約化種植管理推進緩慢,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難以落實。
長期以來,受水利工程“重建輕管”思想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大部分生產和研發節水灌溉設備的企業,將更多精力放在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和生產上,對節水技術應用技能培訓和技術支持等服務不到位。有些地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建設了節水灌溉工程,但由于技能培訓工作滯后,技術骨干力量單薄,推廣體系不健全,使節水灌溉工程優勢不明顯。部分節水技術設備的操作使用流程過于復雜,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不能很快掌握,而后期的技術服務和運行管理不到位,使先進技術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益,造成先進設備閑置在田間地頭。
節水灌溉工程的高效應用離不開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實施。現代節水灌溉作為科技含量較高、規范標準嚴格的先進灌溉技術,其規劃設計必須科學合理、切合實際。目前,可供選擇的節水灌溉技術種類較多,如滴灌、噴灌、滲灌、痕灌等,但各種技術的適用范圍有所不同。各地政府要綜合考慮區域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農民技術水平等因素,結合當地實際狀況,科學分析研究各項社會、環境及作物指標,選用經濟效益高、農民易于接受的節水灌溉技術,改良傳統灌溉模式,積極推廣改進地面灌水技術、分組輪灌、遠程控制灌溉、自適應灌溉等模式的應用,同時探索多種節水灌溉模式聯合使用途徑,創建符合地區農業發展的綜合節水灌溉模式[4]。
“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設節水型社會”,當地政府及企業首先要對農民進行專業科普,使農民認識到水資源的匱乏和危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節水,從而積極配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對水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加大推廣扶持力度,通過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實現農業增產提質,農民脫貧致富,樹立典型,輻射帶動,調動農民節水積極性,加速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通過展示節水示范基地建設成果,讓農民看到節水灌溉技術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民節水環保意識的形成。
鄉村發展離不開產業發展,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河西走廊地區光熱資源豐富,糧食作物、蔬菜瓜果、中草藥材、牛羊肉等區域農副產品極具地方特色,結合環境氣候及農業種植特色,積極開發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產業,探索集約化科學農業種植模式,利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建設一批技術先進、綠色環保、具有可觀賞性的產業示范園區,以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業技術推廣。目前,河西地區各市縣已建成多個現代化綠色農業生產基地,形成了張掖玉米種子、定西馬鈴薯、敦煌李廣杏、武威葡萄酒、瓜州蜜瓜、花海辣椒、民勤草本羊肉等全國知名品牌,區域經濟發展有了抓手,對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
河西走廊戈壁面積分布廣闊,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適合大力發展“戈壁農業”。立足“節水、省水,高效用水”,積極實施節水工程,科學使用地表河流水,探索雨水集蓄匯流工程,高效利用冰川融水和淺層地下水,為戈壁設施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緊抓國家“一帶一路”重大發展機遇,制定和出臺發展戈壁農業的各項惠農惠民政策,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助推節水型社會建設,為戈壁生態循環農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向荒漠要糧,向戈壁要地”,發揮戈壁農業“采光多、用水少、技術新、效益高”的典型特點,將設施種植、有機栽培、高效節水等先進技術結合起來,依托現代高新技術發展設施農業,為現代農業節水開辟綠色發展道路[5]。
受經濟及環境影響,河西地區所推廣應用的節水灌溉技術科技含量不高,特別是部分節水設備在產品質量、規格結構、使用耐久性、可靠性等方面表現欠佳。需要地區政府及企業研發和引進材料環保、結構簡單、方便實用、價格低廉的節水灌溉設備,以便提升推廣應用價值,降低安裝拆卸難度,使農民易接受、易上手。同時,企業應建立產品營銷與技術培訓相結合的服務機制,完善節水灌溉工程后續服務保障,安排專業技術人員下鄉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及技能培訓,在作物生長及季節變化關鍵時間節點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以此提高農民專業水平,延長設備使用壽命,保證節水設備的調試、使用、養護等正常開展[6]。
規劃布置、宣傳推廣、種植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制約著河西地區高效節水灌溉的推廣應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通過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使農業生產真正實現節水增效和增收提質,是當前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應用的首要問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任重而道遠,但隨著高效節水灌溉的技術革新和節水型社會的逐漸成熟,相信實現水資源的科學管理、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指日可待。
(03)